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把事情分為對與錯,好與壞,只有壹個標準答案的人,持壹元論思維。
看客之所以喜歡擡杠,就是基於這種壹元論的思維:在中國說英語是崇洋媚外;想和外國人交朋友,是“容易的女孩”...
在壹元論思維中,事物的標準只有壹個,這就是普遍標準。
如果事情沒有朝著這個標準的方向發展,那就是錯的。
思維層次較高的人會進入雙重思維,從兩面看問題:對與錯;有好有壞。
大部分都有基本的辨別事物的能力,理性且有同理心,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情侶之間經常會因為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比如碗碟洗的是否及時,房間要不要打掃。
有雙重思維的人會知道,洗碗是好事,不洗也是好事,省多了洗也是好的。
買洗碗機或者用壹次性筷子代替真的不行。那也是活法。
比二元思維水平高壹點的是多元思維。
有這樣壹個故事:
壹位著名的法國畫家在瑞士度假時,經常帶著畫板四處寫生。
壹天,他看到了日內瓦湖的美麗景色,拿出畫板開始畫畫。
畫快完成的時候,三個女遊客走過來,對著周圍的美景吐槽:“這個地方沒有我想象的那麽美……”
當他們經過畫家身邊時,他們開始告訴他如何處理他的畫:“這裏畫得不好,明明是壹棵非常挺拔的樹,妳的畫卻這麽歪;那裏的顏色也不對。這麽藍的天,妳的畫壹點都不藍。有些東西妳沒有畫進去。妳看,少了幾個人..."
畫家沒有反駁,還根據他們的建議,對自己的畫稍作修改。
第二天,他又去了壹個地方寫生,又見到了三位女士。
女士們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在瑞士,想去拜訪他。妳知道他住在哪裏嗎?”
畫家微微鞠了壹躬,禮貌地說:“我是貝羅尼。”
思維多元的人,不僅能包容不同的觀點,還能自動過濾掉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聲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就像畫家貝羅尼,面對三位女士的業余建議,他沒有為自己的專業感到驕傲,而是虛心聽取她們的意見。
心理咨詢師叢飛在《我真的很棒》壹書中說:
在多元思維中,事物不僅有壹個視角,還有符號、動機、原因、情感、背景等其他視角。
我和妳爭論這個,其實是因為別的。我在意的是其他不可言說的、無意識的內容。這件事只是壹個出口和表象。
所以,在多元思維中,人們除了關註事物本身,更關註事物的外圍。
比如在夫妻爭吵“洗碗”這件小事上,除了發現對錯,有多重思維的人會意識到洗碗本身也在表達其他內容:
“妳還愛我嗎?有沒有責任感?妳在乎這個家嗎?妳應該洗個碗證明壹下。”
很多人活到三十多歲,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事,但是心胸卻越來越狹窄,每天都是沒完沒了的爭吵,沒完沒了的話題。
原因是思想層次不夠高,沒有學會尊重和接受差異。壹切都以我自己的喜好和判斷為中心。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逆火效應”,指的是當壹個人遇到與自己認知相反的事實時,往往會拒絕接受這個事實,強化自己原有的立場。
壹個人的思維水平越低,思想越單壹,越缺乏判斷力,就會越固執。
為了避免這樣的缺點,這裏有兩個建議:
①培養批判性思維。
這其中的關鍵是要保持壹個開放的心態,不要用“100%”、“確定”“必然”之類的詞語去評判壹件事情。
當別人提出不同意見時,請不要本能地把這當成人身攻擊。我們要有同理心,要意識到我們做的每壹個決定都有自己的個人印記,包括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習慣。
不要因為討厭這個人的負面情緒去思考這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如果對方的觀點確實有充分的證據,我們就要勇於改變自己過去的偏見。
正如菲茨傑拉德所說,壹流的頭腦可以同時持有兩種矛盾的觀點,而不影響其行為。
②與不同的人交流。
哈佛大學教授基思·桑斯坦(Keith Sunstein)在《信息的烏托邦》(Utopia of Information)中提到,如果妳只關註妳選擇的東西和讓妳快樂的交流領域,久而久之,妳就會被困在壹個繭壹樣的“繭房”裏。
盡量打破自己熟悉的圈子,不要只和認同自己、肯定自己的人交流,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壹個公共領域去討論。
在這個過程中,妳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徹底,不至於在“信息繭房”裏原地踏步。
《莊子·秋水》中有壹句話:“井蛙不能與海中人對話,而囿於空;夏蟲不能與冰對話,但也及時。”
不要和井底的青蛙談海,也不要和夏天的昆蟲談冰,因為它們沒有見過海和冰,也沒有經歷過,所以即使妳說實話,它們也不會相信。
這種固執是思維的局限造成的。
看書看世界和看世界不壹樣。
真正看得見這個世界,就是要能張開耳朵,敞開胸懷,深入思考自己的所見所聞,學會尊重和平等,坦然和開放。
就像電子科大的壹位同學,在陷入網絡風暴後說的壹句話,是985學生應有的素質和氣度:
這個世界區分人的不是性別,膚色,種族,而是品質,性格!我們必須警惕所有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惡意對待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