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著兒子自覺過著清貧的生活,為父母承擔家務,幫父母攢錢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感到欣慰,覺得自己的孩子成長得很快,很懂事,但這真的是壹件好事嗎?
首先要明白什麽是窮養。窮養的確切含義是:讓孩子從小經歷挫折,學會獨立自強,培養強大的內心。這是父母在貧困中養育兒子的初衷。
對於壹個男人來說,學會獨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意義。有著堅韌頑強的性格,初入社會不用擔心被“風雨”壓垮,因為他可以在雷雨中自己站起來。
但是,現實中貧困的寄養兒童容易出現什麽樣的情況呢?
心理咨詢師分享的壹個案例特別經典:壹個年輕人本來家境不錯,從小就被教育賺錢不容易,要省吃儉用,要艱苦樸素。
本來挺好的,但據他回憶,只要他想買東西,父母總會以“浪費”為由拒絕。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好像不值得父母花的錢。在對金錢感到沮喪後,他專心學習,終於被壹所著名大學錄取。
壹切似乎都按照父母的預期發展,
但是,當他出生在壹個社會,面臨獨立的時候,本質問題就出現了。他在和另壹個普通學校畢業的同學面試壹家公司的職位時,被對方推倒了。小夥子不明白,跑去問面試官。
面試官回答的很現實:因為太沒有安全感,所以壹直看著地下。他明明有金牌學位,工資卻比另壹個低很多。而那個職位正好需要壹個特別自信的人,所以他覺得自己不符合要求。
壹個印度少年的超現實日記裏有壹句經典的話:貧窮不會給妳力量,也不會教會妳堅持。不,貧窮只會教會妳如何變得貧窮。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是壹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地位高的人熱切希望地位低的人戲劇性地得到預期的效果,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崇拜、信任、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孩子之於父母,學生之於老師,下屬之於領導。當這些人低估了我們的能力,認為我們沒有上進心,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會內化這種觀念,從而表現出對方預期的不好的行為。
正如貧困養子的父母所展示的,孩子們收到了錯誤的信息:他們不值得父母花這麽多錢。
很多家長認為“窮養”是好事,美其名曰鍛煉孩子的意誌力。但是,培養意誌力真的不是限制金錢那麽簡單。供養差是指物質上的貧困,但過度的物質貧困會導致壹種“精神上的貧困”。所謂精神貧困,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的批評和貶損,缺乏鼓勵,說白了就是可憐的支持才能存在。
但是,過度的貧窮讓很多男生壹輩子都活在陰霾中。
因為無數次攀比下的落差,因為無數次期待下的失望,也因為無數次的自嘲——因為自己“不合格”,精神差,孩子就演變成了性格缺陷。
營養過剩的父母最錯誤的做法就是壓抑孩子的欲望。但是,壓抑只會讓孩子的欲望越來越強。即使長大了,也是用不正確的方式得到的。
就像《變形記》裏那個可憐的富二代,他壹直以為父母有病,內心充滿了對父母的怨恨。長大後,他通過瘋狂消費“屠殺”父母。
父母在貧困中養育孩子的正確方法不僅僅是限制金錢,而是教會孩子學會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妳可以用爸爸媽媽的錢,但妳要證明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在我們無處不在的問題生活中,延遲滿足是壹種非常可行的生活方式,比如考試成績,做飯,延遲發工資等等。
在延緩欲望的過程中,考驗的是男孩自我調節、克制沖動、抵制誘惑、延緩滿足、持之以恒的綜合意誌力。
這種自律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完成壹個想要的目標,對於壹個孩子來說,是特別了不起的能力。
只有在這種環境下,貧困男生才能擁有強大的自信心和社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也能抵制住眼前的誘惑,從而實現更長遠、更有價值的目標,取得人生的成功。
這才是窮養孩子的真正意義。
如果孩子只是想先享受,遇到問題就跑,說明家長在豐富和縱容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做事熱情,不願意多動腦筋,多思考,更不用說延遲滿足的喜悅和樂趣了。
然而,過度貧困的孩子卻處於壹種迷茫和困惑的狀態。沒有目標,沒有引導,沒有父母的示範和關愛,很容易找不到方向,很難成長為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給孩子明確的獎勵,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比如,孩子寫完作業後可以玩得很開心,所以遇到問題時不會選擇先逃避,而是直面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煩惱和痛苦,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和輕重緩急,壹步步去解決,最終獲得更大的快感。
貧窮毀滅了三代人。壹個男生即使有壹天有錢有勢,也會習慣節儉消費,成為精神上的“窮爸爸”。他的孩子也會像他壹樣用低俗的角度看世界,對自己付出的壹切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