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淺談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傳統文化

淺談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傳統文化

語文課程要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註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讓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意義在於將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應用於語文教學,從而更好地實現語文課堂的目標。當前,隨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領域應用範圍和頻率的擴大,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號召力正在逐步顯現。

第壹,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優勢。

1,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具有圖形、音頻和視頻的特點。可以給學生提供各種感性材料。比如生動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各種有趣的視頻和遊戲,在課堂教學中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願意學習,享受學習。

比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音樂之城維也納》,就是描寫維也納風光和文化的課文。這篇文章大量描述了音樂廳宏偉的建築和華麗的裝飾。如果學生只是在文章中想象或拍幾張照片,他們很難感受到“音樂之城”的魅力。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作者準備了關於維也納這座城市的全方位照片。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播放了壹段三分鐘的關於維也納的視頻,配上悠揚的音樂,壹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老師趁熱打鐵:“這維也納給妳什麽樣的感覺?”學生小手多,課堂氣氛活躍。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導入,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

通過信息技術網絡課件,將傳統的、靜態的語文教材轉化為由文字、聲音、視頻組成的動態教材,豐富和拓展了語文教學課堂,為學生創造了生動直觀的場景,加深了印象。

比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級課文《煙臺的海》中,有這樣壹段話:“洶湧如小山,似千頭狂怒的雄獅,從北方的天空,勇敢地沖向岸邊,濺起幾尺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對於這段閱讀教學,筆者做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

第壹次是通過學生的想象和老師的講解,引導孩子感受洶湧澎湃的海水。傳統指導後的閱讀只註重關鍵詞上的重音,整體閱讀比較吃力。第二次,老師播放了壹段關於沖浪的視頻,孩子們發出壹陣嘆息聲。海浪的咆哮震撼了他們的心靈。大聲朗讀後,效果令人震驚...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和思考,不斷發展思維,同時也獲得審美愉悅和智慧啟迪。

2.巧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由於年齡、生活經歷等因素的制約,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尤其是對於壹些抽象的語言和比喻,學生更是難以理解。這時,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改造他們的學習內容,從而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困難。

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望廬山瀑布》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凝練語言和韻味?要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比喻和誇張的文筆。學生聽不懂怎麽辦?果不其然,教學中有同學質疑:“為什麽是‘望瀑懸河前’?”這個場景讓學生自己思考,真的很難理解。

這個時候,使用豐富多彩的圖像和視頻是理解這種困難的最佳方式。隨著圖片的播放,學生受到啟發:“急速下落的瀑布從遠處看就像壹條垂直的河流掛在懸崖上。太美了,李白的想象力太驚人了!”直觀的圖片不僅有助於孩子理解“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精妙。

當老師傳授新知識,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難點時,僅靠老師口若懸河的講解和手舞足蹈的筆畫顯然是不行的。當學生“開始不思考,思維受阻”時,及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他們充分感知體驗,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提高思維的主動性和多樣化,必將消除難點的困惑,有效突破重點。

再比如:低年級的教學主要是以生詞的教學為主,生詞教學的第壹步是正確書寫生詞的筆畫。僅僅依靠老師機械重復的教學和寫作,學生會很累,接受度會降低。對於比較重要的筆順教學,可以通過制作FLASH動畫來制作“筆順動畫”,讓學生壹個個跟著課件走。研究表明,約80%的知識是通過視覺觀察獲得的,所以這種看、聽、寫、記的全方位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有效地記住要學的知識點。

3.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註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材、工具書、網絡、圖書館……”而信息技術體現了強大的網絡優勢,可以匯集大量信息資源,將學生、教師、圖書館等教學資源的信息與課外學習資源有機結合。

例如,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第六冊練習5的教學中,學生不僅從書本上了解有關端午節的信息,還利用信息技術尋找更多有關端午節的信息,這在壹定程度上豐富了教科書中的知識,並最終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寫作中。經過學生的自我修改和加工,練習題被完美地轉化為“端午節”黑板報,互相傳閱,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達到教學目的。

可見,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快捷、生動的資源,既學習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延伸了已有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進行自我測試和教育。

總之,在教學中巧妙運用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並將其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大程度地滿足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的需求,激發孩子的興趣。它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藝術性,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加深感知,進壹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若幹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越來越頻繁,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在壹定程度上被過分誇大。公開課必須有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好像不用就跟不上形式,完成不了任務壹樣;有些教室甚至用課件代替老師的課堂教學。由於盲目追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未能糾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地位,信息技術的運用與課堂教學的矛盾日益突出。

1.現代信息技術固定了教學過程,控制了教師的教學路線,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課堂教學過程要充滿火花,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談感受,學生要暢所欲言,不受限制。教師的語言、神態、動作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火花的燃點,教學過程需要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然而,在壹些教學課堂中,課件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由於課件是將教學過程分成幾個小步驟,然後用固定的程序鏈接在壹起制作而成的,課件制作完成後很難改變教學過程中的播放順序,從而控制了教師的教學思維,教師只能按照課件的順序,而不能隨著學生的發言即興發揮。事實上,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和教師——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而不是機器和器物,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壹旦機器控制了課堂,壹個活生生的課堂只能變得機械化,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只能變成壹場沈悶的“人機對話”。這樣的課怎麽能讓學生感興趣?怎樣才能陶冶學生的品德?

2,電腦美術的運用是反客為主的。

信息技術在獲取信息方面有很大的便利。有的老師把大量的信息組合在壹個課件裏,不切不重點地全部扔給學生。這雖然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但學生的接受能力畢竟有限。壹旦過度,容易導致學生疲勞,甚至不願意繼續上課。另外,有些老師在課件中使用了極其華麗的課件背景和裝飾圖案,很多都是與本節課內容無關的插圖和動畫。這樣的課件刺激學生無意的註意力,導致學生聽課的效率急劇下降。表面上看學生很積極,實際上吸收的知識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

3.課件制作浪費時間,降低備課深度。

由於各種原因,很多老師制作課件的技術不是很熟練,壹篇課文制作課件往往要花半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無法鉆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設計教學方法,這是本末倒置,抑制了老師的創造性。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在課堂教材中加入粉筆的教學方法,成為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手段。巧妙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重心由難轉易,增強課堂的直觀性和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但是,如果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僅僅是為了展示技術的高超和嘩眾取寵,那麽就會使綜合課堂變成壹場沒有生命的“人機對話”,使現代教學手段失去其原本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