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他原本是壹個文學世家,卻投身軍隊,以非凡的才華為東漢王朝服務了31年。

他原本是壹個文學世家,卻投身軍隊,以非凡的才華為東漢王朝服務了31年。

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出身於壹個文學世家。他的父親班彪、大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班超本人也精通文字。

但是班超不願意在朝廷的衙門裏寫下來。他壹心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報效國家。身為平民,我心中有壹個充滿抱負的“將軍夢”。

班超步入中年後參軍,在竇固將軍手下服役,招募北匈奴,在軍中擔任偽司馬。

班超壹到軍中,就顯示出了他獨特的才能。領兵攻打伊吾(今新疆哈密西碧堡),在普雷海(今新疆巴裏昆湖)與北匈奴作戰,收獲頗豐。

竇固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就把他和郭瑤壹起送到了西域。從此,班超開始了他的西域生涯,歷時31年。

班超先去了西域的鄯善(樓蘭)。鄯善王本來對班超等漢人很熱情,但是過了壹段時間就突然改變了態度。

班超敏銳地察覺到情況有變,確認是匈奴使者來鄯善了。相比匈奴100多人的使者,漢朝只有36人,形勢十分危急。

班超果斷決定先下手為強,掌握主動權。他鼓勵每個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晚,他襲擊了毫無準備的匈奴使者,匈奴大使和助理大使都被殺。

班超帶著匈奴使臣和使節的人頭去見鄯善王。鄯善王以為匈奴人多,匈奴強大,就想倒向匈奴。沒想到現在匈奴使者被班超殺了,只好歸順漢朝。

王莽新政以來,中原王朝失去了對西域幾十年的控制,西域很多國家都怕匈奴。班超以非凡的膽識和洞察力,果斷勇敢,在危機中打開了經營西域的局面。

班超果斷處理了匈奴使者在鄯善的消息,讓老上級竇固非常高興。他向朝廷報告班超的功績,漢明帝封班超為軍司馬,讓他繼續出使西域。

竇固認為班超之前帶的人太少,想多分配壹些人馬給他,但班超說:“我只需要帶領跟隨我的三十多人就可以了。如果發生意外,更多的人會增加負擔。”

於是,班超率領這三十多人,開始了繼續經營西域的征程。班超以非凡的膽識和才能,聯合連橫,“以夷制夷”,治理西域31年,成功將西域諸國帶回朝廷,為徹底斬斷匈奴的軍火,趕走匈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域365,438+0這壹年也不是那麽容易過的。西域長期受匈奴影響,匈奴離西域更近,西域各國也時有反復。班超在西域經常有危險。

比如漢明帝死的時候,漢朝國喪的時候,西域燕國為了保護慕辰,圍攻西域,慕辰被殺。龜茲和古墨等國經常襲擊向漢朝投降的疏勒。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班超和疏勒王互相爭鬥了壹年多。

後來班超率領壹萬多士兵在壹個投降漢朝的小國,首先消滅了相對弱小的古墨,孤立了龜茲。後來,他們打敗了莎車、月氏等國,龜茲、古墨、溫宿等國也相繼向漢朝投降。公元94年,班超打敗了燕齊等三個殺死漢朝護國公慕辰的國家。

至此,西域五十余國與漢朝統壹,班超終於實現了在異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可以說,如果沒有班超出色的軍事能力和政治外交能力,東漢王朝很難在短時間內成功奪回西域控制權。

在成功控制了西域局勢後,班超開始進壹步向西看。

當時漢朝的絲綢貿易繼續通過伊朗境內的利益國向西流通,但利益國以西的情況漢朝並不清楚。於是班超派屬下甘英去大秦(即羅馬)。

甘英壹行跋山涉水到了條支(今敘利亞地區),準備乘船渡過地中海去羅馬,但聽到傳言說不想看到漢朝與羅馬通商的人走了壹遭,說是去羅馬路途漫長而危險,甘英最終放棄了。

為什麽傳播這個謠言的人不願意和漢朝的羅馬進行貿易?大概是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漢朝和羅馬之間沒有直接的貿易路線,雙方的貨物需要通過休戚中轉,休戚才能從中受益。如果漢朝直接與羅馬進行貿易,“中間商”很難“賺取差價”。

班超雖然出身於文學世家,但他並不想壹輩子寫筆記,參軍。在西域31年間,他以非凡的政治、外交、軍事才能鞏固連橫,“以洋制洋”,分化、瓦解、驅逐匈奴勢力,既維護了東漢王朝的安全,又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為西域回歸中原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果沒有班超,東漢王朝要想成功控制西域,會更加困難,更加曲折。

對此妳怎麽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西部可能是壹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熟悉是因為教科書上經常提到遠在張騫出使西域和大宛的那輛血淋淋的寶馬,還有本文提到的班超出使西域;最近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左收復新疆,壹帶壹路,這幾年都很熱門。

陌生是因為這些只是歷史上孤立的片段,缺少壹個把這些孤立的歷史連接起來的引子。最近@先鋒讀書會的《壹路西行:東西3000年》就是壹個很好的引子,剛好把西域的古今歷史連接起來。

這本書以作者實地考察的方式描述了東西方幾千年的文明和歷史,從政治權力爭奪、所需物品的經濟交換、文化習俗的碰撞融合等方面,全方位、立體化地描繪了西域的前世。

該書史料豐富,文字簡潔,是了解西域歷史和世界全球化的不可多得的優秀通俗讀物。

如果說壹帶壹路聯系了東西方的地理,在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的交流中起了主導作用,那麽這本書在東西方的文化和歷史中起著同樣的主導作用。

所有真實的歷史都是當代歷史。只有把歷史和現代社會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汲取歷史和得失。

參考資料:

後漢之書,

紫同治劍,

《漢書·東觀史》、

後漢紀,

壹路向西:東西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