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壹來到這裏,成都人就提醒他:“妳要擦鞋。”記者有點不好意思,這才發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大家的鞋子幾乎都是鋥亮的。後來才知道,成都人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就是穿鞋壹段時間後要去“美容”。“美”的層次也在上升,從街邊的擦鞋攤,到壹些茶館、飯店的擦鞋服務,再到如今流行的專業擦鞋店。
低頭看了看自己的鞋子,有點格格不入,於是請好心的路人推薦壹家擦鞋店。“去羅記,成都最好的,全國有近百家連鎖店!”
根據介紹,記者很快找到了成都人津津樂道的“羅記鞋店”。壹進門,熱情的店員就迎了上來。商店不是很大,但秩序井然。各種刷子鞋油看得我眼花繚亂,旁邊還有個看起來有點像微波爐的機器。我就是想看看這家夥的目的,思緒被壹個正規的刷鞋掃了。負責平頭的員工好像只有二十多歲。刷鞋的動作完成,壹雙有點磨破的鞋子瞬間被他換了壹身新西裝伺候著。
我在想,我的鞋壹定要這個人來保養,我才放心。有人已經先到了。“羅老板,妳在忙什麽?”原來他是“羅輯”的負責人!全國近百家連鎖店的老板也是自己擦鞋,而且這麽年輕,像個大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記者表明了身份,直奔主題,想和老板深度對話。“是的,但只有在我完成工作之後。”無奈,記者只好坐以待斃,等著被采訪者給別人擦完鞋...
這位老太太慫恿他轉行。
羅老板的名字叫羅。1995畢業於成都師範大學。畢業後,羅的父母安排他在自己的國企工作。兩年後,羅以壹種進取的精神跳槽到壹家信息咨詢公司,開始了令人羨慕的白領生活。“我當年的工資是每月1000多,最多的時候拿到3000多。這個工資水平在成都1.997已經很不錯了。”羅雖然在工作上很受老板器重,但內心還是不滿足,壹直想尋求自己創業的機會。
壹天,羅在街上閑逛,看見壹個老太太在擦鞋。“當時是夏天,成都的氣溫極高。我看見壹位老人在烈日下擦鞋。非常可憐。出於同情,他為老太太擦鞋。擦的過程中,我和老太太聊天,問她生意怎麽樣。很難嗎?”
羅對老太太的回答感到驚訝。“她說生意好的時候,壹天能掙七八十塊錢。我壹共給了她,壹個月至少兩三千元,能趕上我做白領的收入了。”這次擦鞋的經歷深深刺激了羅。平時看不起甚至萌發同情的下層行業,原來也有這麽大的商機。“我當時就想,壹個老太太每個月擦鞋能掙這麽多。如果是我,我會是壹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比她還小。如果我這樣做了,我也許能成就壹番事業。”
抱著這個想法,羅利用下班時間在家練習擦鞋。我以為我有大專學歷和工作經驗,擦壹雙鞋應該沒問題。沒想到的是,每次羅擦鞋,手上都沾滿了鞋油,弄得亂七八糟,但鞋子卻紋絲不動。“我當時不服氣,就經常上街找人擦鞋,偷偷觀察別人怎麽做。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和練習,我逐漸掌握了擦鞋的要領。後來在工作中,我每次穿的鞋子都比同事們的幹凈、光亮。”
為了檢驗他的擦鞋學習成績,羅想到了另壹個“妙招”,他向擦鞋工人挑戰。“有壹天,我特意擦亮了右腳的皮鞋,然後在路上發現了壹個擦鞋的,只讓他把我左腳的鞋擦幹凈。我說如果他能把我的左腳鞋擦得比右腳鞋亮,我會給他雙倍的錢。結果,擦鞋擦得越多,我的鞋就越不亮。”
這壹次,羅得意地笑了,因為這裏有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為了區別於壹般擦鞋攤,他在工具上花了不少功夫:“我特意從大商場買了高級鞋油和高級鞋刷。”
躲著家人,在街上擺地攤
擦鞋的技巧已經掌握,但羅還在內心掙紮。擦鞋行業畢竟屬於底層行業。作為壹個大學畢業生,他不和壹個好的白領做。做擦鞋工值得嗎?周圍的人會怎麽看他?想著這件事,羅覺得自己應該遵循古人破釜沈舟的精神。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從事擦鞋工作,他沒有告訴家人就辭掉了白領的工作。
“壹開始,壹方面是虛榮心在作祟,另壹方面是渴望成功。我決定選擇壹些高檔的茶館和酒店作為工作場所。因為那裏進出的都是比較有錢的人,我覺得那個地方皮鞋護理收入既高又有面子。”
打定主意後,羅花了壹個多月的時間,對成都擦鞋市場做了壹次專業的調查:走遍成都各大商場,了解高檔鞋的品牌和高檔鞋的比例;妳在街上捏著手表十分鐘走了幾腳,腳上穿的高檔鞋占多大比例?隨後羅用中英文寫了壹份詳細的“合作計劃”,並附上了可行性報告。他開始和壹些大的茶館和酒店談判。
羅首先找到當時成都最好的茶館,告訴他們為什麽要在這裏增加擦鞋的服務,得到的答復卻是——“對不起,我們不需要!”羅說,“我當時能從他們輕蔑的表情中讀出更深壹層的潛臺詞:妳們擦鞋,我就是高級茶館。妳在壹個起跑線上嗎?是年級嗎?”
接下來,與高端酒店的談判結果如出壹轍。酒店工作人員指著他們的擦鞋機說:“我們有擦鞋機,方便實用。為什麽要擺地攤?”即使羅耐心解釋國外酒店也有類似服務,結果還是被別人嘲諷:“難道我們自己的酒店不知道這個嗎?妳這是賣瓜吹牛!”……
在三個月的時間裏,羅幾乎跑遍了成都所有的大茶館和酒店,沒有壹家願意和他合作。“當時我心情特別不好。我每天都被別人拒絕。我晚上總是失眠。我從不沾酒。我只好每天睡前喝點酒,靠酒精麻痹自己。”
沒有固定收入,羅生活貧困。“那三個月最慘的時候,有壹天我身上只剩下兩毛錢,還要去菜市場買菜,可是誰有兩毛錢賣給我呢?我別無選擇,只能買下他們扔在壹邊的不值錢的樹葉。”
羅永遠不會忘記那壹天。“那天晚上,我所有的錢都快花光了。在成都街頭遊蕩了很久,終於覺得自己沒有走錯壹步。我仍然願意在這個領域開始我的職業生涯。我開始反思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終於意識到創業沒有壹步壹個腳印,而是要壹步壹步來。”最後,羅決定破釜沈舟,去做最底層的工作——擺地攤當擦皮鞋!
別人擦鞋用三種鞋油,他用15種。
羅對擺地攤的地點,也是琢磨過的。“成都太升南路當時是通訊街,人流量大,來買手機的人不會在意擦鞋的錢。”羅覺得這裏的市場最有前景。經過調查,他正式在這條街擺攤。
雖然是街邊小攤,羅的鞋攤和傳統的擦鞋攤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鞋攤的著裝。“和其他鞋攤相比,我是‘五星’。當時別的鞋攤壹般只準備黑色、無色、棕色的鞋油,而我有差不多15種不同的鞋油,來自不同的品牌,五個國家。在工具和硬件方面,我也準備的很漂亮。甚至壹雙替換拖鞋也要60多元。有的顧客甚至擦鞋後還想買我的拖鞋。此外,羅還買了很多塑料袋。如果有的客人考慮到腳氣等健康問題,不願意和別人用壹雙拖鞋,可以套上塑料袋,換上替換拖鞋。”
其次,羅也有壹些“五星級”的服務意識。這主要體現在他擦鞋的凳子和客人坐的凳子上。羅正坐在壹張“凳子”上,外面用報紙包著兩塊磚頭,但客人們卻坐在壹張很好的椅子上。“我特意從家具店挑選了當時流行的沙灘椅。我覺得需要有區別,需要有距離。我不能坐得比顧客高。顧客就是上帝,壹定要比我坐得好。”
為了突出自己擦鞋的獨特性,羅還特意做了壹張價目表,上面赫然寫著——擦鞋3元、5元、10元、30元到50元,這對於成都無處不在的壹元擦鞋市場來說簡直是天價。羅認為:既然是生意,就不能走別人的老路,只有創新才能行得通。
“消滅”明星連鎖店
最讓羅難忘的是他的第壹個顧客,壹對夫婦。妻子對丈夫說:“親愛的,把鞋擦幹凈。這裏看起來不錯。”丈夫說:“擦什麽鞋?第二天就不能弄臟了。”後來老婆說的話,羅這輩子都忘不了:“那我們今晚就不洗臉了,明天就得弄臟了。”
老公被老婆這麽壹說,坐下來擦鞋,卻被價簽驚呆了。羅當時認為這是個好機會。他不能讓他的第壹個顧客被價格嚇跑。他馬上說:“先生,不要看。今天是我第壹天擺攤。妳是我的第壹個顧客。我先給妳擦壹下。妳認為值多少錢,就給多少錢。”半小時後,客戶很滿意,給了羅10元,並說:“不用找了,10元,值!”
第壹天,羅就賺了80多元。第壹個月,羅就賺了4000多元...
想擦鞋,先要做個好人。羅對有著深刻的理解。有壹次有人擦完鞋忘了給他錢,但是從顧客的表情很明顯是他忘了,羅也沒有要。他認為這會讓顧客丟面子。過了幾天,客人又來了,他想起上次不給錢的事,很感動,以後給他帶來了很多回頭客。
有幾次,羅撿到客人遺忘的手機,都是幾千元的。甚至有個顧客拿著自己的皮包去擦,還忘了把三明治裏裝著幾十萬塊錢的手表拿走。最後,羅把它們物歸原主。
在擦鞋的時候,羅還會遇到客人給的假幣。與壹般商家把假幣貼在顯眼的地方不同,羅把假幣貼在了壹個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鞋攤上,以此來提醒自己提防假幣。他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給客戶造成壓力。如果貼在外面,會讓客戶覺得妳整天都在防著他,讓大家都不好受。
就這樣,從街頭擦鞋攤,到如今中國80多家“羅記”擦鞋專營店,羅用了8年時間,演繹了壹個大學畢業生草根創業的傳奇故事。
2003年,29歲的羅在成都開了第壹家高檔擦鞋專業店,並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註冊了“羅記”擦鞋商標。據了解,這也是中國第壹個向國家申請註冊商標的擦鞋工人,因此他也成為了中國品牌建設十大傑出企業家之壹。2004年6月65438+10月1日,羅的夢想實現了。他投資5萬元創辦了四川第壹家星級大學生擦鞋連鎖店。
談及此,有人又請羅擦鞋。我忍不住問:“妳已經是大老板了,為什麽還要自己動手?”羅符歡說:“我好像習慣了。不擦鞋還癢。”這是我的愛好,也是我最喜歡的工作,所以我認真做,因為我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升華自己。包括我的店長,都是72個鞋刷做的。就72刷,72排,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