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開封三省教育信息咨詢

開封三省教育信息咨詢

1938年5月,侵華日軍攻占徐州後,以三個師近6萬兵力,從豫皖蘇魯壹帶向西推進,開封告急,鄭州告急,河南危機!

當時南京淪陷,政府遷到武漢。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失去另壹個重要城市的代價是難以承受的。盡管國民黨高層在豫東地區投入巨資,但仍無法阻擋日軍的攻勢。於是在1938年6月,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被炸開,以阻止日本侵略者借著黃河的洪水西侵。80多年來,對於花園口事件的功過,世人眾說紛紜。然而,我們在史料中發現了壹些相當令人心寒的事實。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在蔣介石的命令下進行的,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高級官員壹直回避事實,拒不承認。

1938年5月,侵華日軍第十四師兩萬余人在豫東北渡過黃河,進入商丘民權前線,炸毀了內黃集隴海鐵路,從而阻斷了鄭州與徐州的聯系。

國民黨軍集結25萬兵力,發動了蘭峰戰役。此戰,中日雙方軍力達到12:1,國軍占絕對優勢。日軍雖少,但機械化程度高,裝備精良,火力強,是優勢。為了取得勝利,蔣介石親自飛到鄭州指揮作戰,還抽調得力幹將胡宗南、薛嶽到豫東參加戰鬥。兩軍交戰,各自拿出自己的本事,拼死壹戰,都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國軍壹度攻占蘭鳳郡,形勢似乎向有利方向轉變。

但到了5月23日戰爭結束,國軍關鍵時刻掉鏈子的問題又犯了。駐紮在蘭峰的國軍第88師韓,未經上級許可,率部撤退,致使日軍兵不流血地重新進入蘭峰。5月28日,第八軍軍長黃傑上演了同樣的戲碼,率軍撤出商丘。雙城失陷,豫東大門大開,開封城毫無遮掩、毫無阻擋地呈現在日寇面前。

日軍隨即進入寧陵,以十六、十四師進攻祁縣,另壹個師從豫北直搗黃河北岸。河南的戰局急劇惡化。此前國軍制定的圍剿日軍的計劃破滅,25萬人被2萬日軍擊潰,成為抗戰史上的奇恥大辱。蔣介石本人:(蘭峰之戰)也是戰爭史上的壹大笑柄。

6月6日,侵華日軍攻占開封,7月7日,又攻入距鄭州壹箭之遙的中牟。

至此,國軍再也無力抵抗,打開黃河大堤阻擋日軍機械化兵團前進,迅速成為國民黨高層的壹致意見。

其實,早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以水代兵的主張就不斷提出。

根據現有史料,1935年,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向蔣介石建議,黃河是華北最後壹道屏障,日軍南下時可以打開黃河增加防禦。作為壹個外國人,Falkenhausen純粹從軍事上提出這個建議,沒有任何政治或道德上的顧慮。雖然看似合理,但蔣介石不予理會。

1938年4月,國民黨重量級人物陳也曾向蔣介石作過分析,說鄭州、武陟縣西北的沁水河口南高北低,如果決堤,壹定會造成北岸水災。侵華日軍慘無人道,極有可能搶第壹河,淹我豫北。與其這樣,不如提前做好決堤的準備,讓洪水阻擋住北方的日軍。自陳提出這壹主張後,根據戰局的不斷變化,國民黨高層相繼提出了渡江阻敵的主張。蔣介石最後在這裏采用了。

在日軍入侵開封之前,開河行動就已經開始了。6月1日,駐守鄭州的國軍20軍奉命決堤,連續三次嘗試,終於在鄭州花園口成功。

此時,河南雖未進入雨季,但黃河水量並不是很大。但壹旦決堤,源源不斷的河水湧出,立即以壓倒性的力量席卷豫東、皖北,造成大面積汪洋澤國。侵華日軍淹死並困住了壹小部分部隊,但最後他們無法渡過泛濫的河流,暫停了對鄭州的進攻。

定河後,豫東、皖北、蘇北相繼遭受大災,黃泛區數百萬人逃離家園。根據政府當局的統計,受洪水影響的縣市有44個,包括河南、安徽和蘇三省。受淹耕地844259公頃,占三省耕地總面積的24%。89萬多人死亡,391,000人逃亡。受災最嚴重的河南省扶溝縣,房屋損失95%,牲畜損失90%,人口由災前的31.5萬人減少到6.7萬人。

如此慘重的損失,無論達到什麽樣的軍事目的,無論讓當局和政府多麽屈辱,都是不可原諒和不可接受的!

國民黨當局根本不敢公開江決的來龍去脈,怕招來國民非議,所以極力掩蓋真相,欺騙世人。

在河流決口之初,薛嶽命令在決口處的20軍新八師用炸藥炸毀決口處的王小龍廟、樹木和壹些房屋,使其看起來像是剛剛經過激烈戰鬥。據薛嶽說,新八師師長蔣在振發來電報,說日軍已派大量飛機轟炸我軍,造成黃河大堤損毀。

6月11日,政府中央通訊社發布通訊稱,日軍無視國際公約,悍然炸毀河南省黃河大堤,使中國人民陷入洪水災難。

6月13日,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部長陳誠親自出面,召開記者招待會,向中外記者重申日軍已炸河南黃河。國際國內對此深信不疑,紛紛聲討日軍暴行。

國民黨第壹戰區司令長官部也向外界鄭重宣布,日寇西犯開封、鄭州,血戰中牟。由於我軍陣地堅固,日寇無法突破,遂炸毀中牟黃河大堤,企圖泛濫破壞我軍陣地。

國內外記者得知這壹人間慘劇,要求在花園口進行現場采訪。這次國軍慌了,但又不敢拒絕,就趕緊組織新八師弄虛作假。什麽假的?

壹是日軍轟炸前後的詳細文字材料(供記者提問),何時轟炸,幾架飛機,何種炸彈,必須配中央社的新聞稿;

二是偽造爆炸現場,配以文字材料。

三是組織堵塞缺口。為此,新八師從炸堤的執行者轉型為決口的英雄。

這些問題,國軍根本答不上來,不是在說他,就是假裝聽不懂。

盡管國民黨當局用許多方法掩蓋真相,但還是有許多漏洞。

1938年6月8日,花園口大堤完全決口之前,香港版《申報》的壹位消息靈通人士想盡辦法從國民黨高層得到了內幕消息。同壹天的第二版,報道了中國軍隊(指國民黨軍隊)的前方報告已確認黃河在開封被攻破。接下來,9日和10,越來越多的詳細信息被報道,報道了國民黨軍隊在開封和鄭州炸堤決堤的消息。

此後的民間故事、國外報道、日本輿論反擊,都不同程度地指向真相。蔣介石雖然知道決堤真相是公開的秘密,但他嚴禁各級公開認同各方說法,仍堅持日軍炸毀堤防的說法。

因為國軍內訌的當事人壹直守口如瓶,外界的傳言壹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所以都是含糊其辭。再加上抗戰正酣,國際國內的註意力很快被激烈的武漢會戰吸引,沒有人再為此爭論。

後來蔣家王朝退守包道,在其官方修改歷史中,仍然不承認花園口事件是國軍所為。

但國軍中仍有壹些有良心的人冒著被斬首的危險,記下了當年決堤的事實。比如20軍參謀長魏儒林。此人是花園口大堤決口的直接策劃者。次年3月1939,大概是出於良心,他在日記裏詳細記錄了事情的經過。

輸給包道後,島內學者專家不斷指出當年潰壩的疑點。魏儒林保持沈默,不敢說壹句話。1972年,他突然看到國民黨中共宣傳部副部長董憲光寫的壹部蔣總統傳記,其中出奇地提到當年花園口決堤,並聲稱是國軍所為。

這本書是經過國民黨當局批準的,是以官方口徑為準的。它對那些年發生的事情並不感到害羞。蔣介石雖然在世,但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也算是默許了。

魏儒林如釋重負,於是在《中原文學》第三期上發表了自己的日記,算是向世人說出了當年的真實情況。

雖然距離花園口事件已經過去了34年,但當事人的這份爆炸性記錄還是引起了巨大反響。後來,另壹位決定該河的親歷者、原新八師的工作人員熊賢玉也公開了當年寫的日記。這兩本日記至今仍被視為花園口大堤決口的最有力證據,基本反映了壹線全景。魏儒林的原始日記保存在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