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集團由林百裏於1988年創立。是世界500強企業之壹,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商。據說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中就有壹臺來自廣達。目前,廣達電腦年產量約5000萬臺,營業收入約260億美元。
壹個新的產業讓壹個城市變得美麗。
隨著惠普、富士康、廣達與重慶簽約,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將誕生。
2009年是未來亞洲最大的筆記本生產基地重慶的元年。
隨著惠普、富士康、思科、英業達、廣達與重慶的簽約,壹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項目在短短壹年內相繼落戶、開工、投產,帶來了壹個龐大的IT制造集群的誕生,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的誕生,壹座城市的華麗轉身。
■經濟實惠每個人都可以在當地買到便宜5%的筆記本電腦。
■我們身邊會有更多的IT精英做鄰居。
■區縣的商業機會、經濟升級和後續行動...
■光大重慶基地用工規模可能超過上海。
預計未來重慶的電腦購買量將下降5%。
壹批世界級電腦廠商相繼落戶我市,使重慶成為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基地。與此同時,重慶的電腦市場銷售額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
重慶國美電腦銷售相關人士表示,重慶筆記本電腦價格比上海、北京、廣州等壹線城市高2%-5%左右。除了東部城市臨近生產基地帶來的物流成本優勢,這些城市的電腦銷量大也是主要原因。
但有壹組數據讓IT界人士興奮不已——近年來,重慶電腦市場的銷量增長在全國領先。以2009年為例,重慶筆記本電腦平均銷量增長40%-50%,非常驚人。
這壹數據也得到重慶賽博的認可,其相關人員表示:“重慶的銷售增速確實驚人,廣達、惠普等電腦巨頭在我市的影響力更是深遠。幾年後,我相信以重慶現在的勢頭,有可能躋身銷量等綜合排名的壹線城市。”
業內人士認為,物流成本的降低,尤其是銷售市場的擴大,使得重慶有望在未來幾年躋身國內電腦銷售壹線城市行列。屆時,重慶的電腦價格將與沿海城市持平,預計比現在低5%左右。
重工業城市轉向it城市。
近年來,曾經的重工業城市重慶成功轉型為科技含量更高的IT科技城。市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勇認為,重慶曾經落後的信息產業將會突飛猛進地取代裝備制造業,最終拉長重慶經濟發展的短腿。
市經信委黨委書記穆華平也認為,惠普、富士康,加上英業達、廣達,不僅帶來了重慶信息產業規模的巨大變化,也是重慶經濟模式轉型的必然需要。
隨著IT巨頭的不斷聚集,重慶從IT產業相對落後的西部老工業基地城市迅速發展起來,站在了世界IT產業的前沿。“十二五”期間,重慶IT產業將新增銷售產值5000億元以上,同時為重慶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推進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奠定堅實基礎。
很多區縣競爭500個項目。
計劃三年內使筆記本制造國產化率達到70%。
國際計算機巨頭雲集重慶,必然給當地配套企業帶來商機。記者獲悉,目前,不少區縣對承接電腦基地配套蛋糕熱情很高。他們在暗中較勁,全民動員。
據悉,眾多電腦廠商將在重慶提供500多個配套項目。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區縣有涪陵、合川、江北、永川、璧山、江津。如永川園區相關人士表示,在軟件領域已經達到壹定規模,希望在這壹重大IT項目中獲得配套機會。
據我市信息產業透露,我市目前正在擬定計劃,到第三年使筆記本制造基地國產化率達到70%。
廣達基地可能有5萬多人。
目前廣達在重慶的基地規模未知,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重慶的基地規模應該與上海相當,甚至更大。按照廣達上海基地四五萬人的規模,廣達未來無疑要在沙區西永鎮再造壹個小城市。
據悉,廣達上海制造城創建於2001年3月,位於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區,主要生產筆記本電腦。9年來,基地發展迅速,企業規模從200多家發展到47000多家,出口創匯從2006年的1.7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250億美元。
四千重慶人在上海基地就業。
其實廣達對重慶並不陌生。據廣達高級副總裁黃建堂介紹,目前有4000多名重慶人在廣達上海制造城工作。他希望這些人有機會回國建功立業。
“上海廣達利現在在四川和重慶有8000多名員工,其中重慶員工約4000人。除了普通員工,他們中的壹些人也進入了管理層。希望以後重慶基地的員工也能和上海的重慶人壹樣,不僅為公司做好事,也為公司敬佩。”黃建堂說。
-
上海光大是壹家優秀的工廠。
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商臺灣省廣達,正在位於上海松江的“QSMC廣達上海制造城”不斷擴軍。
據廣達內部員工透露,廣達已決定4月正式停止臺灣省的服務器生產線,5月中旬將相關設備遷至上海松江。“廣達的服務器業務虧損嚴重。雖然上海松江的新工廠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對於廣達來說,臺灣省的服務器生產線可以早壹天拆除。”
從今年6月65438+10月開始,廣達陸續將筆記本電腦生產線遷至上海。
廣達的另壹個虧損項目是手機代工業務。目前,“廣達上海制造城”已完成手機生產線的架設,60%的手機代工業務在內地生產。“手機生產線的搬遷也是廣達今年必然的趨勢。”
廣達集團副總經理李杜榮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了廣達的搬遷。“不僅是服務器,最近筆記本和手機的壹些生產線也在搬遷。”
4月4日下午,廣達發布公開聲明,強調“深耕臺灣省,全球布局”仍是廣達集團的長期發展戰略。未來,廣達將以臺灣省的“廣達R&D中心”為中心,整合全球科技資源。
李杜榮表示:“上海松江將是廣達未來唯壹的生產基地。未來廣達還將把部分R&D業務搬到上海,與臺灣省的R&D機構進行全球分工。”
服務器“向西”
“大有作為,福利眾望所歸”,廣達集團在上海的幾家子公司的名字顯示出臺灣省俗。QSMC廣達上海制造城主頁顯示,2000年2月7日,廣達集團在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區投資654.38+0.7億美元,成立了以大豐(上海)電腦有限公司為首的大豐、大公、大為、大業、大富、大力、達人、大群等8家子公司。
其中,大豐以生產筆記本電腦為主,兼顧服務器、手機、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等IT產品的生產;大公主要生產服務器和筆記本電腦;大冶主要生產手機。
公開資料顯示,“偉業福利人”的8家公司均由廣達集團直接投資;大輝由廣達集團旗下的廣匯電子投資,大研由廣達集團旗下的光明光電投資,大威為廣維網通的子公司。
大豐(上海)電腦有限公司員工告訴本報記者,從3月份開始,廣達臺灣省總部就開始大規模將服務器生產線的配套設備轉移到松江,而這些設備主要分散在廣達上海制造城的各個子公司。
“因為子公司財務相互獨立,子公司的設備轉移還需要辦理進出口手續,所以廣達臺灣省總部服務器的大型設備還沒有搬過來,正在討論放在哪裏。”該員工解釋道。
根據廣達集團公告,廣達集團2005年2月營業收入為新臺幣2453359.7萬元,低於2005年的新臺幣65438+2510975.2萬元。知情人士透露,變化主要來自廣達集團服務器業務和手機業務的虧損,服務器業務虧損非常嚴重。
賽迪顧問計算機與軟件咨詢事業部的張濤認為,服務器業務壹直針對高端用戶,價格相對穩定。但從去年開始,由於戴爾的強勢進入,服務器的產業環境比前幾年更差。作為服務器業務規模不是很大的廣達集團,其服務器業務受到的拖累會更明顯。“顯然,廣達集團為了穩定利潤,有效控制成本才是上策。”
上海松江工業區對生產性外資企業的投資政策,對面臨成本壓力的廣達集團頗具吸引力。
松江工業區首頁公告顯示,工業區內生產性外資企業可享受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經營期超過10年的,從獲利年度起,第壹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此外,松江工業區還負責提供低層地價。對於帶有市政基礎設施的工業用地,土地租賃價格在50年使用權中為每平方米30至35美元。
李杜榮強調,遷址上海不僅僅是出於成本考慮。“這是廣達全球戰略的布局。目前松江從事筆記本R&D的有幾百人,手機R&D團隊也在培訓中。松江將是我們未來的全球R&D基地之壹。”
錯過了戴爾、IBM
作為廣達集團最重要的筆記本電腦代工業務,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近年來,為有效降低成本,臺灣省筆記本電腦代工企業加快了西進步伐,其中廣達、宏碁?、深達、大眾、仁寶、英業達、華宇、鴻海等。都在大陸設廠,有些廠商如英業達甚至全部從大陸工廠制造出貨,只剩下R&D和臺灣省的測試線。
“目前,中國長三角已經成為遍布全球的筆記本代工基地。”張濤說,世界上主要的筆記本電腦合同制造商基本上都來自臺灣省。2003年,他們在長三角的比例只有60%,而2004年,這個比例已經接近80%。
易觀國際IT分析師張世偉認為,雖然廣達在2004年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是全球第壹家出貨量超過10萬的筆記本電腦廠商,約占全球總量的1/4,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將繼續擴大,但廣達集團筆記本電腦業務的毛利率在2002年為8.8%,而在2003年和2004年為8.8%。
廣達毛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筆記本代工廠商為了代工客戶互相討價還價。
2005年4月1左右,戴爾和廣達、仁寶開了壹場“愚人節”玩笑。先是廣達拿下了以前仁寶負責的戴爾低價消費筆記本電腦訂單,然後仁寶又意外拿下了廣達長期控制的戴爾商用筆記本電腦訂單(主要是中等價位)。近日,戴爾將仁寶經營多年的高價筆記本產品線訂單再次交給廣達。
廣達和仁寶都為“失血搶單”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熟悉訂單招標流程的內部人士透露,廣達在供應戴爾商用筆記本方面頗有建樹,並降低了價格,以表達其捍衛訂單給戴爾的決心。但仁寶還是拿到了這個訂單,這顯然讓後者開出了讓戴爾更加興奮的價格,而廣達也壹定會以同樣的方式拿下仁寶手中戴爾後續高端筆記本的所有訂單。
據廣達內部人士透露,2005年,廣達來自IBM的筆記本電腦訂單被富士康“搶走”,這是廣達加速“西進”的重要原因。富士康背後的臺灣省鴻海集團壹直被業界稱為“怪獸”。張濤認為,雖然2004年鴻海集團還沒有進入全球前五大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商,但以其資金實力、制造實力和客戶資源來看,鴻海集團進入前三只是時間問題。
“去年廣達集團宣稱突破6543.8+00億美元略顯潮濕。”廣達內部人士表示,“今年廣達號稱突破6543.8美元+02億的業績。顯然壓力會更大。面對激烈的競爭,有效控制成本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