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鄭樵的生平事跡

鄭樵的生平事跡

鄭樵

鄭樵,本名余忠,人稱賈逵先生。他是我國宋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科學思想家,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名人。

鄭樵生於北宋惠宗三年(公元1104)。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的良好影響和教育。他的祖先原本是金代從中原南遷的貴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鄭沖、曾祖父鄭子棠、祖父鄭載(熙寧三年進士)、父親鄭國器(政和年間大學士)都是名門望族。鄭樵是唐朝“五官之帥”鄭莊的後代。當年,鄭莊與哥哥路征、弟弟鄭叔同赴普普求學,是發展莆田文化的功臣。雖然鄭樵的家鄉位於莆田廣業裏的山區,但他從小就下定決心要通讀古今書籍,掌握六經百家的學術抱負。他的父親在他16歲的時候去世了。從那以後,鄭樵壹直過著貧困的生活。為了克服貧窮無書可讀的困難,他和弟弟鄭厚開始挑著擔子,向四面八方的圖書館老板借書閱讀。

在學習的時候,鄭樵不僅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還見識了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他經常深入山野,拜農民為師,從而獲得了很多實用知識。他認為作為壹個知識分子,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習天地間的各種科學知識,並勇敢地向社會發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同等重要的號召。

年輕時,鄭樵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的同時,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靖康元年(1126),當鄭樵看到宋朝因為北敵遊牧民族的入侵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時,立即與鄭侯聯名上書朝廷當局,陳述兄弟抗金之誌和報效國家的能力,並自信壹旦為朝廷所用,可以扭轉國家的頹勢。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願望並沒有得到法院的重視。然而,鄭樵抗金的愛國思想貫穿了他壹生的最後壹刻。

南宋紹興元年(1131),由於宋高宗畏敵如虎,半個南宋還在動蕩之中。此時的鄭侯在悲觀失望的同時,下山參加科舉,從此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鄭樵則認為這樣暗淡而不為人知的仕途會埋沒他讀書的誌向,所以他不想下山趕考。由於北宋時北方遊牧民族攻打京都時盜走了宋朝廷的三庫四庫,鄭樵決定以布衣書生的身份在夾金山為南宋朝廷撰寫壹部大通史。這時,鄭樵還是壹個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

由於當時朝廷不允許私修歷史,鄭樵寫《通誌》有三大難點:壹是未經朝廷同意不能私修歷史,否則會遭到朝廷打擊;第二,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參考史料和朝廷提供的足夠的紙墨,這本書就很難成功;第三,如果沒有比司馬遷更淵博的知識,就很難寫好這部歷史巨著。為了獲得通史所需的知識,鄭樵再次扛起重擔,只身前往東南借書。經過三年的努力,當鄭樵三十出頭的時候,他讀遍了整個東南地區的書。當時有人誇他說:“天下八書,只有濮陽鄭賈逵讀完了。”

當鄭樵獲得通史所需的知識後,他把書房搬到了夾匡山的祥林寺,開始了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為了贏得朝廷的支持,他寫了壹本又壹本新書,並將這些新書送到朝廷。紹興八年(1138),鄭樵向朝廷明確提出要在《禮記》中寫通史的願望。此時,鄭樵的淵博學識和遠大誌向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的重視。但此時,由於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領袖秦檜為宰相,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擠出朝廷,受到嚴厲迫害。秦檜紹興九年(1139)任丞相,紹興二十五年(1155)任丞相。在這16年的漫長歲月裏,秦檜不僅不支持鄭樵的通史,反而連續三次禁止私人修史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論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下,可以想象鄭樵的危險。

紹興十八年(1148),44歲的鄭樵接連遭到厄運的打擊。首先,他的弟弟過早死亡,接著是他年幼的孩子鄭緹和他的妻子陳的死亡。當鄭樵沈浸在巨大的精神沖擊中時,秦檜下令禁止私人寫歷史。這個禁令終於激怒了鄭樵,於是在這壹年的冬天,他毅然拿起另壹本140卷的新書,走到了南宋京都杭。他想把新書直接獻給皇帝,請求皇帝允許他繼續寫作。然而,由於秦檜的阻撓,雖然鄭樵在杭苦等了壹年,但還是見不到皇帝,也拿不到朝廷允許他繼續的公文。當鄭樵看到自己寫作《同治》的道路被朝廷當權者堵死時,他非常氣憤,但又無可奈何。為了把自己研究了壹輩子的知識傳承給後人,鄭樵把書房搬到了遠離人口的甲匡山主峰壹側的虛谷,開始在甲匡草堂撰寫壹部遠離宋朝國史三百年的歷史巨著《通誌》。他想把所有的怨恨都傾註到同誌身上。

經過幾年的努力,54歲的鄭樵終於寫出了這部200卷600多萬字的歷史巨著《通誌》的初稿。就在他為沒錢買文房四寶的《同治》成書發愁的時候,幸好有王倫、何雲忠、王等人推薦,鄭樵得以入京,被召來。召之時,鄭樵見皇上也賞識自己的學識,便請求皇上允許他返回山中當場書寫《同治》,以便早日將《同治》獻給朝廷。因為皇帝不能理解鄭樵的苦心,他只是把他留在宮廷裏做壹個管理文件和檔案的小官員。

這時,由於鄭樵的學術批評和科學精神,得罪了朝鮮許多學士博士,所以他們不願意看到出身貧寒、儒生出身的鄭樵也在朝鮮任職。於是,禦史葉立即出面,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昏庸的也不約而同地批準了葉的彈劾,並讓與潭州南越寺的寺官抄寫《通誌》。

鄭樵討厭他無辜的痛苦。但為了《同治》,他忍受了人間奇恥大辱,依然在山溝裏以壹人之力書寫。紹興三十壹年(1161),58歲的鄭樵終於完成了這部劃時代的歷史巨著《通誌》。這年夏天,當鄭樵把這本獻給他壹生的巨著送到杭州時,宋高宗因戰事繁忙,無暇在殿裏接待同知,於是請鄭樵在朝廷做樞密院的編輯。壹輩子不想在朝廷做官的鄭樵,看到這個官職可以方便他在朝中讀很多至今沒有讀過的書,於是欣然接受了皇帝的官印,然後不顧年老體衰,壹頭紮進了書山學海之中。然而,鄭樵萬萬沒有想到的悲劇再次發生了。因為中學裏的士大夫嫉妒的才學,怕編年史傳到天下,就抄了葉陷害的卑劣手段,聯名彈劾。這壹次皇帝沒有去鄭樵的官職,但他很快就終止了鄭樵從三館借書的便利,也不想為鄭樵明辨是非。鄭樵看到自己壹輩子都是無辜的,但還是遭受了這樣的不公。然而,他立即臥病在床,死於非命。紹興三十二年(1162)三月初七,年僅59歲。

雖然鄭樵的壹生短暫,但他對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壹生著作95種(含單篇),其中有50種、548卷、454篇標註了篇數和卷數。此外,未註明卷數的有35部,除部分重復作品外,有數千種。鄭樵說他三十年來寫了壹千多本書,這是有據可查的。同時,作為壹個山裏的窮儒,他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六個第壹:

第壹個想建立科學;

第壹個成為大歷史學家,有著山林貧儒的名聲;

第壹種主張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

第壹個發出了“詩書可信,但不必句句相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號召;

第壹種強調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同等重要;

第壹個倡議是建立翻譯學,吸收外國先進文化,傳播中華文明。

鄭樵是中國歷史上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歷史學家。然而,《宋學人》中的《鄭樵傳》只有寥寥三百余字,不僅膚淺,而且有失公允。宋元就更少了,加上他的屬下弟弟鄭侯,也只有三十壹字。清康熙四十四年編纂的《莆田縣誌》和乾隆二年編纂的《福建省誌》中關於鄭樵的傳記,至今仍只有五六百字。因此,人們不容易了解鄭樵的生活。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鄭樵從壹個深山裏的窮儒生到著名歷史學家的悲慘歷程,甚至無人知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鄭樵非常可貴的開拓和追求科學的精神在近千年裏沒有得到發揚。但是,縱觀鄭樵的壹生,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所說,“社會以壹張冷酷的面孔對待鄭樵,但在壹個非常艱難的境界裏,我們盡可能地發展了自己的天才。我們現在看他,只覺得他精神飽滿,精神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