(壹)應具備的知識:
(1)心理學基礎知識,包括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
(2)哲學、社會學、文化、宗教等其他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
(3)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如精神病學、心理評估與測量、基礎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心理治療相關的法律和倫理。
(4)專業知識,包括心理治療的壹般理論,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心理治療各理論流派的理論和方法,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
(5)各種心理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包括:焦慮癥、恐懼癥、強迫癥等神經癥的診斷與治療,人格障礙的診斷與治療,性心理障礙的診斷與治療,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危機幹預等。
(二)應具備的技能
(1)診斷能力。
(2)程序操作能力。
(3)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手段與他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5)敏感性。
第二,自我體驗和成長
治療師的成長和發展以及治療師的心理健康是關系到心理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許多學者和治療師認為,治療師的自身素質和人格整合程度比技術和方法更重要。自我體驗是準備成為治療師的專業人士提高自我認知和自身素質,獲得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
(1)自我體驗是指治療師在培訓前和培訓過程中接受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心理治療的體驗過程。心理治療師作為來訪者接受心理治療,是認識和探索自我的重要途徑。
(2)自我體驗的目的:
接受自我探索的機會。首先,幫助受過訓練的治療師評估他們進入心理治療領域的動機。二是探索自己的價值觀、需求、態度和生活經歷;三是解決自己內心的沖突或心理創傷;四是體驗作為來訪者和患者的內心感受;第五,妳能清楚地明白妳能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什麽。尤其重要的是,這種自我探索可以讓妳知道為什麽要幹涉別人的生活,從而避免在以後的工作中進入這樣壹個陷阱,就是有壹種自己不斷給予別人而得不到任何東西的空虛感。
對於精神分析師來說,接受自我體驗是治療師的必修內容,因為精神分析師強調治療的工具是分析師本人,處理共情和反共情是治療師重要的治療技術和方法。所以,在分析別人之前,壹定要有自己被分析,也就是經歷過自己。只有這樣,妳才能對共情和反共情有很好的洞察和理解,真正在共情和反共情中對待他們。
(3)自我體驗的形式:自我體驗的主要方式有個體自我體驗和群體自我體驗。個人自我體驗是壹對壹的體驗,即由壹個有專業經驗或監理資質的專業人士來對待學員。團體自我體驗是專門為接受自我體驗的受訓者或治療師組織的體驗團體。小組成員主要在小組中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促進自我認知和成長。在壹些國家,臨床心理學專業會開設壹些關於自我體驗的專門課程,比如個人成長與發展課程。
(4)自我體驗的時間:不同學校或不同培訓對自我體驗的要求不同。精神分析對自我體驗的要求是最嚴格的,壹個精神分析師必須接受自我體驗,要求從600-1000小時不等。其他學校雖然對治療師的自我體驗沒有嚴格的規定,但越來越把接受自我體驗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
第三,專業實踐和監督
作為壹名合格的心理治療師,專業實踐和督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培訓環節和內容。
(1)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是治療師專業培訓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治療師資格的要求。在西方國家和其他國家,臨床心理學的學術教育對專業實踐有嚴格的要求。不同學校規定不同,壹般是1-2年,有的也是按小時計算。比如有的需要1600小時的專業實踐才能獲得哲學或心理學博士學位。專業實習的地點壹般在高校或醫療機構。
(2)督導:督導是成為心理治療師和有效治療師的重要壹環。沒有成為職業治療師的,正在接受培訓的,已經成為治療師的,都需要監管。
監督可分為專家監督和同行監督。專家督導是指由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或教授進行的督導。同行監督是指具有相同工作經歷和專業背景的心理治療師之間的相互監督。專家的督導可以是壹對壹,也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授課。
監管分兩種,壹種是業務監管,壹種是個人發展監管。前者只是監督治療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後者是幫助治療師監督心理治療工作或個人生活帶來的心理困擾。實際監管往往是兩者兼而有之。
監督可以在同壹工作機構進行,也可以跨機構甚至國家進行。
嚴格來說,每個治療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