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成書於公元前4至3世紀。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柯。《薛稷》全文共***20節,1229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容相當豐富,精辟深刻。它是對中國先秦教育思想和實踐的總結。?
《學記》主要論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師問題等與教育理論和實踐相關的問題:
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壹貫的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學記》開篇就用警句這種優美的語言論述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它說,“憂憲求善,足以關註,不足以感動大眾。賢者遠,足以動眾,不足以轉民。君子欲化人為俗,必先學之。玉不琢,不成器;人家不學也不知道。故古之君,建國民,教為先。”也就是說,自古以來,任何壹個做了某件事的統治者(國王),僅僅靠發布政治命令,尋求人才是達不到目的的。統治者要想使人民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就必須發展社會教育,通過社會教育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覺悟。另外,人雖然生來善良,但不接受教育,不努力學習,是無法明白道理的,更不要說遵守“王道”了。這就像壹塊美麗的玉。雖然它的質地很美,但不經過精心雕琢,它就不能成為壹件美麗的樂器。古代帝王對此心知肚明。在建設國家和統治人民的過程中,他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
《學記》作者闡述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建設國家中的作用,強調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政治服務,從而將教育與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緊密聯系起來,特別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點。
第二,教育體制和學校管理
《學記》在強調教育作用、明確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體系,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
關於學校教育制度,《學記》作者首先以改革的方式規劃了從古到今的教育制度。上面寫著:
“古師家有學,黨有兩難,技有序,國有學。”家、黨、技、國是從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區劃。《學記》作者提出,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中設立不同級別的學校,在中央設立國立大學和小學,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絡。學校,學校,學校,學校位於家,在黨,在技術,在國家。這壹主張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制度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中央與地方官學並立的教育體系。?其次,提出了建立學年制的設想。《學記》作者主要講了大學的學習年限和時間安排。他把大學教育分為“小成功”和“大成功”兩個階段。“小有成就”階段的學習周期為7年,“大有成就”階段的學習周期為2年,是古代學校教育建立等級制度的萌芽。?
關於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薛稷首先特別重視大學入學教育和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其曰:“大學始教,祭皮以示尊道。夜色幽雅,官也初。孫上學時也有事業。夏和楚兩個東西,接受他們的威望。不明真相,不看學業,只為野心旅行。看時間說話,守住自己的心。年輕人聽著問著,學著養不養。”這七件事對教學也有重要意義。《學記》把入學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開學第壹天,王子帶領文武百官到龔雪參加開學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祭祀先賢和老師,以示對老師的尊敬和對道德的尊重。
開學典禮結束後,新生們首先學習《詩經·瀟雅》中的三首詩,分別是《鹿鳴》、《四絕》、《帝王花》,這是君臣宴樂的三首詩。入學教育學習他們的目的是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政府官員的,上大學是“壹個官員的開始”,相當於踏上了職業生涯的第壹步。入學教育後,日常教學工作也必須嚴格執行。上課時,學生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本拿出來,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老師要在課前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即“夏初”),以此來執行課堂紀律,防止學生因懶惰而荒廢學業。
皇帝或皇帝本人任命的政府官員,在暑假結束之前,不得來學校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從容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正確的指導,但不要過多地告訴他們做什麽,這樣才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青年學生要註意多聽少問,遵循由淺入深的學習順序,做到“學而不食”。這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定和具體行為指南,明確、具體、可行。其中,皇帝視察學生的制度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優良傳統。?
第三,《學記》作者主張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評價體系,每隔壹年進行定期的小測驗和大成績評價,每次評價都要有明確的標準。《學記》說:“次年入學,中年考。區別於經典壹年;三歲專業音樂組;當老師五年;七年的學習和交友,算是小小的成就。”九年的見識,立場堅定,不反對,就是很大的成就。“意思是大學每年招收新生,每隔壹年進行壹次重大成績考核:第壹年考察學生區分誌與經的能力,即分析句子的能力和學習興趣;第三年,我們會考察它是否是壹個“專註的音樂團體”;第五年,我們將考察它是否能向別人學習,向別人學習。第七年考察“向朋友學習”的能力,達標者稱為“程瀟”;再過兩年,也就是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博學,立場堅定,不反對”,即能融會貫通知識,思想行為能堅定不移,符合標準者稱為“大成”。?
可見《學記》作者所倡導的成績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體現了中國古代教育中重視德智體的傳統。
三。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學記》作者總結了先秦以來教育成敗的經驗教訓,指出了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采取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了當時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他說:
現在的老師都在呻呤說自己滿腦子都是信息和文字,然後忽視了自己的安全。人不能不真誠,教人不能物盡其用。它所做的也是相反的,它所尋求的也是佛。但是,如果妳是老公,妳會學他,會在他老師那裏得病。妳會苦於他的難處而不知道他的好處。雖然最後會以事業收場,但是會走的很快。?
所謂“結尾呻吟”,就是老師只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獨立思考;“說得多”就是問復雜的問題,壹味的教學灌輸,不註重學生主動性的培養;“教師人數不關心其安全”的含義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註重速度,抓住時間,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使人不願意真誠”是指教學只從教育者的意願出發,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求;“教人不可貌相”就是老師不考慮學生的性格和天賦差異,因材施教。這些弊端對教學的危害很大,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反感老師,把學習當成壹件痛苦的事情,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於是,雖然看起來學生每天都在學習,但是學習並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即使勉強完成學業,也很快會被遺忘。為了糾正教學中的問題,薛稷論述了“教學的原因”和“教學的理由”
大學之法:禁止預發;當它可以被調用時;不計較就叫孫;相視而好,叫摩擦。這四樣東西都是邢教的。如果發了再封殺,那就尷尬了,無敵了。如果妳在時間之外學習,妳會很努力,很難達到。雜而不劣,是亂而不修。獨自學習沒有朋友是無知的。彭彥反叛老師,顏弼廢學。這六個老師教的東西都荒廢了。
“預見性”是預防為主的原則。《學記》提倡“防患於未然”,即在學生的壞思想、壞習慣尚未形成時,就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實踐證明,改造舊的要比塑造新的困難得多。就像《學記》裏說的,“舊者禁之,則敗之。”因此,無論是文化知識的傳授,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都要堅持預防為主、塑造為先、轉化為後的原則。這確實是壹個經驗之談。?
“時”就是“有空的時候”,這是及時教學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適當的時機,適時施教。具體包括兩層意思:壹是青少年要在合適的時間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入學,以免錯失良機;第二,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教學的關鍵時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時及時給予指導。否則就錯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和形成某種心理素質的關鍵期,這種心理素質就是“吃苦耐勞”。?
“孫”意為“施而不節”,即循序漸進的原則。學記強調“學而不食”,其主要含義包括:壹是要考慮學生認知活動的先後順序,即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來安排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方法;二是在教學中要遵循科學知識內的邏輯體系,否則“不博采眾長,亂七八糟,不修邊幅。”
“莫”就是“相視而好”的原則。《學記》強調師友之間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討論、爭鳴、競爭中借助集體的力量取得進步。否則,如果壹個人獨自學習,拒絕來自集體環境的同學幫助,閉門造車,必然會導致“孤陋寡聞”的尷尬。然而,妳必須小心選擇朋友。如果和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不僅達不到“與人為善”的目的,還會違背老師的教導,甚至荒廢學業。俗話說,“彭彥不聽老師的話”,“顏弼荒廢學業”。
薛稷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它首先提出了“學以救失”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所倡導的啟發和歸納,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1.行善和拯救迷失者的原則
《學記》曰:“士有四誤,師必知之。人學習的太多,或者失去的太少,或者失去的太容易,或者止步不前。這四個內心是不壹樣的。知其心,則可救其失。”四個方面的缺點或錯誤,或貪多嚼不爛;或者知識面太窄,片面專業化;或避重就輕;或者試壹試,退而求其次。這四個缺點是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不同造成的,即“心有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差異,揚長避短,彌補劣勢,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
2.西藏與利益互補原則
《學習之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處理好隨班就讀與興趣愛好的關系,做到隨班就讀有主攻方向,興趣愛好廣泛多樣,興趣愛好有助於隨班就讀。《雪姬》說:
在大學教書也意味著教書的時候要有正當的職業,退休的時候要有住處。不學會執弦,就不能定弦;不學博藝,學不了詩;不學雜服就不會有禮貌。如果妳不喜歡妳的藝術,妳就不能享受學習。所以君子在學,藏而修,息而遊。
雪姬指出,興趣愛好,即“住校”,可以輔助常規的課堂學習,因為如果不在課外演奏各種樂器,就無法在課堂上熟練地學習鋼琴和樂器;如果課後不學唱歌,不吟誦雜詩,課堂上就無法深刻理解《詩經》。如果課後不練習掃地來處理這些雜事,上課就學不好禮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課堂學習與興趣愛好的關系,使常規的課堂學習,即“躲”,有主攻方向,學(修);興趣愛好,也就是“興趣”是生動多樣的,它使整個教與學的活動成為壹個輕松、嚴肅而又生動愉快的過程。?
3.啟發誘導,也就是好比喻的原則。
《學記》繼承了孔子啟發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這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所以雪姬說:?
所以君子的教學比喻也是:道引路;堅強內斂;凱爾富達道通向和諧;容易強勢,容易克制;打開思考。與伊伊絲和諧是壹個很好的比喻。?
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註意啟發和誘導。引導學生但不要牽著鼻子走,讓師生相親和諧;對學生要嚴格,但不要壓抑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覺得自己雖然有壓力,但也能輕松達成目標,不會“患得患失而不知利”;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而不是急於提供現成的答案,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和而易思”,這被認為是壹種比喻。這是《學記》對孔子啟發誘導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四,教師和學生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特別是孔子和荀子重視教師問題的光榮傳統,認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師。有了好老師,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可以得到糾正,不科學的內容體系可以得到調整,不明確的教育目標可以得到明確和突出。所以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論教師的角色。學記以“好歌手使人隨其聲,好老師使人隨其誌”形象地說明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因為人才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社會的進步也離不開老師,所以雪霽提出了尊師重道的思想。
論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學記》提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善救失”,其中說:“教者善救失。”教師責任重大,全社會都要尊重教師:“三王四世只為師”,這必然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要有“為君者”和“為君者”的素質。《學記》曰:“為人師者,可久為師,可久為君。”說到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覺悟,因為“師也是師,所以學也是君。”
第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靠背題學習是不夠當老師的,必須聽語言。”只靠提前備課,然後背誦現成答案,是做不了好老師的。要成為壹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對所教的專業知識要精通,要深刻,要能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要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第三是了解教育規律。知道了“教的興盛,教的廢掉”的道理,“那就可以當老師了”;要靈活運用教育原理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隱喻”,即善於啟發教學。《學記》說:“君子知學之難而知美惡,而後能喻。可以當比喻,然後當老師。”了解所教知識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素質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是壹名合格教師的基本條件之壹。
第四,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說的是真的,他們承諾的是真的,他們說的是微妙的,他們說的是難以理解的。”。這意味著老師講解問題時,要簡潔透徹,含蓄穩妥,例子少但典型,能充分說明問題。?在教師如何自我提升的問題上,薛稷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與學相互借鑒”的命題。《雪姬》說:
雖有好菜,食不知其用;雖有無上道,佛教不知其善。所以,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難。如果妳不夠了解,那麽妳可以反身;知難而進,然後自強不息。所以教與學也是有益的。
“向他人學習”的本義是指教師自己的學習是壹種學習,他教給他人的教育實踐也是壹種學習。由於這兩種學習活動的相互促進,教師不斷進步。因此,薛稷主張教師壹方面要向書本學習,只有學習才能發現自己在知識積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不斷進步,這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另壹方面,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自己對於學生還有壹些不能理解的問題,就是“知難而進”,以此來督促自己不斷自強,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取長補短”原本是指教師自身要不斷向書本和教育實踐學習,後來引申為師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鼓勵的辯證統壹關系。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取長補短”這壹光輝命題都是薛稷對世界教育史的壹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