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有常州戚墅堰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誰有常州戚墅堰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是戚墅堰,不是戚墅堰。

戚墅堰區位於常州市東部,北緯31° 43′~ 31° 47′,東經120° 00′-120° 05′。東、南、北與武進區相連,西分別與天寧區和郊區接壤。東北毗鄰滬寧高速。國道312、京杭運河、滬寧鐵路穿境而過。

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在戚墅堰生活和工作。魏墩遺址是常州城鄉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遺址。當時人們使用石器從事農耕、漁獵,進行原始紡織活動,掌握制陶和玉雕技術。2000多年後,農業進入了耕田階段,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玉器和陶器也日益精美。歷史在延續。西晉末年,北方大量人口南遷,牛耕法在農業上廣泛推廣。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美境美浙”、“建築如繡”的繁榮景象。唐宋時期,大力興修水利,開發低田,龍骨水車被廣泛使用。元和明引進了棉花、桑麻、大豆等經濟作物。到清朝康熙年間,水稻多達7種,小麥、豆類、棉花、桑葚、茶葉、銀杏豆、蘿蔔等被廣泛種植。延伸到民國時期直到解放前夕,農業仍然繼承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傳統的生產方式,有時還富可敵國,令人惋惜。

戚墅堰水陸交通便利。隋大業時期,開鑿南北大運河,可“通浙閩數十州,通京畿南”。北宋清朝時期,疏浚舒淇港是“城市東南入湖的重要途徑”。南宋嘉泰年間,南北設舒淇港,南通太湖,北通長江。戚墅堰“枕著河水,舞著湖水”是很自然的。運河岸邊的塘岸是壹條陸路通道。阿明王朝的湯姆稱之為“東西向的官塘大道,它連接著西面的北京和東面的福建和越南......這是人民咽下喉嚨的壹種方式”。此外,向東的道路也與主幹道相連。據清朝統壹史記載,(常州)向東至吳門(東門),經東布欣、丁彥、戚墅堰、橫林,到達無錫五畝鎮。南路由戚墅堰經塘橋、雪堰橋與馬跡山相連。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滬寧鐵路建成通車,在戚墅堰設站,客貨兩用。民國二十五年(1936)修建武清公路,經過戚墅堰,陸路交通興起,交通更加便利。運河航運繁榮,每天都有很多航班過境。民國37年(1948)有20艘快船、班船從戚墅堰駛往常州等鄉鎮,載客載貨。戚墅堰其實是常州東部的水陸交通樞紐。

戚墅堰始於元代漆市,逐漸成為街鎮。至清乾隆時,已有“千商雲集”,各業欣欣向榮。明末清初的主要商業城市是朱芳。太平天國後轉向橋灘裏和萬安橋。後來向西延伸,形成京杭運河沿岸的市場。由於水路運輸的便利,谷物業最為繁榮。民國時期,糧商來自湖北、安徽、蘇北及附近縣的四鄉八鎮。上海等地的面粉廠委托當地糧商收購小麥,最高日收購量超過壹萬噸。運河上,帆桅如林,船只雁列泊,尤其是稻麥豐收時節。有“小無錫”之稱。

戚墅堰地區有著悠久的工業歷史。明末清初,戚墅堰開辦了壹批作坊,特別是家庭織布、織布作坊和廢品作坊。民國8年(1919),劉瑞金創辦綏遠電燈廠,民國8年(11),張雲波、楊溢之創辦利民紡織廠,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企業。12年(1923年),楊廷棟等人成立振華制造電機總廠(現戚墅堰電廠)。振華廠的開辦為該地區的農業灌溉和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碾米廠、面粉廠、榨油廠和鐵廠相繼建立。民國25年(1936),上海吳淞機械廠遷至戚墅堰,建成戚墅堰機械廠,占地42公頃,廠房面積21000平方米,職工1500余人。是常州第壹家大型現代化化工廠。到達抗日戰爭前,戚墅堰有11大小工廠。抗日戰爭期間,工廠遭到嚴重破壞。桐城棉紡廠、大盛源油廠、大興面粉廠都被燒毀,損失慘重。抗戰勝利後,工廠壹度恢復。後來由於解放戰爭的快速發展和物價飛漲,它衰弱了。到解放前夕,大多數工廠處境困難。

戚墅堰的百姓崇尚文學,學習文學,而百姓則壹直在私塾傳道授業。清光緒初,有三晉、鹹陽、臨晉等三個書院。到了清末,現代教育興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馬等人在戚墅堰東街鬥姆閣創辦了鄉第二、二等學校,是戚墅堰第壹所小學。此後,新式學堂逐漸興盛,法古二等學堂、社、女校、齊電廠、何家塘、梅崗小學相繼建立,私塾逐漸被取代(同期全區有私塾7所)。民國三十二年(1943),當地名人李邀請商人、教育家、政治家在創辦私立中學(今長洲四中),為中國第壹所中學。解放前夕,戚墅堰區有近百所學前班、小學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