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李紀念碑
李(張書)碑又稱李漢光先生碑,全稱是唐茂山本楊觀先生碑。大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刻,劉智、張書寫,李印。這塊石碑原本在江蘇句容的虞臣關。明世宗嘉靖三年(1529)毀於火。傳世已久,整篇論文未見。* * *這個詞是835。原始石碑的數量不詳。
《李碑》記載了唐代茅山本陽道士李漢光壹生修行的情況。李(683-769),本名洪,因避諱太子李洪,改姓李。他是清朝道教神仙陶弘景的後代,受到玄宗的稱贊。他是當時朝野信徒最多的著名道士。李本人也精通書法。顏真卿在《李碑》中說他“善篆,隸書尤佳”。到了唐代,佛道壹般人都非常精通書法,是抄寫經書和娛樂的必備之物。因此,佛道書法蔚為大觀,與世俗書法家交往甚多。也有道士善書,如太清宮道士陸玄卿,權德輿《太宗柏菲書答聖旨》中說“功為篆書八分書,自有家法。”有魚玄,梁,《宣和》卷十曰:“(道士魚玄)工銀書得王羲之筆法,惟清者,不落世俗習氣。他漂浮在空中,有壹種聖人般的風格。妳可以想象他的為人。”卷上五評:“(梁)道長遊錫漢莫,初出木中,王開法,久不合規矩。然而,它的法律是嚴格的,它的精神是輕松的,它的風格是明確的...看其書《太上老經》,知遊之外是好事,非之所及。”李、陸、俞、梁,雖名垂千年,深得後人敬仰,但遺於世的壹紙壹石,終成遺憾(見朱冠天《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我們今天只能向劉學習。我去看了李文章中的風華。
此碑筆法雖出自《聖教序》,但柔美凝練。所謂幹凈,短而長,求落筆之方,以得自在之氣,顯得嚴謹工整,古拙蒼勁,以“畫可剪凈如金發,白始如玉尺”的妙想(《清·笪重光書筏》)。體略疏,曲折,而方駿圓潤柔和,整齊美觀,很有歐陽詢的遺風。這個碑的前半部分寫的很慎重,後半部分已經放出來了,讓開合更精彩。唐代書法是壹個在筆法、筆法、形體結構等方面進行大重組的時期,是對前朝紛繁復雜的書法內在因素的重新定義。從楷書的開筆方法來看,歐陽詢從字體、筆法、結構等方面對碑帖進行了提煉和整理。同樣,張也從行書的角度對《王聖教集序》做了同樣的工作,但並沒有取得特別的成功。但顏真卿從篆法入手改造行書,開創了壹種新的風格,最終達到了中國行書的又壹個高峰。這只能說是書法家知識和方法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該碑的主要記述有:宋代歐陽修的《古籍整理跋》、《歐陽勇的《古籍整理目錄》、《黃的《東觀論》、的《珍貴石刻集》、《清代李廣瀛對關廟寨所藏石刻的考證》、《嚴觀對江寧石刻的記載》、《呂方對東洲石刻的補正》等。
此元拓片精美氈蠟,紙墨皆古。曾被蕭山朱先生收藏,並於1953年由仙遊夫人牽頭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據王壯鴻《補校碑隨筆》所見版本有:
1.北京故宮博物院王覺思在宋代拓片上簽名。(其實是元拓)
2.安五雲所藏宋代拓片,由張昭、毛懷、何、、、徐乃昭、題寫。
第三,張叔沒有收藏舊書,這本書是空置的,拓也有點晚。有壹個主要的書店和石印本。
第四,商務印書館影印了瞿的《舊宋碑帖集》,並附有龔自珍的跋。另外,聽說上海圖書館有收藏,但沒見過。(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5.1935年,江西古山居印歐陽福泰,題名《北宋精拓》。
【註】上海圖書館館藏為宋拓本,文字完好,碑文缺失。“石之寶”、“丁府批文”、“嶽棗”、“炳恒私印”、“袁春之印”、“後人留之”、“平遠姑父為寶”之印。這本* * * 26頁的書高38.7厘米,寬24.8厘米。銘文十六個半,核心高二十七厘米,寬十五點六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