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上被稱為“哥白尼學說”的終身教育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產生以來,立即席卷全球,引發了世界教育革命浪潮。我國也以立法的形式接受了這壹教育理念。1995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壹條明確規定:“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健全終身教育體系。”然而,終身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論精神已經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中產生。那麽,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為什麽沒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對現代教育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呢?
筆者認為,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雖然蘊含著豐富的終身教育思想,但由於缺乏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被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發展理念的現代社會所忽視。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新儒家應該理性地重新認識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同時在堅持弘揚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終身教育思想的同時,賦予其深刻而強烈的人文關懷因子。只有這樣,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才能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得到進壹步發揚光大。
壹個
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包含著與現代終身教育理論相通的科學精神,甚至二者之間還存在著某種聯系。正是這種終身教育的理念,構成了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與現代文明社會相融合的觀念基礎。
在討論孔子及其教育思想具有終身教育的特征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討論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主要內涵。終身教育理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壹種國際教育理念,給當代世界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革。1956年,“終身教育”壹詞首次出現在法國議會的立法文件中。1965655438+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科科長、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羅·倫格蘭德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成人教育促進委員會會議上做了題為《終身教育展望》的報告。報告中提出的“終身教育”思想引起強烈反響,終身教育理論由此誕生。1970年,倫格蘭出版了他的終身教育代表理論《終身教育導論》。65438-0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了《學會生活》壹書,大力倡導終身教育理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努力下,終身教育理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並進入了實踐階段。終身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在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加速,人口的快速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快速進步,政治因素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信息社會的到來,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生活方式和關系的危機,對人們健康的嚴重影響,以及思想思想的危機。為了迎接這壹挑戰,倫格蘭德曾在《終身教育展望》壹文中指出:“教育不能止於童年和青春期,只要人還活著,就應該繼續下去。教育必須以這種方式適應個人和社會的連續性要求。”他認為,終身教育是完整意義上的教育,包括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內容,包括壹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結束的教育的總和,包括教育發展各個階段之間的有機聯系。換句話說,終身教育應該能夠幫助壹個人掌握壹生中不斷學習和訓練的結構和方法,通過各種形式的自我教育,為每個人提供完成最高、最真實水平的自我發展的目標和工具。壹般來說,壹個人接受了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的教育後,並不代表他接受了教育,而是應該貫穿壹生。在終身教育的旗幟下,人類社會將形成壹個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理論適應了飛速發展變化的現代社會的要求,從而引起了世界教育革命的浪潮。西方著名教育家查爾斯·胡梅爾(Charles hummel)曾評論說:“終身教育理念的發展,可以與戈拜尼理論所帶來的革命相提並論,是教育史上最驚人的事件之壹。”終身教育的理念代表了當前和未來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與現代終身教育理論在許多方面有相同之處。
在個人教育與終身發展的關系上,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與終身教育理論有著非常壹致的認識,這也是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適應現代教育要求的關鍵因素之壹。現代終身教育理論認為,壹個人從出生的那壹刻到生命的終結,都應該不斷地接受教育,通過教育尋求自身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終身的,人壹生都在不斷探索中進行教育活動。2500多年前的聖人孔子在這方面也有同樣深刻的命題。子曰:“吾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不逾矩。”(《論語·為政》,以下僅引用文章標題)孔子形象地說明,壹個人只有終生學習和接受教育,才能不斷完善自己,謀求發展。孔子的論斷可以說是世界上終身教育理論最早的萌芽。
現代終身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要打破學校教育註重單壹抽象知識的傳統學習模式,給予受教育者理智、情感、審美、政治、身體等多種教育,從整體上尋求具體的聯系。同時,要打破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教育活動與文化活動的分離與隔絕,尋求各類教育的融合,促進受教育者全面和諧的人格。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同樣關註人的全面發展。《論語》說:“孔子教四事: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可以說是孔子制定的教學大綱,體現了孔子不僅傳授弟子文化知識,而且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質勝於文,文勝於質。溫柔,則君子。”(《永業》)顯然,孔子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外在的氣質,內外統壹,全面和諧地發展。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孔子認為要做到這壹點:“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以仁為依,以藝為遊。”(《蜀二》)“興,,成於樂。”(《泰伯》)可見,子也是全方位教育學生的。我們知道,孔子本人是壹個非常熱愛音樂和體育的人。孔子堅決反對學死以致用。他說:“背詩三百遍,教政治,不過不達標;使其全方位,而非排他性。雖然很多,妳覺得呢?”(《魯茲》)“不怒則不怒。不三轉,不在。”可見,孔子在教育內容、培養目標、教育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與現代終身教育理論有著非常相似的理念。
終身教育理論反對把教育變成篩選人的工具,認為人在不成熟的階段做出壹次性的選擇是無用的、有害的,應該在人壹生的各個階段給予人充分發揮內在潛力的機會。這符合孔子(衛靈公)提倡的“有教無類”的理念。2500多年前,孔子開辦私塾,不分行業、出身招收學生,實行“有教無類”。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正是孔子“有教無類”的實踐,造就了壹批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才。
終身教育理論反對傳統教育通過內部限制和外部強制使學習者接受已有的文化價值觀,主張教育應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和自主選擇,強調通過自主學習實現自我發展。孔子在教育實踐中非常重視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朱曾這樣評價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因材施教。”(朱註《論語》)在《論語》的許多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根據弟子們不同的性格、誌向和能力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啟發。
現代終身教育的壹個很重要的觀點是,教育不應局限於學校,而應擴展到與人們現實生活相關的各種環境,如家庭、朋友鄰居、專業崗位、政黨、工會、群眾組織等。同時,終身教育也認為,實施教育行為的人不應該僅僅由社會上的壹部分人(教師)來實施,而應該由全社會根據時間和情況為其提供機會。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也有相同的理念和做法。子曰:“三人行,必有壹師:擇善而從之,改惡而從之。”這可以說是現代終身教育理論中教師和教育行為社會化的最早來源。孔子和儒家弟子也是這樣修行的。孔子教導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和“學而不厭,教而不厭”(舒爾),都閃爍著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光輝。
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在許多方面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的觀點,說明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是超時代的、全人類的,是孔子在2500多年前總結出的壹條教育的普遍規律。這也是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與現代文明社會融合的切入點之壹。
二
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雖然有與現代終身教育理論相聯系、相融合的思想,但在現代社會和教育的快速發展面前,卻遭遇了不折不扣的困境。這是為什麽呢?根本原因是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缺乏現代終身教育理論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會理念,缺乏普通人視角的社會認知態度,缺乏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
其實,不僅僅是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遇到了挑戰,整個儒家都遇到了困難。有學者指出:“儒學在近代遭遇困境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雖然儒家思想與現代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要求有相當大的距離,但主要是因為儒家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滿足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儒家思想之所以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價值取向偏離了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儒家的價值取向與現代人的精神追求相背離,根源在於儒家的精神發展在原始儒家之後走上了拒絕世俗化、崇尚貴族化的道路。”既然整個儒學都陷入了困境,那麽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沒有得到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原因確實應該引起我們冷靜的反思。
為什麽孔子的終身教育理論和儒家教育思想能被廣泛接受?相比較而言,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豐富的科學精神,而且最大程度地包含了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
我們知道,20世紀下半葉以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面對現代政治、經濟和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中的個體出現了生存危機。終身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就是幫助人們迎接這壹挑戰。這壹理論在本質上體現了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197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旨在普及終身教育理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從《學會生存》這個名字就能體會到其中的人文關懷。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埃德加·福爾(Edgar faure)在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勒內·馬希爾(René Maher)的信中深情地寫道:“只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培養出完美的人,而這種需要隨著日益嚴重的分裂個體的緊張關系而逐漸增加。我們不能再壹勞永逸地獲取知識,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構建壹個不斷進化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正是通過改變目前的教育,這份報告顯示了對所有人的極大關註,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壹個不斷追求進步的過程。實現民主、平等、自由是現代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現代人面臨的政治挑戰。終身教育理論包含著幫助人們提高政治素質以實現民主和平等的深刻思想。朗格朗曾說:“由於政治基礎和結構的變化,社會要求公民,並將越來越要求他們承擔只有經過適當訓練的人才能承擔的任務和責任。壹個國家只有擁有越來越多的能夠賦予理論社會結構以生命和具體內容並盡職盡責的各級領導人,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現代民主才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學會生活》報告明確宣稱:“我們必須大力支持民主,因為這是避免成為機器奴隸的唯壹途徑,也是人類在智力成果中獲得尊嚴的唯壹條件。.....民主還必須滿足人們的教育要求,因為教育不平等所劃分的階級之間不可能也不可能有民主平等的關系;我們必須重新界定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使其既有新的社會特征,又有新的民主特征。”終身教育理論是從普通人的角度設計的,通過教育來追求民主和平等,因為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仍然有很多普通人因為缺乏教育而無法享受民主和平等。可以說,終身教育理論是建立在幫助普通人追求民主和平等的基礎上的。
然而,這還不夠。終身教育理論所倡導的教育體系在目的上有兩個更重要的意義:壹是幫助人們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使科學技術成為任何教育事業中壹個基本的、始終如壹的因素”;科學和技術應成為為兒童、青年和成人設計的所有教育活動的壹個組成部分,以便幫助個人不僅控制自然力和生產力,而且控制社會力,從而控制自己、他的選擇和他的行動;最後,科學技術應該幫助人類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從而促進科學的發展而不被科學所奴役”;二是建立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教育體系,從而“在經濟上和行政上保證充分就業”。
正是終身教育理論的理念,順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表達了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贏得了追求進步和文明的現代人的認可。
另壹方面,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缺乏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由於缺乏人文關懷,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都是從官員或統治者的角度出發,與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
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論基礎是“仁”的學說什麽是“仁”?它的本質是什麽?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為己,為人?”(顏元)孔子說“仁”是統治階級的統治理念,其本質是為統治者服務,保證“君君、大臣、父子”的社會得以維持。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理論。孔子雖然也有“民本”的思想,但他主張“仁者愛人”,“施予於民,能助於民”(《永業》),“重於民、食、喪、祭”。寬以待人,信以使民為所欲為,敏以立功,公曰”(姚嶽),“君子利而不勞,小人利而不怨”(姚嶽)。顯然,這種“愛民”的思想是以壹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向普通民眾表達的。但就是這樣壹種居高臨下的對普通人的“可憐”關心,在封建社會的發展和儒家思想的逐漸完善中已經失傳了。尤其是在董仲舒成功說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徹底變成了壹種官方文化,壹種統治文化,也是壹種專制文化。就這樣,歷代封建專制統治者對儒家文化越來越重視,而普羅大眾卻越來越敬而遠之。
從為統治者服務的政治立場出發,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自然缺乏為老百姓服務的理念。孔子也主張教育人民。《論語·魯茲》中有這樣壹段話:“子,然有仆,子曰:‘其素也!’“尤然說,‘如果妳是普通人,何必呢?’說,“有錢。”說‘如果妳很富有,何必呢?’說:‘教它。”,孔子也認為“殺無所教即虐”(《堯曰》)。但孔子和儒家的“教民”思想,並不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也不是建立在照顧普通人利益的基礎上。其目的是讓普通人服從統治階級,更好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子曰:“善人能教民七年,可以和好。”(魯茲)在陽貨有這樣壹段話,很清楚地反映了孔子和儒家的教育宗旨和情懷:“當妳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能聽到弦歌的聲音。大師笑著說:‘為什麽要用牛刀切雞?子遊對他說:‘古人也聽大師們說過,君子學道愛人,小人學道易。子曰:‘二三子,圖之言也!前言,戲劇的耳朵。"孔子也說:"禮不辱,恕之流行,信之負責,敏之有功,利之足以使人。”(陽貨)可見,“容”、“足使”、“足使”是孔子和儒家政治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
缺乏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平等、民主、自由,缺乏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缺乏普通人對社會歷史發展的認識,是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面臨挑戰的根本原因。在當今日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會,要讓影響中國教育兩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繼續發揮有益的作用,就必須克服其缺陷,賦予其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
三
既然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與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是和諧的,我們也看到了它的缺陷,那麽只要賦予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以現代理念,難道就不能為人民所接受嗎?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按照終身教育理論的科學精神和現代理念來改造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既無意義,也不可能。那麽,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面前已經無能為力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終身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是這壹發展的必然。幫助普通人迎接現代社會的挑戰,尤其是現代經濟的挑戰,終身教育真的解決了所有問題嗎?在美國、日本、歐洲等許多發達國家,終身教育的實踐已經深入開展,但由此帶來的壹系列問題卻讓人感到困惑。
在壹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已經徹底融入教育行為,追求自由、個性、平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推崇的理念。但民主的極端發展中出現了無政府主義,平等觀念的無限膨脹導致了“以我為中心”的惡性發展,對自由觀念的過度追求使個人主義走向極端。於是,傳統社會中尊老愛幼、對家庭負責的價值觀蕩然無存,禮貌、責任、互相關心、互惠互利被互相排斥、搶奪、自我中心的精神所取代。社會生活中的不寬容、仇恨、犯罪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這樣,原本蘊含著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情懷的現代終身教育實踐陷入了壹個怪圈和悖論,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懷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新的危機。這種現象在壹些發達國家越來越嚴重。如何克服這些新的危機?西方思想家正在努力尋找。他們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收效甚微。比如東亞發達國家日本,“新自由主義造成的社會分裂和社會不滿,會讓新自由主義者要求壹個‘強有力的政治領袖’,也就是淩駕於社會要求之上的專制的美國式總統。”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人類幾代人追求的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受到壹些壟斷經濟組織和大公司的威脅和控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我國正在迅速走向現代文明社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既要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又要繼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我們應該向別人學習,盡力避免或減少別人已經出現的問題。在發展教育的問題上,要借鑒先進的終身教育理論,但不能照搬;我們應該選擇和吸收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思想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為今天所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
從這個角度看,不是能否將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融入現代教育的問題,而是如何發揚光大的問題。
孔子和儒家教育思想中包含著許多克服現代性危機的合理思想。現代經濟越發展,越要遵循規則和秩序。民主、自由、平等是共同利益原則下的行為。孔子和儒家政治教育思想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理論。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仁者。”(《顏淵》)“道德經,禮義廉恥,合格。”(《政治學》)“君子有學問,有文化,可以以之為禮,也可以為夫。”(《永夜》)“恭而無禮則努力,慎而無禮則思考,勇而無禮則混亂。直和粗魯都是扭曲的。”(《太伯》)“不知禮者,不可立”(《堯曰》)。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視遵守法度,僅《論語》中就有75處提到“禮”。孔子認為“禮”具有重要的意義。他說:“當人們聽到它時,儀式是偉大的。妳不雅,就不能對天地之神無禮。君臣之位,不分老少,無從分辨;沒有非禮之說,也沒有男女父子兄弟之親。”重視禮義,遵循法度,是孔子和儒家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之壹。當然,在現代社會,我們遵循的原則絕不應該是“君君、大臣、父子”的封建思想,而是現代社會的法律和道德原則。
關於如何克服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危機,西方人在20世紀提出了許多方法。有人主張恢復宗教,有人主張墮落,有人主張對未來不抱希望,等等。這些觀點對於人類發展來說無疑是壹個釜底抽薪的舉措。在如何克服這壹嚴重危機的問題上,孔子及其儒家倫理教育思想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原則、倫理觀念和道德規範對現代文明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孔子和儒家主張人要仁義,要做壹個君子,“愛人”,要重德輕利,要孝順,要守信,要互相尊重,要有禮貌。孔子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雖然帶有封建性質,但符合人類社會發展壹般規律的人際關系原則,無疑是構建現代社會溫馨和諧風尚,確立現代經濟生活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良性競爭原則的堅實基石。所以,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面對現代社會和教育,既不需要自卑,也不需要驕傲。
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既然蘊含著符合人類社會發展壹般規律的科學精神,就有理由繼續發揚光大,為人類社會的新發展貢獻新的力量。既然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缺乏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缺乏從普通人的角度認識社會的態度,缺乏對普通人真誠的人文關懷,那麽我們就應該順應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潮流,用現代社會理念改造舊儒學,創造出對普通人真誠人文關懷、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理念的新儒學。給當今世界教育帶來深刻變革的終身教育理論仍有不可彌補的缺陷,因此,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當代價值。然而,為了肩負起為現代普通民眾服務的重任,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
我們有理由相信,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必將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最初發表在《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