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元稹《思惟五首》。
原文
曾經壹嘗茫茫大海,覺得其他地方的水都是蒼白的;壹旦經歷過巫山的雲,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匆匆走過花叢,慵懶回頭;這個原因,壹半是因為苦行僧的苦行僧,壹半是因為妳曾經的妳。
翻譯
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大海,別處的水已經不值得看了。我陶醉在巫山的性雨夢裏,別處的風景不叫性雨。
即使在花叢中,我也懶得回頭;這個原因壹部分是因為僧侶的禁欲,壹部分是因為妳曾經有過。
給…作註解
壹次:壹次到達。子午:路過。
難:表示“不夠看”和“不值得看”。
擺脫:除了,離開。相比之下,除了巫山,其他地方的雲都不叫雲。這句話和上壹句都是比喻我接觸過的壹段戀情。
抓緊時間:匆忙,倉促,隨便。這裏是“匆匆路過”、“匆匆路過”或“隨便路過”的表象,不應該解釋為“按順序走”。例:宋詩《秋夏夜繁華》雲:“喚子開藤紙燭,清詩居次。”朱元·於婷的《青杏送別》歌曲:“心碎的地方,抓緊時間離開。”
花:這裏指的不是自然界的花,而是指美女多的地方,暗指妓院和妓家。
壹半命運:這意味著“壹半是因為……”。
修養:指道教的修養。這裏澄清的是,和尚講究禁欲。
君:這是指曾經喜歡過的戀人。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元和五年(810),江陵太守曹被貶軍中。據說,作者寫這首詩是因為思念年輕時的戀人崔鶯鶯。另壹方面,這首詩是作者為了紀念妻子魏聰而寫的。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親袁寬,母親鄭。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的後裔,是石義貴的第十四孫。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部紀念亡妻魏聰的作品。詩人用“求物以表情”的比喻和警戒的話語,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愛情,表達了對魏聰的忠誠和懷念。
前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是由《孟子》中“觀滄海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難於言表”壹文改過來的。兩地比較,大同小異,但孟子是明喻,“觀滄海”比喻“聖人之門遊”,比喻明顯;而這兩句是比喻,比喻不明顯。浩瀚的大海使其他地方的水相形見絀。巫山對著雲峰,對著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序》載,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天,下入玉元。它像松樹壹樣繁茂,像迷人的少女壹樣美麗。所以相比之下,其他地方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海”和“巫山”是世界上最美的意象。詩人用它們來比喻。從字面上看,他們說自己經歷了“大海”和“巫山”,很難再看別處的水和雲。其實他們習慣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就像大海的水,巫山的雲。她們的深度和美麗舉世無雙,所以除了妻子,沒有女人能讓自己動情。
“難為水”和“不是雲”。這當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但像他們這樣的夫妻感情真的不多見。元稹在《傷逝》詩中有生動的描寫。所以第三句說他走過“花叢”,懶得看,說明他對女人沒有依戀。
第四句是“懶復習”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眷戀,為何這裏說“半命修半命君”呢?元稹壹生以“重逍遙篇,重頭陀經”(白居易《答問詩十首》贊元稹語)尊佛尊道。另外,這裏的“修養”也可以理解為註重道德知識的修養。但對元稹來說,尊佛崇道,修身養性,治學治學,無非是他失戀悲痛的壹種情感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焦慮是壹樣的,說“半緣修道”更有意義清代秦代《祛寒詩》認為悼念“半緣君”之死是薄情的表現,太不了解詩人的難處。
元稹的絕句不僅比喻性和抒情性極高,文筆也很精彩。前兩句用極端的比喻寫出懷舊的悼念之情,如“海”“巫山”等,寓意瑰麗,有挽歌蔓延、江河奔流之勢。後來《懶評》《半吊子君子》壹下子緩和了語言局面,變成了深刻的抒情。放松,變化,形成壹個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詩意境而言,浪漫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華,悲壯而不深沈,創造了唐代悼亡絕句中絕對勝利的境界。“我曾經過海”這句話尤其被人們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