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苞千歲和尚是老祖廟的創始人。
張苞和尚,印度中部壹個婆羅門貴族的兒子,出生於中國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七月七日中午。他生來就有很多吉祥的形象,有著不同尋常的脊梁,大眼睛,長鼻子,兩個耳垂和肩膀,高高的眉毛,左手緊握成拳。他的父母知道這個孩子將來會與眾不同。
當他只有九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帶他去佛教寺院出家。師父幫他剃發時,他突然松開了壹直緊握的左手,快樂而自然,壹顆珍珠露在手心。他虔誠地將手掌中的這顆珍珠獻給了我們老師的雕像,第壹次雙手合十,低下了頭。在場的人和很多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說這是個奇跡。他的剃度師傅也以此命名他的法名寶掌。
張苞大師實現了他的夙願,出家為僧。此後,他勤於修行,嚴守戒律。舉止端莊,像高山之巔的壹棵蒼勁的松樹,在霜雪中挺立。雖然名利、福、哀、樂八風輪番吹來,也動搖不了他勵誌修行的道德實踐。
因為他出生在佛陀逝世後90多年,所以經常感嘆自己不能親耳聽到佛陀的教誨。於是,他不顧寒冬酷暑,廢寢忘食,全力研讀佛陀所傳的經書、律法、論文,並依教而行。他還期望學習禪宗,並為此外出訪賢廣學,遊歷五天竺國五百余年。
他決定去中國,東震旦紀,尋找真正的意義。
東漢末年,桓帝開國至永興年間(公元147-153年),從今天的尼泊爾進入中國雲南,到達四川。他的第壹站是和彬頭路爬峨眉山,拜普賢菩薩,在大慈寺住了十幾年。我經常二十天後才吃壹頓飯,我堅持念經。
當時漢靈帝的宰相何進驚嘆不已,稱贊這首詩說:“他如此勤奮,如此奮鬥。經文從他嘴裏念出來,就像壹股清泉奔湧在巖壁上。當他深夜靜坐時,常常能聽到躲在臺階前的鬼神感激地哭泣。”寶二爺經常對人說:“我有壹個夙願,就是長生不老。今年我626歲了。”所以全世界都尊他為千歲和尚。
然後去五臺山,在金剛洞祭拜文殊菩薩。當時,正是魏蜀吳三國戰亂不斷的時候。壹些道士,如李道元、麻衣子和達真,皈依了佛教,並改變了他們的長袍,以服務於千歲和尚。在古驛風縣,也就是現在的黃梅縣,是古代伏羲皇帝作畫和占蔔的地方,漢代稱為雲臺山(正確的名稱應該是“雲丹山”)。
看到這裏山連山,山巒疊嶂,有兩座巍峨的山峰並排而立,千歲和尚不禁吟聲贊嘆:“我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環顧四周,只見萬裏無雲,群山如畫,風中彌漫著硝煙,綠色的叢林中不時傳來牧童的笛聲。明亮的月光使秋天的天空像清澈的水壹樣清澈。我會情不自禁地系上鞋帶,撩起長袍,在白雲中騎行,我會和我的朋友們去清涼的天堂悠閑地玩耍。”於是在這個古佛居住的地方,他設立了壹個毛鵬草庵居住修行,在那裏壹呆就是壹百多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有壹天,我偶然聽說高德福·土城住在陜西鐘南山,於是他背著披風,拄著竹簽,前去詢問佛法。佛祖土城收了千歲和尚,問道:“世上這些凡夫俗子,是不可能在忠信與奸詐,善與惡之間化解調和的。”千歲和尚答:“我說這是統壹的開始,壹切都是新的。只有看到骨灰飛揚的時候,我才能說是恰當的,準確的。”
這壹時期,西晉腐敗,政局動蕩。長城對面五個民族出發過黃河,交通四通八達。千歲和尚告別了佛祖土城,仍然回到雙峰毛鵬隱居。他的精神感動了山裏的老虎,跟著衛士們到處跑。雖然外面有很多戰爭,但魏紫的晨鐘暮鼓並沒有停止。所以千歲和尚經常告誡住民,說:“從窗口照進來的陽光,隨著窗簾的擺動,照在空榻上,外面的裏松樹蔭伴著綠苔,壹切都是那麽安靜。不要趕走竹林裏嘰嘰喳喳的布谷鳥,怕妳吵醒那些雷虎,從山腳下走出來。”
這時,壹位海仙島的迷人仙女來到這裏,邀請千歲和尚去南嶽。朱容峰上說仙人戒,影響了白猿入果,黑虎守門,烏龜獻靈芝,紫鸞蹲王座下。千歲和尚在南嶽度過了幾十個暑假。
之後,他去廬山拜訪了葉賽尊。尊者壹見千歲和尚,便問:“此處道路,猴子載歌載舞,巖石臥雲飄。只有牧童才能來這裏唱歌。請問老達德是哪裏來的?”千歲和尚笑著回答:“藤蔓長到壹萬年,就會掛在樹上。土地什麽時候能長出草來?”尊者曰:“藥苗剛出土長,竹根剛栽。”之後與千歲和尚互幫互助,登金輪峰,拜佛塔。住了壹夜後,他們壹起去了南康。
這裏聽說達摩祖師是從廣東來建鄴的。千歲和尚悉心辭別了野舍尊,去了白下,去見了佛法,求教於疑悟之心。達摩見了,大聲叫他:“老高麗!”千歲和尚頓然回應。達摩法師笑了,千歲和尚馬上意識到“我心中七百多年的心結突然像堅冰壹樣融化了。”在回國的路上,我說:“我在梁國首都遇到了達摩老師,學了禪,看清了我的心。現在我要流浪到浙東浙西,看看那裏所有的好山好水。”
於是,千歲和尚來到泗州,拜訪了明師,並和他壹起沿著泗水從壹千公頃的地方來到了西秦。在現在被稱為紅鯉古池的地方,還保存著唐代裴秀寫的壹個寶掌石。千歲和尚又去延陵拜訪紫比德道士,邀請他壹起去天臺山。經過石梁瀑布後,他爬上赤城山,拜訪了曇佑法師。千歲和尚指著麥田說:“這起伏的麥浪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是不是滿身大汗?”譚佑長老聽後,搖著張西說:“漂亮的話,全是空話,這樣的結果,這樣的功德!”
千歲和尚告別了德高望重的大師,然後他走向了中國之巔,朝拜者把目光定格在了古佛身上。在南海航行,崇拜觀音大師。接著他去了四明山,帶領朱歷大師進入四川,拜謁了禪宗二祖申光。然後他穿過綿竹山和白蒂城,在亭子的墻上寫道:“日出而作東飄雨,疊前而草颯颯。不知道導師住哪裏?”在盤山公路和白雲深處,我問過樵夫幾次,都不知道。"
於是我離開了四川,回到了雁蕩山,再次參觀了雄偉遼闊的雁蕩山72峰上的寺廟和廟宇。當我在大龍瀑布休息時,我和德高望重的伯居交了朋友。邦安說:“我對天柱巖的美景不夠重視,忘了回來。”隱士陶弘景為此建了這兩個亭子:“忘歸”和“觀不足”。我還寫了壹首詩:“我曾經看過世界名山,其中只有這裏。很難用圖片記錄美麗的風景。山前白頭老人在這裏住了壹千年,還說這輩子沒看夠。”
聽說傅大師住在雙林寺弘揚佛法,千歲和尚前去拜訪。他問:“佛祖真眼如何?”傅大夫恭恭敬敬地十指交叉,答道:“人家是空著手騎水牛。人明明走過橋,卻只有橋在流,水不流。”千歲和尚接著問:“妳為什麽不教別人?”忠曰:“清水映孤峰,寒潭映明月。妳我不知其源,須彌山就在腳下。”
在與大士相處了幾年後,千歲和尚去了玉浦,爬了許多著名的景點,如赤阜和大雁,然後回到司空山,隱居在壹座古老的寺廟裏。高士沈約曾來此拜見千歲和尚,並在石上題書曰:“寒風吹舊窗紙,雪花落壇。把三件衣服都穿在身上,還是像泡在水裏壹樣冷,妳還是去撿柴火吧,把地爐裏的深塵掀開,看看有沒有沒點著的火。”
已經是冬天了,千歲和尚應該在舒城。他邀請三祖僧燦大師到羅浮山遊玩,並參觀梅花塢大德葛洪道士的洗耳泉。千歲和尚見詩曰:“青山千重,梅花壹枝三竹,只待君獨享。”真人葛洪也說:“禪翁到了,恰好棋局已畢,茶已煮。那不是很好嗎?”三祖就在旁邊,輕輕拍手笑道:“千川,千川,別裝著拒絕又怕忙,還是趕緊去挖筍燒柴做飯吧!”說完,三人哈哈大笑,這才把石頭從山上搖了下來。現在,這個落水洞還在梅花村旁邊。
此時唐朝剛剛開始建立,千歲和尚回到雙峰老祖廟。他曾說:“我遊遍了中國的八百大洲,但這座山可以稱得上是僧人參訪和生活的地方。”。期間拜了禪宗四祖高僧,請他到方丈的老祖廟。
壹切塵埃落定後,千歲和尚渡過黃河來到北方嵩山少林寺朝拜早期祖達瑪的臉崖。然後北上幽州,逛西山,逛潭柘寺。我去了方上,到了鎮定,拜了大菩薩,在七都見了白足和尚。千歲和尚與他交談,讓他感受到真誠和愛。千歲和尚帶著他回到黃梅,拜訪了五祖弘仁的師父魚洞寺,與他們有了幾十年的親密關系。
後來由於兵荒馬亂,局勢不安,千歲和尚回到江浙,隱居在浦江和赤巖之間。當時在滇西,有壹位聖僧郎,五祖的曾孫。他平靜而舒適,獨自練習。千歲和尚對他很友好,經常寫信要求白狗交給朗禪師,朗禪師養了壹只黑猿,黑猿把回信帶給千歲和尚。所以唐代南康郡王魏高曾在墻上題詩說:“白狗沖書,綠猿洗碗回。”
不久,郎公死了。千歲和尚也渡過陶濤長江,在會稽雲門寺掛帽。當時是唐高宗鹹慶二年丁思歲(657),千歲和尚1072歲。今年七月七日,他突然對如光、慧雲等兩個弟子說了幾句話:“本來沒有生死,今天卻要顯生死。我要活在成佛的心中,下輩子轉世,來到這個世界。”說完又閉上眼睛。七天後,他再次醒來,告訴弟子們:“我死後,妳們要在這裏建壹座塔來供養妳們。將來會有人來迎接我的遺骨回國。希望妳密切關註,不要拒絕!”說出來就死。
弟子們遵照命令,在若葉河南岸建了壹座塔,埋葬千歲和尚的真身。每當風雨交加的時候,墓塔就會發出明亮的光。隆碩二年(662年)五月初五,剛好有個印度和尚到了,圍著塔拜了壹圈。塔門自動打開,人們看到塔內的主人薩裏亞(saria)光彩照人,他珍貴的骨骼潔白莊嚴,帶著鮮紅的紋理,令人肅然起敬。
印度和尚做完禱告後,提到千歲和尚的頭骨在震動,全身的骨骼關節都綁得很緊,壹個都沒有散。印度僧侶把骷髏放在水池裏,沖洗幹凈,小心翼翼地藏在包裹裏,然後帶著它去了西方。這時,天空和雲層中出現了各種祥瑞的跡象,隱約傳來美妙的佛教梵天音樂,這種音樂聽了很多天。洗骨池還在佛塔左側。
千歲和尚生前經歷的地方有幾十處,各地都建起了寺廟。只有黃梅雙峰老祖廟最莊嚴壯觀。因其建於第四、第五祖師在黃梅弘法之前,且千歲和尚年齡最大,故後人尊稱為老祖廟。
我(杭森)現在是老祖廟的住持,當我向這位古德表示敬意時,我就像壹根細細的竹子,在強風面前無法站穩,讓人顫抖。是啊,千百年來,多少名山大川的寺廟叢林,建設後毀於壹旦,也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在這裏,卻是有檐有檐的亭臺樓閣,歡快而完整,吐雲吞月,幾乎沒有損壞,連周圍的泉、石、松、竹都蘊含著當年的古色古香。要不是高德這個千年老僧,怎麽會有神壹樣的護衛?
邢森經常看五光和祖故事,其中對千歲和尚的描述過於簡略。正因為我住在深山裏,閑暇時間比較多,所以我仔細閱讀和研究了《古書筆記》、《唐代尋奇》、《白氏宗林》、《羅府舊錄》、《天臺社編》、《法源朱琳》、《雁蕩集》等書目,記錄了其中關於千歲和尚平行實相的內容。用壹個會幫助千歲和尚修行苦修的例子,比如日月高照,讓後人借鑒。
行森鞠躬,我想打個贊:
有壹個悲傷的願望,並顯示妳古老的臉。孤獨寂寞,我直過千關,竿頭的沙灘風雨交加,腳底的陰霾無處不在。
它叫遊星,只有這壹座山,夢回龍族很神奇。奇石無限,雙峰極高。誰能爬上去?
作者:昆西杭森佛教徒
譯者:常誌
白話文翻譯自《壹個和尚與壹千歲生的平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