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俄關系的解讀,韓國《朝鮮日報》6月5438+03日評論稱,“中俄通過上壹層樓的蜜月關系開始積極構建。”《環球時報》的最新民調顯示,超過40%的中國人認為中國比俄羅斯更強大。
事實上,中俄關系近年來有了長足發展。中國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人以及俄羅斯的葉利欽、普京和梅德韋傑夫都不止壹次將中俄關系定義為“最好”。然而,作為地緣交接的兩個大國,中俄關系也充滿了極其復雜的二元性。
兩國所謂的“蜜月”和“最好”關系,是大國和地緣政治局勢互動造成的。“冷戰”結束,俄羅斯解體,但不被西方接受。反而被西方設計的全面遏制措施擠壓,如北約東擴、顏色革命、導彈防禦系統等。在這種形勢下,俄羅斯在中東歐乃至獨聯體的利益空間受到侵蝕,這是中俄在歐美壓力下的自然走近,也是國際政治的必然選擇。也正是基於此,以中俄為核心的上合組織才能聚在壹起取暖,以打擊“三股勢力”為契機,顯示其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但必須指出,中俄的合作關系是在西方的遏制和脅迫下的聯合自保。這就決定了中俄關系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的脆弱性。
三個例子足以說明中俄關系的這種尷尬。第壹,科索沃沖突和轟炸前南斯拉夫大使館。戰前,俄羅斯堅決站在斯拉夫兄弟的前南斯拉夫壹邊,甚至排除空降兵和軍艦擺出與北約開戰的姿態。但關鍵時刻,俄羅斯退縮了,中國成了唯壹堅定支持前南斯拉夫的大國。結果駐華使館被炸,中美關系驟然緊張。這是俄羅斯第壹次清洗中國。第二,北京奧運期間,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在南奧塞梯發生武裝沖突,破壞了中國不惜壹切手段營造的“奧運停火”願景;第三,最近美國宣布放棄在東歐的捷克和波蘭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而俄羅斯總統宣布將呼應美國制裁伊朗的信息。前者被歐洲媒體解讀為美俄對歐洲小國的背叛,後者被解讀為俄羅斯棄華導致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尷尬。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俄關系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俄羅斯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焦慮也被俄羅斯政治媒體和民眾發酵。最近盛傳的中國租借海參崴的消息在中俄之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促使俄羅斯官員出面辟謠。壹個符拉迪沃斯托克實際上揭示了中國人在歷史上的領土情結,凸顯了俄羅斯人對自己鞭長莫及的遠東地區的現實焦慮。
俄羅斯對中國的疑慮
普京這次帶來的55億美元大單,對中俄貿易關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仍然沒有改變中俄貿易的結構性困境。據統計,2008年中俄貿易額僅為600億美元。與中美、中日、中歐、中國-東盟貿易相比,中俄貿易的絕對值相對較小,無法形成貿易紐帶下的利益關系。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經貿利益的深度融合,所謂的夥伴關系和友誼都是蒼白無力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前幾年非法貿易商傾銷假冒偽劣商品的負面影響,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價格較低。中國貨在俄羅斯商業信譽不好,是劣質低價的象征。俄羅斯也將向中國出口武器和能源視為壹種機會主義的獲利手段。比如在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建設上,中日關於“安達線”和“安娜線”的爭端是待價而沽;在對華武器銷售上,要麽要價太高,要麽中國尖端武器不賣。
矛盾的是,俄羅斯毫不猶豫地向印度和越南出口軍售中最尖端的武器。這說明俄羅斯仍然固守“中蘇友好”的舊思維,對中國缺乏戰略信任,希望打造壹個地緣據點來制衡中國。特別是當中國和越南在南海再次發生沖突時,5月,俄羅斯向越南出售了6艘基洛級常規動力攻擊潛艇和壹些價值654.38+0.8億美元的彈藥和裝備,以組建壹支潛艇部隊。俄羅斯軍售令中國不快,並使南海局勢更加復雜和動蕩。
俄羅斯對中國的這些“小動作”,其實反映了俄羅斯對中國復雜而敏感的現實心態。事實上,俄羅斯對其南方鄰居的快速崛起比對地理上遙遠的美國更加懷疑。以中俄為軸心的“上合組織”發展迅速,“金磚四國”看似成團,實則是現場利益支撐的友誼。壹旦利益沖突,中俄之間的矛盾就會浮出水面。
總之,中俄關系的雙重性是客觀存在的。對中國來說,關鍵是更新外交思維,扭轉根深蒂固的“壹善百善”的外交習慣,培養更加現實理性的大國利益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