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病名、英文名、別名、分類、ICD數、流行病學、發病率、死亡率、性別、年齡、民族、膚色、時間趨勢、地區差異、病因、發病機制、膀胱粘液腺癌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CT檢查、膀胱鏡檢查、膀胱造影、診斷、鑒別診斷、非特異性膀胱炎、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宮頸癌、其他疾病、膀胱粘液腺癌的治療和預後、膀胱粘液腺癌的預防、相關藥物和相關檢查。總結出膀胱粘液腺癌包括原發性膀胱粘液腺癌、臍尿管腺癌和轉移性腺癌,其中原發性膀胱粘液腺癌占膀胱癌的0.9% ~ 2%。膀胱粘液腺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40歲以後發病率逐漸升高,男女比例為2.70 ~ 3.20:1。最常見的癥狀是肉眼血尿。其次是尿路癥狀,表現為尿頻、尿急、排尿困難、腹部不適等。壹般以手術治療為主,放化療不敏感。病名膀胱粘液腺癌英文名膀胱腺癌別名膀胱粘液癌;;膀胱膠體癌;膀胱腺癌;膀胱印戒細胞癌的分類泌尿學>:泌尿生殖系腫瘤>膀胱腫瘤腫瘤科>;腹部腫瘤>膀胱腫瘤的流行病學發病率ICD C67是指每654.38+百萬人口中每年確診的新病例數。不同國家、地區和經濟條件下,膀胱腫瘤的發病率差異很大。歐美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丹麥等國家,膀胱腫瘤發病率高;在亞洲,如印度、中國、新加坡和日本,發病率較低。據米勒(1979)統計,全球膀胱癌發病率男性為2.8/65438+萬,女性為0.2/65438+萬。catalona(1992)1990報告美國膀胱腫瘤新發病例4710000例,其中男性34500例,女性12600例,男性是女性的2.7倍。Silverberg (1990)報道膀胱癌約占男性所有癌癥的10%,居最常見癌癥的第四位,女性為4%,居最常見癌癥的第六位。據顧(1982)統計,北京地區膀胱癌發病率男性為1.47/65438+萬,女性為0.46/65438+萬。死亡率膀胱癌年平均粗死亡率為0.63,中國調整死亡率為0.52,世界調整死亡率為0.89,縮短調整死亡率為1.05。最新數據(1991)顯示,1988年男性膀胱癌死亡率居世界第4至第8位。65438-0988年我國男性膀胱癌死亡率為1.9/65438+萬,居第六位。女性為0.7/65438+萬,排名10,但在泌尿系統排名第壹。性膀胱腫瘤是性別差異很大的惡性腫瘤之壹。男女比例為2.70 ~ 3.20: 1。國內部分省市性別比例偏高,如上海(1987)為3.60: 1,浙江省高達650: 1。死亡率差異更明顯,男性粗死亡率為0.90,中國調整死亡率為0.80,全球調整死亡率為1.41,縮短調整死亡率為1.49。女性粗死亡率為0.34,中國調整死亡率為0.27,世界調整死亡率為0.45,縮短調整死亡率為0.59。膀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性別差異可能與青春期內分泌活躍有關,可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分解,防止致癌物還原為致癌物。年齡膀胱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在20歲以前發病率很低,40歲以後逐漸升高,60-70歲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rutac(1981)報告了膀胱癌初診時不同年齡組的發病率。據美國(1989)統計,1987各年齡膀胱癌平均標化發病率在35歲以前小於1.0,40歲組為9.9 ~ 19.1,50歲組為31.5 ~ 53.8,60歲。鄧傑報道,上海市區膀胱癌的標化發病率在50歲以前不到8.00,55歲時突然增加到13.76,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85歲時達到114.82。女性發病率和上升速度較低,60歲為7.93,75 ~ 80歲為18.06。膀胱腫瘤的死亡率與年齡密切相關,死亡年齡起點晚於其他惡性腫瘤。我國男性年齡組死亡增長率從15歲開始,逐漸上升,年齡越大越高。各年齡組死亡增加率基本相同,30-64歲各年齡組增加率約為80%。女性年齡組的死亡增長率趨勢與男性相同,但起點比男性晚20年,增長速度也比男性小。各年齡組死亡增長率的性別比例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平均死亡年齡為65.70歲,男性為66.01歲,女性為64.85歲。15歲以前的患者多為肉瘤等非上皮性腫瘤,中青年患者多為高分化、低分期的淺表性腫瘤,老年患者多為低分化、浸潤性腫瘤。不同民族、種族間膀胱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同。美國1950至1985年膀胱腫瘤年平均標化發病率白種人為17.5,其中男性為30.4,女性為8.1。黑人9.9,其中男性15.4,女性6.0。同期高加索人死亡率為3.4,其中男性為6.2,女性為1.7。黑人3.3,其中男性4.9,女性2.2。白人高分級低分期的淺表腫瘤較多,黑人低分級高分期的浸潤性癌較多。據我國部分少數民族膀胱腫瘤死亡率統計,哈薩克族最高,為0.94,回族為0.89,朝鮮族為0.80,蒙古族為0.63。而苗族、維吾爾族、藏族、彜族較低。性別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在死亡率高的族裔群體中。朝鮮族性別比為5.03,哈薩克族性別比為4.55。時間趨勢隨著時間的變化,膀胱腫瘤的流行趨勢也在不斷變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膀胱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美國,從1950到1985,年平均發病率壹直以0.8%的速度遞增,總增長率接近5%。同期死亡率逐漸下降,總下降率約為33%。與1963 ~ 1965相比,上海膀胱癌年標化發病率上升了29%。在同壹時期,膀胱腫瘤的死亡率也增加了。據王其鈞(1988)統計,京郊膀胱癌死亡率在1977 ~ 1983之間波動,但趨於穩定,略有下降。膀胱癌發病率的增加與工業的發展、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生存時間的延長有關,但主要是由於診斷手段的改進,提高了診斷率;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於早期診斷率和治療效果的提高。地區差異膀胱腫瘤的流行病學特點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差異很大,同壹國家不同地區也有差異。從統計數據看,總體情況是工業化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城市地區高於農村地區。我國城鄉膀胱癌死亡率也有很大差異,大城市0.98,中等城市0.65,小城市0.79,農村0.49,是大城市的兩倍左右。農村地區的性別比例高於城市。化學致癌物誘發膀胱癌的原因已被證實,但許多膀胱癌患者並無化學致癌物接觸史。目前普遍的觀點是,病毒或某些化學致癌物作用於人體原癌基因,使其活化成癌基因。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長期接觸芳香物質的工作崗位,如染料、皮革、橡膠、油漆工等,膀胱腫瘤發病率增高。1954之前有學者統計。在接觸苯胺的工人中,膀胱癌的發病率比壹般人群高30倍。聯苯胺、4,4-二氨基聯苯(4,4-二氨基聯苯)、4-氧聯苯(4-氨基聯苯)、β-萘胺(β-萘胺)都被認為是比較確定的外來化學致癌物。這些物質進入體內。經肝臟代謝後,由腎臟排泄到膀胱,再由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為α-氨基萘酸,使其致癌,導致職業性膀胱癌。這些物質的致癌潛伏期較長,達到20年左右。②吸煙也是增加膀胱腫瘤發病率的壹個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吸煙者尿液中的致癌物質色氨酸的代謝增加50%。戒煙後,色氨酸水平會恢復正常。Rose和Walleace(1973)研究發現,吸煙組和非吸煙組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色氨酸水平較高,其中吸煙者表現出較高水平。而不抽煙的人,水平很低。他們還發現,維生素C可以降低吸煙者和非吸煙者體內色氨酸的活性。③體內色氨酸代謝異常。變色酸代謝異常可產生壹些代謝產物,如3-羥基-2-氨基苯乙酮(3-羥基-2-氨基苯乙酮)和3-羥基-鄰氨基苯甲酸(3-羥基-鄰氨基苯甲酸),可直接影響細胞的DNA和RNA合成。這些代謝物在肝臟代謝後被排泄到膀胱中,並通過β-葡萄糖醛酸酶。通常,膀胱腫瘤患者尿液中這些致癌物的濃度顯著增加。④膀胱粘膜的長期局部病變,如長期慢性感染、長期膀胱結石、尿路梗阻等,可能是誘發腫瘤的因素。腺性膀胱炎和粘膜白斑被認為是癌前病變。⑤藥物。近年來,因吸毒引發的膀胱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註。比如大量服用非那西丁類藥物,已經被證明會導致膀胱癌。⑥寄生蟲病。在嚴重血吸蟲病患者中,膀胱癌的發病率相當高。⑦人腫瘤病毒DNA可能與某些調控細胞雕亡的DNA片段結合,幹擾這些基因信息的傳遞、轉錄和復制,在多個環節調控細胞周期,發揮其致癌作用。膀胱癌的發病率還與種族和環境因素有關。發病機制腺癌占原發性膀胱癌不到2%,分為三類:原發性膀胱粘液腺癌、臍尿管癌和轉移性腺癌。腺癌也可發生在腸道而非尿道通道,擴張膀胱等。原發性膀胱粘液腺癌多發生在膀胱底部(三角區、頸部、側壁)和膀胱頂部。膀胱外翻中腺癌發病率最高。腸腺癌的組織學類型,如印戒細胞癌和粘液癌,可發生在膀胱。腺癌可能呈* *形或實性。大多數腺癌分化差、浸潤深,臍尿管癌極為罕見。腺癌多起源於膀胱外壁,浸潤至膀胱內,臍尿管癌可擴散至膀胱周圍間隙。臍部可能出現血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或粘液性囊腫。如果涉及膀胱腔,尿液中可能會出現粘液。轉移性腺癌主要來源於直腸、胃、* *、前列腺和卵巢。膀胱粘液腺癌的臨床表現為1。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肉眼血尿。其次是尿路癥狀,表現為尿頻、尿急、排尿困難、下腹不適等。有些病人有粘液尿,粘液量不壹。粘液稠者還可堵塞尿道,引起尿瀦留,這是膀胱粘液腺癌的特征之壹。2.腺癌起源於膀胱頂部的臍尿管,隱匿無癥狀,但部分患者可觸及下腹部腫塊。晚期可能會出現浸潤轉移的癥狀。實驗室檢查顯示尿液混濁,粘液豐富。尿中粘液樣物質和壞死脫落物質的陽性率高於腫瘤細胞。輔助檢查CT檢查腫瘤基底較寬,生長於膀胱壁內外的實性腫塊。膀胱鏡檢查顯示,原發性腺癌多見於膀胱底部,包括膀胱三角區、鄰近側壁和膀胱頂部,也可發生於膀胱的任何部位。膀胱粘液腺癌可呈* * *樣、息肉樣或結節狀,或扁平潰瘍狀。腫瘤組織往往是柔軟的,有粘液。常見出血和壞死病竈。在某些情況下,彌漫性纖維化可能會導致肌肉肥大,這與皮革類似。膀胱造影術,尤其是低頭攝影,不僅可以發現膀胱內的充盈缺損,還可以看到膀胱外腫塊的印痕,這在臍尿管腺癌中較為常見。根據其臨床表現和檢查壹般不難診斷膀胱粘液腺癌,但早期診斷膀胱粘液腺癌並不容易。要註意病史特點結合相關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判斷,爭取早期診斷。原發性膀胱粘液腺癌的診斷標準:①腫瘤多發生於膀胱側壁和底部;②常伴有腺性或囊性膀胱炎;③癌和正常膀胱上皮之間存在移行性病變;④無其他原發癌。臍尿管腺癌的診斷標準:①腫瘤位於膀胱頂部或前壁;②無囊性膀胱炎或腺性膀胱炎;③腫瘤始於臍尿管膀胱壁內段,向肌層或更深處浸潤,而膀胱粘膜常完整或潰爛;④腫瘤與周圍或表面分界清楚,但有分支延伸至膀胱間隙;⑤臍尿管殘留發現;⑥觸診恥骨上腫塊;⑦全身無其他原發癌。鑒別診斷血尿是膀胱腫瘤的主要癥狀,膀胱腫瘤的鑒別診斷以血尿為主。非特異性膀胱炎多為已婚女性,突然出現血尿,可伴有膀胱癥狀、尿頻、尿急、尿痛。血尿常出現在膀胱癥狀之後或同時出現。非特異性膀胱炎偶爾可見無痛性血尿。尿液中可能有細菌。腎結核血尿出現在長期尿頻後,終末加重也叫終末血尿。壹般尿量少,可伴有低熱、盜汗、消瘦、乏力、血沈增高。尿液中有結核桿菌。膀胱結核性肉芽腫有時會被誤診為膀胱腫瘤,可通過活檢進行鑒別。尿石癥壹般為輕度血尿,分娩後加重,又稱“產後血尿”。除了膀胱結石,壹般沒有膀胱癥狀。尿石癥血尿可伴有疼痛,如上尿路結石伴惡心嘔吐。腺性膀胱炎的臨床表現與膀胱腫瘤非常相似,壹般需要通過膀胱鏡和活檢進行鑒別。尿細胞學和腫瘤標誌物也有助於鑒別。放射性膀胱炎盆腔器官如子宮、卵巢、直腸、前列腺、精囊等腫瘤放療後可引起放射性膀胱炎,壹般同時發生或在放療後2年內發生,可有血尿和膀胱癥狀。治療後65,438+00 ~ 30年偶爾會出現無痛性血尿。膀胱鏡檢查顯示粘膜放射性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潰瘍和肉芽腫。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常引起尿路梗阻和粘膜充血,如膀胱結石和感染,其血尿癥狀與膀胱癌相似,有時兩者可並存。尿瀦留和結石都是導致膀胱癌的原因。細胞學檢查和尿腫瘤標誌物有助於鑒別,膀胱鏡檢查可明確診斷。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血尿大多是壹過性的,間歇期尿中無紅細胞,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前列腺癌是壹種老年病。侵犯膀胱可導致血尿和排尿困難。壹般直腸指檢可發現前列腺結節樣改變,血清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升高。核磁共振,超聲波和CT可以發現前列腺的病變。宮頸癌容易侵犯膀胱,引起血尿和無痛性血尿,但血尿前有出血。膀胱鏡檢查和浸潤性癌很像,可以通過活檢和婦科檢查來區分。其他疾病腎炎血尿常伴有蛋白,並有紅細胞形態改變。出血性疾病、保泰松、磺胺類藥物也可引起血尿,結合病史可鑒別。膀胱癌的鑒別診斷可以通過非侵入性尿細胞學、BTA、NMP-22、BLCA-4和端粒酶來進行。膀胱粘液腺癌的治療。膀胱全切加盆腔淋巴結清掃是治療膀胱粘液腺癌的首選方法,TURBT壹般不可行。2.對於局限於膀胱頂部、側壁和前壁的小腫瘤,可考慮膀胱部分切除術,切緣應距離腫瘤3cm以上。分化良好的小臍尿管癌也可以選擇部分膀胱切除術。3.膀胱粘液腺癌對放化療不敏感。輔助治療有壹定效果。預後膀胱粘液腺癌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約為33%。原因如下:①診斷提前;②腫瘤浸潤深,轉移早;③腫瘤細胞惡性程度高,易轉移;④術前未確診腺癌,導致手術切除不徹底;⑤化療和放療都不敏感。膀胱粘液腺癌的預防預防膀胱癌有五個方面:①根據病因采取預防措施。例如,已證實在外界致癌因素中,染料、橡膠、皮革等工作可引起膀胱癌,吸煙和服用某些藥物明顯增加膀胱癌的發病率。這就需要改善染料、橡膠、皮革等行業的生產條件,倡導禁煙,避免長期大量服用可導致膀胱癌的藥物。②高度重視血尿患者的密切隨訪,尤其是40歲以上男性不明原因肉眼血尿患者。原則上應采取嚴格正規的診斷性檢查篩查膀胱腫瘤,包括膀胱鏡檢查。(3)開展大規模普查工作,特別是對高危人群。④加強基礎和臨床研究,包括提高無創檢查的準確性、膀胱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開發預防膀胱腫瘤復發的藥物。⑤開展腫瘤教育,普及相關醫學知識,提高人們對泌尿系統腫瘤的認識,使其認真參加定期體檢,樹立早治療的意識,以利於膀胱腫瘤的早期診斷。相關藥物葡萄糖、氧氣、維生素C、苯甲酸、色氨酸、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