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新壹代從事社會生活的全過程,也是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生產經驗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培養適齡兒童、少年、青年的過程。廣義地說,壹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壹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將其培養成為壹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類型包括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和終身教育。
教育的基本解釋
①培養新壹代從事社會生活的全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培養兒童、少年、青年的過程。
說服人們遵守(規則、指示或要求等)。)用道理:勸~。
教育的定義
“教育”的起源和內涵
1.漢語中“教育”壹詞的由來
最早見於《孟子》?獻》:“君子有三樂,而天下之王不存在。父母存在,兄弟無緣,其樂融融;陽無愧於天,不計較人,亦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則三樂也。“《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教從上而施,從下而效也”;育,養子使善也”。正是在19年底,20世紀初,“教育”才成為壹個常用詞。19世紀下半葉,中國人開始建立新式教育。現代漢語中“教育”壹詞的流行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聯系在壹起,反映了中國教育話語從“學為主”向“教為主”的現代轉型。
2.西方語言中“教育”壹詞的來源
在西方,教育壹詞來自拉丁語educare。本義是“衍生”或“派生”,是指原本隱藏在身心中的東西,被某種手段觸發。從詞源上講,西文“教育”壹詞的意思是由內而外,強調教育是壹種自然活動,旨在由內而外地喚起自然人內在的或潛在的品質,從而成為壹種現實的發展狀態。
3.教育的內涵
教育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教育是指壹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壹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的變化。
教育的本質和功能
1.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教育的本質是指教育作為壹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麽”的問題。它反映了教育活動的內在規定性,即教育活動的根本特征。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理論;生產力理論;特殊範疇理論;多重屬性理論。
(3)關於教育本質的第五種觀點,“意識替代論”:
唐震認為,文化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用我們已經掌握的關於我們的對象及其關系的知識,教會新的個體處理對象的方法和手段。是壹種意識改變另壹種意識的過程,針對意識之間的碰撞、磨合、滲透、改變,是壹種意識覆蓋甚至消滅另壹種意識的過程,這可能會對個體造成痛苦。因為任何兩個個體面對的對象不同,從不同對象獲得的意識就有差異或沖突,文化教育活動的接受者就有壹定的排斥性。在現實社會中,為了削弱接受者的排斥心理,首先,教育活動主要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進行。年紀大的人(或者先獲得知識的人)壹般活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年輕人知識匱乏,像壹塊白板,所以受教育。二是通過功利主義等手段誘導。比如古代有“學而優則仕”的號召,今天有“知識就是財富”等教育目標的號召,使教育活動得以正常進行。
顯然,文化教育在增強個體的選擇特征方面具有工具性意義。教育者將前人在與客體世界鬥爭中的經驗概念化、知識化,並傳遞給個體。個體在介入客體之前,已經獲得了對客體的意識。個人是準備進入這些對象還是選擇另壹個對象?他們所獲得的知識給了他們答案。
文化教育通過改變個體的意識空間來改變個體的選擇方向。人類通過文化教育,增加了個體意識的空間,從而找到了壹條捷徑,教會個體選擇對象的方式方法。人類的文化成果通過教育者附著在個體的意識上,塑造新的個體,為個體關於未來的走向提供了視角和顯微鏡。
(參見唐震《接受與選擇》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科技文化帶來新方向》)
2.教育功能
所謂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作用。這是壹個“教育是為了什麽”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個人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和個體個性化功能。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因此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可以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化。
(2)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現代社會強調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
(3)教育最直接的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
(4)教育最深遠的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什麽是教育?乍壹看,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但在壹次國際教育會議上,在美國留學的黃全愈博士問了壹位英國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麽簡單。關於教育的定義,國內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壹些人都有自己的“語錄”,概括起來就是:孔子說:“大學之道,為德,為民,止於至善。”魯迅:“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理解、引導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發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在人類文化中盡自己的壹份力量,而不是使受教育者成為特殊的工具。”陶行知:教育是基於生活、為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具有行動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人。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給汽車裝貨,而是給油箱加滿油。”鐘啟泉:教育是“學生發展”和“個性成長”的基礎。秦文君:“教育應該是壹扇門,打開它,充滿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和快樂。”國外也有很多關於“教育”的精彩精辟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為了促進“個人獨創性的自由發展。”康德:教育是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建構、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審慎、認真地共同探索的社會意誌和機制。不是“授意”也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去迎合或違心地屈服。愛因斯坦:“什麽是教育?當妳忘記了所有的教育,剩下的就是教育。”霍華德。加德納:什麽是教育?教育是讓孩子去體驗和發現這個世界是什麽樣的,教育者在其中能起到什麽作用。親民教育:培養個性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蒙臺梭利:“教育是為了刺激生活,豐富生活,幫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識的積累。”Amicus:教育是“愛的教育”。各種解讀,各有千秋,都是從某個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確保每個人都享有充分發揮其才能所需的思想、判斷、情感和想象的自由,並盡可能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運。”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搞清楚什麽是教育,對於理解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責任,找到前進的方向,大有裨益。這不是說了話就走進死胡同的問題。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就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壹個自覺清醒的教育者。
教育是改變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壹種方式,是積極引導人們思考、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壹種積極有效的方式。從中性詞的角度看,可以產生影響,從貶義詞的角度看,可以產生影響。
教育是對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和精神境界的壹種傳承和提升,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用他人適當改變壹些主觀意識形態的方法。改變別人的觀念和想法是壹種科學的方法。教育也是最便宜的國防系統。
簡而言之,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是壹種影響,是壹種積極的影響,是對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積極影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還是不教!那就是教會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壹般來說,“教:做和學(或模仿);”教育: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客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用正確的習慣和態度對待客觀性。
教育的邏輯起點: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出現。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逐漸形成了以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會思考,手會操作,這使人不同於普通動物,成為“高級動物”。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類才能把自己升級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對象。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需要主觀能力。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壹種存在形式。
教育定義的作用、意義及其與教育觀的區別
壹般給事物下定義,壹方面是揭示其本質和特征,另壹方面是確定其在相關事物綜合分類體系中的位置和邊界,使這個事物從相關事物綜合分類體系中凸顯出來。教育的定義也是如此。比如培訓,學習,培訓,都是跟教育有關的東西。教育的正確定義面臨著區分教育與培訓、學習與培訓的問題。
人們必須對* *有壹個基本的了解,才能就教育問題相互交流。因此,有必要對教育的含義進行描述,做出明確的規定,即給出其定義。教育早在人們給它下定義之前就存在了,無論人們給它下什麽定義,都不會改變教育的本質和特征。壹個恰當的教育定義可以幫助人們理性、客觀地理解教育,便於人們分析和討論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奠定基礎。
教育的定義和教育的概念都有“教育是……”的句式,所以人們很容易混淆兩者。教育的定義描述了教育的本質和特征,所以應該是客觀的。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包括教育的作用、價值、功能和目的,具有多樣性和主觀性,意在指導人們的教育活動。
教育的科學定義有助於人們客觀地認識教育,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助於人們制定正確的教育方針、計劃和制度,從而促使人們開展合情、合理、合規、適宜的教育活動。
用事件定義法定義的教育活動
教育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活動而出現和發展的東西,而不是人類創造的對象。因此,教育的定義適合使用“種差加屬”的發生學定義方法,它是由被定義事物在發生或形成過程中的特征定義為“種差”和該事物所屬的相近的“屬概念”。
觀察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等壹些普遍認可的教育活動,可以發現,這些活動中所使用的說、寫、示範等方式方法,其實都是在傳播信息,而學生和孩子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渠道接收相應的信息,因此這些教育活動可以歸為信息傳播活動。信息傳播和交流是社會活動的壹部分,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將信息傳播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通用概念”符合定義規則的要求。而且,把“信息傳播”作為教育活動的特征,可以區別於以“接受信息”為特征的學習活動。
但並不是所有的信息傳播活動都是教育活動,人們有各種傳播信息的動機。假設宣傳活動是基於表達觀點,而老師和家長從事教育活動是基於改變學生和孩子的素質和能力,使他們成長。因此,以“關註他人的品質和能力”作為教育活動的動機特征,即“種子差異”,可以將其與其他信息傳播活動區別開來。
因為人的素質和能力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人受到信息的刺激可以引發其生理反應,如形成條件反射,這應該屬於訓練活動的特點和作用。教育活動的效果是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知識、情感等相關意識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狀態。因此,在教育的定義中增加“影響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作為另壹個特征,可以將教育活動與影響生理機能的訓練活動區分開來。
綜上所述,可以形成對教育的如下定義:教育是指著眼於他人的素質和能力,影響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播活動。教育活動中的信息傳播者稱為教育者,信息傳播的對象稱為教育對象。現實中不僅有單純的教育活動,教育還往往與其他事物相結合,形成復合活動,如教育培訓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娛樂休閑活動等等。它們不僅具有教育活動的特點和功能,還具有其他事物的特點和功能,使教育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宏觀概念
上述對教育的定義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又將教育活動與學習、培訓、宣傳等其他活動區分開來,可視為教育的基本概念。但與人們常說的“學歷”相比,這個定義所涉及的範圍要窄得多。傳統上,人們把學習和培訓、教育培訓、培訓和資助培訓看作是教育,這說明在人們的意識中還有另壹個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教育的宏觀概念。既包括能直接影響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教育、培訓、學習基本概念等活動,也包括能幫助和促進前者的活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培訓活動。宏觀教育實際上相當於培訓,所以培訓的定義也是宏觀教育的定義。在上述教育基本定義的基礎上,去掉了能夠區分學習、訓練等活動的“物種差異”,就成為教育(訓練)的宏觀定義:關註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活動。
宏觀教育的唯壹特點是“著眼於人的素質和能力”,這說明判斷壹項活動是不是教育,並不是結果。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是失敗的。但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等,能影響人的素質和能力,卻不被認定為教育活動。當人們持有不同的立場,關註人的素質和能力時,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人的素質和能力,正面發展和強化壹部分人的素質和能力,反面削弱和抑制壹部分人的素質和能力。人的素質和能力可以分為先天的和後天的。先天和其他動物壹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創造出來的。被獲得的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人無意中獲得或者無意中實現的;其次,是人故意制造的。宏觀教育概括了壹切為了人的素質和能力而刻意進行的活動。
長期以來,教育這個詞有許多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對教育壹詞的描述(定義)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表達了教育的宏觀理念——“培養新壹代從事社會生活的全過程”。但它在描述教育的概念時使用了訓練壹詞,在表達訓練的概念時使用了教育壹詞——“按照壹定的目的進行的長期教育和訓練”,有循環描述(定義)之嫌。其次,表達了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啟發”,但同時又將教表述為“教育引導”,也有循環描述(定義)之嫌。定義時,被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包含在被定義項中,否則會形成循環定義錯誤。在這方面,《新華字典》對教育壹詞的描述沒有循環定義。《新華字典》對教育壹詞的描述也分為兩個方面。壹種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明顯表達了教育的宏觀理念。二是“講道理”,把教育和訓練活動區分開來,大概是為了表達教育的基本理念。但這種說法並不能把教育和學習、研究、宣傳等活動區分開來,因為這些活動也能讓人明白道理。所以這樣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所描述的教育的宏觀概念,也叫廣義的教育。相應的,狹義的教育壹般是指學校教育。因為學校教育包括教育、培訓、學習、資助等各種培訓活動,所以學校教育(即狹義的教育)也屬於宏觀教育的範疇。就像教育壹樣,把同壹個領域的很多概念整合起來,勢必很難形成統壹的定義。因此,當人們在不同的場合和語境中使用或理解教育這個詞時,需要特別註意它的確切含義。
“教育”的定義
“教育”的定義是教育的內涵或意義。給“教育”下定義是理性認識教育現象的開始,是科學教育意識活動的重要標誌。
在教育領域,“教育”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壹般來說,人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壹個是社會角度,壹個是個體角度。前蘇聯和中國壹般從社會角度定義“教育”,英美的教育家壹般從個體角度定義“教育”。從社會角度定義“教育”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1)從廣義上講,壹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2)狹義上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壹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將其培養成為壹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3)狹義上,有時指思想教育活動。這壹定義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將“教育”視為整個社會系統的壹個子系統,分配或承擔壹定的社會功能。從個人的角度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人的學習或發展過程。教育最本質的理解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引導;第壹,教育的對象是人;第二,內容壹定要良性,有意義。
教育是在壹定社會背景下促進個人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
如果圍繞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來定義,教育可以定義為人們有意識地通過若幹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傳遞信息,希望影響自己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幫助或阻礙他人獲得某種觀念、品質和能力的社會活動。前壹種角色的人叫教育者,後壹種角色的人叫教育對象。這個定義符合人類壹切教育活動,可以作為教育的基本定義。
當代詩人、文化學者張修林在《論教育》壹文中有如下解釋:
所謂教育,應該是社會文化的傳授和傳播。社會文化,包括藝術和科學,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壹個層次是指高層次的文化,是抽象的、無形的,比如社會心理、審美、價值觀等。第二個層次是指物或物的文化,從第壹個層次來看是具體的,雖然看不到具體的存在,但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結構和活動方式,比如政權,它的機構。第三個層次是指表層文化,既看得見又摸得著。簡單來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物化文化,物質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實際上是使人接受各種有用的知識,以吸收和融化這些知識,使之直接作用於社會,或者說是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升華出新的知識,也就是發現和發明。前者就像壹個物理變化,接受它的人就像壹個裝東西的容器。幾樣東西還是壹樣的,只是在壹個不同的地方,有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大概就是大家常說的實用型人才——有技術或者有技能的人才;後者類似於化學反應,產生了不同的和其他的東西。這樣的人才能夠很好地掌握壹級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和研究方法。這就是創作天賦。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影響力,主要是壹級文化和創意人才的影響力。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覺、記憶、聯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傳播。
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體現了人的主觀意誌。由於人們對教育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在制定教育目的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