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萬裏長城是世界第壹名著嗎?

萬裏長城是世界第壹名著嗎?

萬裏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七大奇跡之壹,也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

公元前220年左右,稱霸天下的秦始皇將早先修建的壹些斷斷續續的防禦工事連成壹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抵禦來自北方的侵略。到了明朝(公元1368 ~ 1644),繼續施工,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與其歷史和戰略重要性不相上下。

長城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從公元前7、8世紀開始,連續修建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全長5萬多公裏,被稱為“上下2000多年,縱橫10多萬裏”。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幾百年前就和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並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壹。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發布居庸關長城長城資源調查鑒定結果:歷代長城總長21196.18km,包括城墻、壕溝、單體建築、封閉城堡及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搶救和保護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長城遺址刻不容緩。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曾經建造了連續排列的城堡“烈城”作為防禦。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爭奪霸權,互相防禦,根據各自的防禦需要,各自為戰?長城建在邊境上。最早的建築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是齊、漢、魏、趙、燕、秦、鐘?山地和其他諸侯國都修建了長城來保衛自己。此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不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公裏到1000 ~ 2000公裏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修建的萬裏長城相區別,歷史學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諸侯,統壹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中央集權統壹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壹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全?定,保衛北方強大的匈奴遊牧奴隸主,然後大修長城。除了用原來的燕、趙、秦零件?除了北方長城的地基,很多地方都進行了新建和擴建,“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跨度壹萬多裏”。這就是萬裏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來,幾乎所有統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長城。有漢、晉、北淮、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余個朝代,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達5000?公裏或10000公裏。他們的地位不壹樣。從修建長城的統治民族來看,除了漢族以外,很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建了長城,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多。清朝康熙年間,雖然停止了大規模修建長城,但後來還是在壹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說春秋戰國以來?從開始到清朝,2000多年來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

長城的防禦工程系統?綿延萬裏的長城不僅僅是壹座單壹的城墻,而是由城墻、瞭望塔、關城、敦堡、應城、衛鑠、鎮城烽火臺等各種防禦工事組成的完整防禦工程體系。這個國防工程系統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指揮和控制。以明長城為例。長城防線上有遼東、虞姬、傅玄、大同、陜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九個軍事轄區?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裏,被稱為“九面重”。“鎮,每個鎮都有壹個連長作為這壹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在兵部的指揮下,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者奉命支援周邊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防禦兵力約1萬人。總兵壹般都駐紮?在鎮上,其他各級官員駐紮在保健中心、營城、關城和城墻上的敵塔、墩。

長城的國防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建造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在布局上,秦始皇在萬裏修築長城時,總結了“因地勢險要而堵路”的經驗。這壹原則沿襲了兩千多年,成為軍事部署的重要依據。基於“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則,創造了許多構造方法。還有夯土、石塊、片石、磚石混合?同構結構;在沙漠中,還運用了柳枝、蘆葦、沙粒層層疊疊的結構,堪稱“匠心獨運”。在今天甘肅省的玉門關、陽關、新疆等地,至今還保留著這壹段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長城遺跡。

●長城的城墻是這個防禦工程的主體部分。它建在陡峭的山區或平原上。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建造的,在平原或要隘壹切都很高大堅固,但在山區呢?危險的地方相對較低較窄以節省人力和成本,甚至有些最陡的地方可以不建便於開采?采取“危山壁”“劈山壁”的方法,居庸關、八達嶺以及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墻體平均高度約七八米,底部約六七米厚,頂部約四五米寬。城墻頂上,內有建築墻。有壹米多高,防止巡邏士兵摔倒。外側設置壹個垛墻,高約2米,垛墻上部設置壹個瞭望口。下部有射擊孔和滾石孔,用來觀察敵情和射擊、滾石。在壹些重要的城墻頂上,還有地板?壁壘墻,以抵禦敵人誰登上墻的情況。明朝中葉,著名抗日戰士戚繼光調任虞姬鎮任連長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進行了很大的改進,在墻的頂部設立了敵塔或平臺,以容納巡邏的士兵和士兵。儲存武器、食物和襪子大大加強了長城的防禦功能。

●關城是萬裏長城防線上最集中的防守據點。莞城的位置很重要。都被選中了嗎?選擇防守地形有利的地方,可以達到以極少的兵力抵抗強大入侵者的效果。古代稱之為“壹人守之,萬人不可逼之”,形象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眾多。用什麽?就明長城的關城而言,有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等近千處。、?漢代的道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和陽關、玉門關。有些大的還在莞城附近?小關隘很多,比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個小關城,共同構成萬裏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體系。?有些重要的關隘有幾道防線,比如居庸關,有南關、北關、上官三關。北入口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

●烽火臺是萬裏長城防禦工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壹。它作為傳輸的功能是什麽?軍事情報設施。烽火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早就有了,長城當初建的好?使用並逐漸完善,成為古代傳遞軍事情報的最佳方式之壹。傳播的方法是白天燒煙,晚上升火,因為白天太陽很強,火不容易看到,晚上很遠就能看到火。這是壹種非常科學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為了報告入侵的敵兵數量,用煙和火的數量來區分。明代還增加了香煙和火把的數量,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事信息瞬間傳遞千裏。在古代沒有電話和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事信息的方法可以說?非常快。烽火臺的布局也很重要。重要的是安排在高山或者危險的地方。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三個站都能互相看到,這樣才容易看到和傳輸。烽火臺漢代曾稱亭、亭隧、烽火臺等名,明代稱煙墩。除了傳遞軍事信息,還保護外交使節的安全,提供住宿,補給馬匹等服務。長城有些地段只有烽火臺和樓閣沒有城墻,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長城現狀與保護:長期受地震、洪水、風雨侵蝕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我國長城遺址保護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只有8.2%的人造城墻完好,而74.1%狀況不佳甚至只剩下地下地基。大量長城遺址面臨坍塌、傾斜等巨大危險。目前,長城在保護、研究和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壹是法人違法現象嚴重。壹些地方和部門在基本建設和長城資源利用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隨意挖掘和破壞長城。二是保護意識相對薄弱,部分當地人缺乏文物保護知識和意識。長城上取磚取土、平整道路、種植農作物的現象較為嚴重;三是保護基礎工作相當薄弱。由於長城大多地處偏遠,地方財政困難,管理能力差,其“四有”(即劃定保護範圍、制作標誌、建立記錄檔案、設置管理機構或人員)基礎工作進展緩慢;四是整體研究水平不高,研究力量分散。對長城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特色、保護、維修、展示、監測和管理有重大影響並得到國際遺產保護界廣泛認可的學術成果不多。

國家文物局表示,“十二五”期間要組織技術力量,根據危險程度,分批開展長城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必要的防護設施,如安全、防雷、圍欄等。,在有重要價值或已開放參觀的長城路段設置,建立長城監測預警系統,基本消除重大隱患,確保調查認定的長城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大幅提升長城保護大局。

萬裏長城:中國的壹條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