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烏臺黑牢成為蘇東坡的精神煉獄。被關押130多天後,蘇東坡踏上了被貶黃州的雪中之路。
11世紀,慷慨收留蘇東坡的黃州,是壹片荒涼之地。連接荒涼的黃州與外界的是壹條古老的驛道。黃州雖遠,卻給了蘇東坡喘息的機會,讓他適應了眼前的黑暗。蘇東坡壹路跌跌撞撞來到黃州。
“被貶黃州是對蘇軾最大的打擊。因為在這之前,他壹帆風順,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他被貶到黃州時,他以為他的壹生就完了。”
因為壹時無處可住,定慧園的住持借給蘇東坡壹間塵封已久的小屋,驚魂未定的蘇東坡整天呆在家裏。蘇東坡在給朋友的壹封信中說:自從被貶黃州後,這輩子沒有壹個人寫過親友的信;即使我給他們寫信,也得不到任何回復。
半夜醒來,在刺骨的寂寞中,蘇東坡寫了壹首《蔔算子》:無月掛疏樹,漏人以靜初。誰看見妳獨自壹人,模糊而孤獨。在夜裏,它突然變得害怕,突然飛起來,又頻繁地回來,但總是沒有人理解它無限的內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樹枝間徘徊,卻不肯棲息在任何壹棵樹上,最後孤獨地落在冰冷的淺灘上。
?"他有壹種想家和無家可歸的感覺。"
?“漆黑的夜晚,當他站在河邊,看著洶湧澎湃的河水,王先生在想什麽?他在定慧園小院海棠樹下看星空的時候在想什麽?他壹定在想這個問題:我是怎麽得到這個地方的?這是為什麽呢?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他開始尋找道家和佛家的這種智慧。”
離定慧園不遠,有壹個安國寺。蘇東坡住在定慧園,可以清楚地聽到安國寺傳來的晨鐘暮鼓聲。於是蘇東坡走進了安國寺。從那以後,每隔壹兩天,蘇東坡就去安國寺坐禪。他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面對逆境,他變得更加冷靜,不那麽焦慮,不那麽焦慮。他這輩子壹定要做重要的事情,變得更加冷靜,努力去吸收,而不是讓環境把他吞噬,因為他有了完整的自己,他終於可以面對整個世界了。”
蘇東坡壹點壹點地擺脫了內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卻壹步步地把他壓下去。
?“若放他在黃州,雖有官職,但只是名義,無俸祿,無收入。”
?“對他來說,這是非常艱難的壹天。那段時間,他的錢很少,他必須養家。”
此時,蘇東坡的家人已來到黃州迎接他。為了用有限的積蓄生活,蘇東坡只能量入為出。
湖北黃岡市赤壁管理處副研究館員王林祥說:“每個月拿出4500元,分成30串,掛在屋頂橫梁上,壹天只有150元。”
“早上起來,我會用畫叉把它串起來,作為今天的開銷。把不用的錢放在竹筒裏,存起來。
?“壹個很大的官,壹個被皇帝和世人稱道的秀才,落到這樣的地步,很痛苦。”
好在蘇東坡有個朋友叫馬夢得。蘇東坡被貶黃州當替罪羊的時候,馬孟德千裏迢迢來到這裏,與蘇東坡同甘共苦。
江蘇省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馮小川說:“從宋代到現在,蘇東坡的粉絲如果有千萬個,這個馬夢得就是第壹個,頭號粉絲。”
?“馬夢得出面找徐君友,說‘蘇軾家很難。看看妳能否給他壹些土地來種植。徐俊友欣然同意把黃州市廢棄的50畝軍營地給蘇士安免費耕種。"
蘇東坡對馬孟德向政府要的土地壹見鐘情。這是壹個不知名的高地,因為地處城東,所以蘇東坡以東坡命名。
蘇軾稱這塊土地為東坡。這個東坡其實不是他自己的發明,而是出自白居易。白居易在四川中州做官的時候,這個東門也有壹塊地,種的是花。蘇軾壹直推崇白居易,所以把他的土地命名為東坡,他自己則稱東坡居士。
2015年5月6日,黃梅戲《蘇東坡》正在臺灣省新北市某體育館上演。舞臺上的演員都是湖北黃梅戲學院的。
?“演出非常成功,30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掌聲震耳欲聾,因為他們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蘇東坡。他(蘇東坡飾演,“他”指本段中的這個人)為了讓自己活下去,去打工,去耕耘。相反,他不在乎,開朗,覺得自己很幸福,這沒什麽,因為他有理想有抱負,覺得這很快就會過去。他越是思想開放,就越能打動觀眾。”
公元1081年,蘇東坡開始了他的農民生涯。這片荒地布滿荊棘和瓦礫,蘇東坡要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燒幹草。或者在荒地裏燒,荒地上露出壹口地下井,這是上天的賞賜,灌溉問題解決了。
“因為土地不好,也輪不到妳去種好,所以在上面種大麥無疑是他最後的選擇。人們不吃大麥,但釀造啤酒時會用大麥。然而蘇軾種下了這種大麥。大麥有優勢,對土地要求不高,比較容易種植。”
“看著農田外面的農夫,我覺得那是壹派田園風光。但是,耕種過自己的土地,當過農民的人都知道,真正在農田裏幹活是很辛苦的。”
蘇東坡買了壹頭牛和鋤頭、鐮刀等農具。那是農民的筆墨,但這次不是為了審美,而是為了生存。
真正的當地農民對蘇東坡是有很大好感的。蘇東坡在田裏幹活的時候,壹個農民來告訴他:要想豐收,就得讓牛羊啃麥苗。
“麥苗長得太好,肥力拔得太多,第二年就長不好了。今年要讓牛吃,讓牛踩,要壓苗。蘇軾照老農說的做了。”
這是田間最感人的時刻,蘇東坡壹家正忙著收割小麥。在這片曾經瓦礫遍地的荒野上,他迎來了麥穗的第壹個黃金季節。
“‘蘇東坡’這幾個字給人們帶來了幾千年的巨大觸動,從黃州開始。因此,黃州堪稱蘇東坡的第二故鄉。”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有蘇東坡的原作《李白仙詩集》。據說蘇東坡模仿李白的詩風。
這幅作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黃州寒食貼並列為蘇東坡的兩幅非常重要的書法作品。和李白壹樣,蘇東坡也被後人稱為“破仙”。不同的是,蘇東坡的追求不是壹走了之,成仙,而是用人間的溫暖來解除自己的苦悶。
“我們說他(蘇東坡)有很濃的人情色彩,他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每到壹個地方,他都會用內心的靈性照亮周圍,他會發現樂趣和生活。”
有時候,蘇東坡幹脆跑到田野、水岸、山野和集市上,追著農民、漁民、樵夫和商販聊天、嬉笑。
”蘇軾坐在壹旁跟他們瞎聊。他說每個人都會講故事。這些農民哪裏有那麽多有趣的東西?當他說不出來的時候,蘇軾說:‘那就在湖邊做壹個吧。’沒什麽好補的。他說,‘講個鬼故事也行吧?還是沒有,然後蘇軾說:‘好吧,既然妳不能告訴我,那我就告訴妳壹個。他在努力營造壹種能讓自己更放松的氛圍。"
中國古代文人強調“有笑談吐之士,無丁白”,而蘇東坡卻把自己形容為“上流社會能陪玉帝的乞丐,下流社會的乞丐”。意味著皇帝可以陪伴,普通人,哪怕是乞丐,也可以平等交流。在他眼裏,世界上沒有壹個人不是好人,那才是真正的對人的愛。
在蘇東坡生活的時代,政府禁止私自宰牛,午夜後不得入城。而蘇東坡卻不墨守禮法,多次與黃州友人犯禁。
“蘇軾夜奔城外,在他東坡飲酒。喝了壹半,什麽也沒吃。壹個年輕人的牛生病了,他回去把它宰了,然後燒烤,喝醉了,然後城門就關了。回不去了怎麽辦?翻墻——半夜翻墻。如果蘇軾在開封,他是不會做這種事的。但在黃州,他把自己變成了農民,犯了很多小錯誤。這些都是他為了讓自己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所做的努力。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拯救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和這些人割裂開來。”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老友陳念隱居於此。
“陳念是陳公弼的兒子。蘇軾與父不合,陳念合其脾氣。”
蘇東坡在黃州的五年間,經常去陳念家做客。
“他去陳念家,兩人只是聊佛理,‘空談不眠之夜’,徹夜未眠。突然,他的(陳念的)妻子大叫,“還不要睡!”"
“平時男人都是君子,談玄學,談佛法,意氣風發。他被這種‘河東獅吼’嚇得連拐杖(陳念的)都掉了,然後不解地寫自己搞笑,其實是好朋友之間的調侃。這是壹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我們現在有個成語叫‘獅吼’,就是這麽來的。”
“我經常跟朋友說,如果我要去旅行,我不想和李白在壹起。他不負責任,沒有真實感;和杜甫在壹起,他太苦了,哈哈,我怕他太認真。但蘇東坡不錯,可以做個好朋友。他真的是壹個很有趣的人。”
在黃州安國寺,廚師張斌正在教寺裏的師傅做壹道經典小吃:東坡餅。
“這種餅做起來就像壹張大網,炸起來就會像花壹樣的形狀。如今,東坡餅好吃的秘訣在於制作工藝的細致;而900年前,它的誕生源於壹次無意的舉動。”
蘇軾經常和和尚基連下棋。又壹次,當遊戲玩到很晚的時候,蘇軾餓了,問和尚基連:“師父,妳有什麽吃的嗎?給我壹些,我餓了。”師父叫了壹個小和尚過來。小和尚跑到櫃子前,打開了門。裏面只有壹碗吃剩的面條,水是幹的。小和尚把曬幹的剩面條放在香油裏,放在烤箱裏烤。月色沈沈,負責左側的小和尚忍不住打了個盹。當饑腸轆轆的蘇東坡忍不住去廚房壹探究竟時,裏面的掛面已經被煎成了糊狀。醒來的小和尚有些緊張,蘇東坡卻興致勃勃地品嘗起來。他吃的時候,唉,真好吃,吃到嘴裏又香又脆。吃完後我去了下壹家糕點作坊,跟老板說老板會這麽做。因為這個餅是蘇東坡講的,所以取名“東坡餅”。
東坡餅的發明極大地安慰了當時的蘇軾。雖然他身處逆境,但他總能過著貧窮的生活。他不是第壹個也不是最後壹個,但他是最精辟的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