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如果孩子心裏有不滿,但又禁止表達出來,那麽就會養成壹些特殊的表達方式。
最常見的表現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了壹件錯事,然後讓父母特別生氣。結果家長就把孩子打了,罵了。這樣看起來是父母在打擊孩子,其實是孩子在心裏故意激怒了父母。他們讓父母生氣,但因為他們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所以他們還是像好孩子壹樣。
老師的孩子大考總是不及格。
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原院長曾啟峰近日對記者說:“醫生的孩子經常生病,老師的孩子不學習,這是我在咨詢中經常遇到的案例。”
廣州薇薇安心理醫院的咨詢師廖琦(音譯)也贊同這壹觀點。她舉了壹個例子:肖勇是廣州壹所中學的大三學生。他學習非常努力,在普通的小考試中總是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到了大考,比如期中、期末或晉級考試,他總是不及格,很少有例外。
肖勇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但他們就是無法幫助肖勇在大考期間提高他的“心理素質”。無奈之下,他的母親張先生帶著兒子去看心理醫生。
母子倆見到廖琦後,張老師首先發了感慨:“我是個優秀的老師,在區裏口碑很好。我教過那麽多優秀的學生,就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覺得真的很丟臉。”說完這些話,她用“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看著肖勇。肖勇的頭低垂著,他拒絕看母親的眼睛,也不看心理學家的眼睛。
聽了張老師的話後,讓她離開咨詢室,留下進行壹對壹的心理咨詢。在張老師離開診室的那壹刻,的頭擡起了壹點。廖琦看到,他臉上剛才的羞愧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壹種倔強的神情。
“我知道他的精神意味著什麽。”廖琦說,“我接到過很多這樣的案例,知道這樣的孩子自覺羞愧,但內心其實埋藏著很多怨恨。”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三個特點結合在壹起,會讓孩子感到窒息。其實他們對父母有很深的不滿,只是無法用主動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采取了被動的方式。
“人生的價值在於選擇,但父母往往忘記了這壹點。他們不讓孩子做選擇,也不能不替孩子做選擇。”曾奇峰說,“但如果父母為孩子決定壹切,那就等於扼殺了孩子的生命。”
曾奇峰強調,這不是哲學上的說教,實際上是孩子們的切身感受。壹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孩子,他的活力就是汪洋的囂張。雖然他會因為年輕遇到壹些挫折,但是那些挫折,加上成績,讓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更重要的是,這是他自己的。”
相反,如果孩子只能做父母決定的事情。那麽,這些決定越正確,他們的窒息感可能就越強。壹方面,孩子得到的資源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但另壹方面,對生活的熱情卻越來越低。他們感受到了這壹點,想對父母說不,但他們被教育要聽話,所以連說不都不行,只好被動地羞辱父母。
這樣就能達到目的,因為控制欲很強的父母往往會感到無能為力。他們常常發現自己的孩子真的很聽話,孩子真的很努力,路線也是正確的,但是不會有好的結果。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喊叫。我討厭妳的強勢安排,我要過自己的生活。”曾啟峰說。
要改善這壹點,最好的辦法就是“適當放手”,也就是父母給孩子設定壹個基本的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然後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才幫助孩子。
而且他強調,家長不要總是以“交流”的名義強迫孩子和他交流,因為孩子和大人壹樣,也想要壹個私密的空間。如果父母太喜歡窺探孩子的秘密,那麽這個孩子必然會發展出壹些特殊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空間,這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因為“我”必須與他人保持距離,只有這樣,“我”才能知道,與任何人緊緊貼在壹起,都會阻止我們成為自己。
曾奇峰說,他對所有父母有兩個基本的心理原則:
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麽孩子永遠長不大。
如果父母為孩子決定壹切,那就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
孩子:我考試不及格是故意讓父母失望的。
從肖勇的表現來看,他似乎完全意識到了父母的苦心。他每天早起努力學習,經常向父母許願,希望自己將來考上最好的大學,找到最好的工作,來回報父母的愛。
但這正是問題所在。肖勇學習非常努力,通常在小測驗中取得好成績,但是當他來大考時就不行了。
咨詢多次後,肖勇終於吐露了心聲:“不知道為什麽,每次大考失利,剛開始總有壹瞬間的快感,然後就覺得很丟臉,很失敗,又對媽媽失望了。”
這種轉瞬即逝的快感才是真正的問題。原來,肖勇心裏其實並不想取得好成績。咨詢結束時,肖勇承認:“我討厭他們(父母)壹直圍著我轉,這讓我很煩。”但是我很快就會對自己說,妳怎麽能恨爸爸媽媽呢?他們對妳那麽好那麽無私,妳卻恨妳的父母。妳還有良心嗎?!"
他想否認自己對父母的不滿,但最終還是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大考的考試成績是他表達不滿的方式,意思是“妳不想讓我考個好成績嗎?”妳最在乎這個,所以我才沒考好。但是別怪我,我已經很努力了,妳教我的方式肯定有問題。"
這種心理很微妙。像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壹樣,肖勇並不知道自己有意識地有這種心理。他只是在考試成績不好後隱隱約約感到壹點小小的快感。
咨詢結束時,廖琪找張老師談了幾次,終於讓她明白,兒子討厭他們這種“溺愛+成績”的教育方式,建議他們不要再盯著兒子的成績了,想辦法讓他“死”壹會兒。
結果,肖勇在接下來的大考中成績非常好,在班上名列前茅,與他平時的考試成績相當。
家長期待高壹讓孩子“被動出擊”
肖勇的案例是典型的“被動進攻”。他從不主動表達對父母的不滿。然後,他有意識的聽父母的話。如果他的父母告訴他要努力學習,他就會努力學習;他的父母想讓他知道他們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他好,所以他告訴父母他有多愛他們,理解他們的痛苦。
但是,父母最關心的成績有問題,每次看到大考成績後的那種顫栗,透露了肖勇的秘密:他的潛意識不想考好。
肖勇這樣做,擊中了作為老師的父母的軟肋,讓他們憤怒甚至羞愧,這是這個“好孩子”在潛意識深處的目的。就這樣,他被動地攻擊了父母。
這樣的案例很多。如果父母假裝道德,那麽孩子就可能成為壹個沒有控制力的“壞孩子”,莫名其妙地做壹些壞事,被人發現就哭,但壹轉身就忍不住做“壞事”。有些沈迷於偷竊的孩子家裏很有錢,父母給他們很多錢。同時,他們的父母也很有道德,但就是忍不住偷同學的壹些不起眼的財物。而很多醫生的孩子,父母都是什麽領域的專家,就是得了那個病。
“這些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最驕傲的地方被孩子嘲諷了,他們對此深感羞恥。這正是孩子潛意識希望達到的效果。”曾啟峰說。
他說,這些案例中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有三個相似之處:第壹,他們有非常高的控制孩子的欲望,他們害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所以他們希望盡可能完美地為孩子安排壹切;第二,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們不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他們認為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