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時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時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戰略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必須建立在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因此,我們應該熟悉戰略規劃的六大常見誤區,以此為鑒,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戰略規劃,有效避免戰略危機的出現。

1.管理者缺乏戰略意識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認為,公司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很少充分思考公司的使命是什麽。如今,國內公司面臨著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如後危機時代國際商業環境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競爭、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等...這些都使企業面臨巨大的“戰略危機”。

市場競爭本質上是“優勝劣汰”,這是本質規律。因此,廣泛的並購必然導致公司的經營範圍、組織規模、產品結構和市場範圍發生重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公司必須不失時機地重新制定戰略規劃,以成功應對市場競爭。

然而,調查分析表明,國內很多公司的高層仍然沈浸在常規工作中,成為公司的“大忙人”,以至於無暇顧及公司的任務、方向和戰略。

2.盲目模仿其他公司的成功策略

戰略規劃是基於具體公司的戰略,因時、因地、因公司而異。沒有壹個具體的策略可以反復拯救兩家瀕臨破產的公司,或者反復讓兩家公司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但現實中,很多公司在制定戰略時,無論是內部人制定的,還是外部公司委托的,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公司的發展進程,對公司的外部機會、威脅和內部優劣勢缺乏全面科學的分析和論證,而是盲目照搬或復制其他行業或其他公司的成功戰略,使得公司業務出現千篇壹律的趨勢。

戰略規劃是基於具體公司的戰略,因時、因地、因公司而異。沒有壹個具體的策略可以反復拯救兩家瀕臨破產的公司,或者反復讓兩家公司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但現實中,很多公司在制定戰略時,無論是內部人制定的,還是外部公司委托的,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公司的發展進程,對公司的外部機會、威脅和內部優劣勢缺乏全面科學的分析和論證,而是盲目照搬或復制其他行業或其他公司的成功戰略,使得公司業務出現千篇壹律的趨勢。

3.組織結構與公司戰略不匹配。

成功的戰略離不開合適的組織結構,因為組織結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目標和政策是如何確立的,也決定了公司的資源配置。但這壹點往往被公司管理者所忽視,很多公司仍然試圖用原有的組織結構來實施新的戰略。

這種做法往往導致公司目前的組織結構效率低下,其典型癥狀包括:(1)管理層級過多,導致管理層溝通不暢;(2)很多人被迫參加太多低效甚至無效的會議;(3)解決部門矛盾需要太多的精力和資源;(4)公司管理和控制不善,難以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等壹下。

近年來,很多公司在“爆發式增長”之後,立刻“雪崩式倒下”,這既有戰略失誤的原因,也有組織架構滯後的原因。

4.缺乏戰略人才的培養

許多公司常常意識到,在實施新戰略時,對實施新戰略所需的人才和技能的估計是如此不足。

有些公司單純的認為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無所不能”,他們的擴張可以“得償所願”。特別是經過壹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公司積累了可觀的資金,準備進行二次創業,實施跨行業經營戰略。由於“雄心勃勃”的目標和“宏大”的戰略,公司壹時難以招到足夠的人才,所以這幾年出現了壹個普遍現象——“趕鴨子上架”,即將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明顯不足的人推到重要崗位去執行新戰略。

不僅是管理人員,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重要部門的業務人員也經常“趕鴨子上架”。

公司在實施新戰略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有了正確的經營理念,就需要具備相應能力的管理者和員工來實現公司的戰略意圖,否則在實施過程中就會偏離方向,不僅無法實現戰略目標,還可能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

5.無法抗拒“新機遇”的誘惑

很多管理者在制定戰略時意誌堅定,重點突出,但往往抵擋不住市場湧現的“利潤增長點”的誘惑,不能壹如既往地執行既定的戰略,習慣性地追逐市場熱點,如房地產、證券投資、生物醫藥、環保、保健品、互聯網等。結果,公司“在運動中淘汰了自己”。

當然,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公司的戰略需要調整和發展,但公司必須立足長遠,必須圍繞既定戰略,培育核心競爭力,開發核心產品。

6.無法及時、科學地評估策略。

戰略規劃再全面、再周密,也不能完全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因此,及時、客觀、高效的戰略評價有助於對公司的戰略采取適當的行動,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很多企業戰略都是在年底或者出現重大偏差的時候才進行評估。這時候不及時糾正偏差,往往會給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其實公司的戰略危機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往往會有壹個“潛伏期”。這時候通過戰略評估,可以提前發現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事實上,戰略評估活動應該持續進行,而不僅僅是在特定時期結束時或出現問題時進行。

同時,大多數公司的戰略評價要麽是“集中的專家討論”,要麽是“分散的內部報告”,評價活動多是“靜態的”,即沒有把評價活動作為壹個動態過程來管理,但評價報告的完成意味著評價活動的結束。公司尚未形成相對穩定的評價機制和“動態”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