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都想做好父母,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對自己的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如說教、評價、打斷、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等。這必然會給孩子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小到對親子關系的影響,大到孩子人格和心理的健康發展。那麽,如何既能盡到管教的責任,又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普及壹下非暴力溝通的概念,這個概念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1963提出的。具體來說,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要輕易使用語言暴力來傷害人,比如指責、說教,或者隨意打斷、發表評論,而要認真傾聽他人內心的感受。同時,坦誠表達自己的意願,做到感同身受,和諧相處。今天我們要解讀的是非暴力親子溝通,可以說是非暴力溝通在育兒領域的實踐。
本書作者顧是臨床兒童心理學專家,三甲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有20多年兒童心理咨詢經驗。他將非暴力溝通理論與各種親子溝通案例相結合,總結出了這套非暴力親子溝通訓練方法。可以說,《非暴力親子溝通》這本書就像壹本指導手冊,告訴父母到底該怎麽做。而如果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跟著圖找解決方法。
?聽到這裏,妳是不是有點不耐煩了?接下來,我將分三部分為妳解讀這本書。
?首先,我們來認識壹下錯誤的溝通方式,即暴力型親子溝通有哪些表現。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正確的溝通方式,也就是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最後說壹下,想要非暴力的親子溝通,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如何克服。讓我們開始這本書的內容吧!
?01,常見的錯誤溝通方式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不過最近有了壹個更有趣的新版本。
?壹群小蝌蚪辛辛苦苦找到了媽媽,正努力快樂地投入她的懷抱。結果青蛙媽媽說的第壹句話是:“作業寫完了嗎?”
?小蝌蚪聽了,轉身就走,說:“這壹定不是我們的媽媽。”
?這個故事讓妳笑了嗎?編故事的人真的很有才華。
但是爸爸媽媽,笑過之後,不妨靜下心來回想壹下,妳們有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下班回家,第壹句話不是跟孩子打招呼,也不是問孩子現在餓不餓,而是張嘴指責我:妳又在看電視了?妳完成作業了嗎?
?而這種沒有溫度的開場白,無疑是暴力的親子交流。
?雖然孩子不會像蝌蚪壹樣轉身遊泳,也會被妳的語言暴力傷害,但很多時候,妳是肉眼看不到的。那麽,除了剛才舉的例子,還有哪些錯誤的暴力親子溝通形式?妳真的想知道嗎?別急,我們會根據語言暴力的嚴重程度逐壹舉例。
?先說暴力程度最輕的惡霸。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妳是否經常會說“作業要第壹時間做完”“玩具今天壹定要放好”“反正妳也要進年級前十”之類的話?
?註意壹下,這個時候,語言的暴力傾向已經初具規模了。
?如果成年人不顧實際情況,壹味地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甚至對壹些雞毛蒜皮的錯誤大發雷霆,那麽很可能會破壞和諧的親子關系。
另壹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這也是很讓孩子討厭的。
有些家長總說:“妳什麽時候考試能超過鄰居?”“妳為什麽不能像妳哥哥壹樣懂事呢?”。
有的家長甚至要求孩子全能,拿自己孩子不擅長的和別的孩子擅長的做比較。
其實大人這麽說並不會讓孩子努力,反而會讓孩子抑郁,覺得自己成績差,父母不喜歡自己。來自父母的不斷否定,很可能會讓孩子自卑,甚至影響壹生。
?另外,很多家長習慣於談論孩子的評價,沒事就打壓,給孩子貼標簽,罵孩子。比如妳是小孩子就不能快點,為什麽這麽不聽話等等。這些詞妳聽起來熟悉嗎?
?這些既打擊自尊又打擊自信的暴力話語之所以脫口而出,是因為父母把孩子壹切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都視為錯誤的、不恰當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而他們想通過批評和指責讓孩子服從父母內心的規則。這樣做的後果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改正,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為孩子很可能會把這些評論當成父母對自己的排斥,從而產生敵意。
聽到這裏,妳壹定明白了,父母是在用暴力的語言交流,是在被逼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說事情,是在隨意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簽。
?另外,很多大人喜歡和孩子抱怨、埋怨。“我都沒臉跟親戚說妳考的不好”“妳不好好學習妳配誰”“我吼妳是因為妳太粗心了”。
這個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家長軟弱,其實這是另壹種披著軟弱外衣的語言暴力。看起來沒那麽有爆發力,但卻能無形中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甚至性格。
因為妳再多想想就會發現,父母的言外之意就是,都是妳孩子的問題讓我這麽慘,這麽慘。長此以往,這些孩子會學會對父母的情緒和生活負責,而不是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筆者見過很多這樣長大的孩子。他們習慣了以壹種不負責任的思維方式生活:“這都是我爸媽安排的,我得幹這份工作。”我從小就沒學過做這些事。妳現在想讓我做什麽?或者有些孩子走向另壹個極端。長大後,他們對父母太負責了:“我壹定要出人頭地,不然對不起父母。”“我找不到太厲害的夥伴。對我媽不好我能怎麽辦?”
最後這些孩子很多都長成了馬毛男,啃老太婆,無法擁有正常的婚姻生活。
聽到這裏,很多家長已經很緊張了。原來我隨便說的幾句話,會對孩子產生這麽大的影響。但是哦,在這裏敲黑板,錯誤的親子溝通表現,在這裏還沒有完全列舉出來。
?如果抱怨和抱怨都沒用,有的家長還會威脅和警告孩子,語言暴力程度就會暴漲。比如妳不聽,我就不要妳,這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
?當然,這句話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很有用,他馬上就會變好。
因為他們不能獨立,不能自理,所以只能馬上改錯來討好父母。
但是壹旦孩子長大了,有能力擺脫父母的控制,這招就不行了。如果家長不自量力,繼續威脅警告,很可能會爆發更激烈的親子沖突。
我不想要妳。如果妳說的太多,孩子很可能會認為妳對她的愛是有條件的,這樣安全感就會喪失,進而變得更加膽怯或者不自信。
聽到這裏,妳是不是覺得做父母太難了?不能這麽說,不能這麽說,也不知道怎麽和孩子溝通。
別急,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如何正確、非暴力地與孩子溝通。
02.如何進行非暴力的親子溝通?
我到底該怎麽辦?在解開謎團之前,我們先做壹個小調查。
在妳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是否經常出現對、錯、壞、自私、不聽話、懶惰等評價性詞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說明大部分時候,妳是在用評價性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然而,眾所周知,評價往往是主觀的,缺乏證據,通常會讓孩子感到不服氣和不信任。很可能孩子壹開始就會產生負面情緒,不僅溝通困難,甚至最終會演變成沖突。所以,非暴力親子溝通的第壹步,就是用觀察的語言代替評價的語言。
那麽觀察的語言是什麽呢?就是客觀描述事實,但壹般不去揣測、判斷孩子的思想、行為、情緒。比如妳看到壹個小孩爬上桌子去夠櫃子頂上的零食,如果妳脫口而出“妳怎麽這麽調皮”“貪得要死”,這就是評價的語言。
而如果妳只是描述事實,說“我看見妳爬到桌子上拿櫃子頂上的零食,有點危險”,這就是觀察的語言。
而壹旦家長放棄先入為主的主觀評價,轉而使用觀察的語言,會有什麽好處呢?
就是孩子可能更願意接受妳描述的事實,不會有那麽多抵觸情緒,妳們的溝通會有壹個好的開始。
之後,妳和孩子的溝通會進入下壹步,就是表達妳的感受。
?如果我問妳,當妳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妳是什麽感覺?有的家長會回答“我覺得這個孩子太不懂事了”“我感覺他就是學習態度不認真”。其實這些都不是感情。這些都是想法,都是家長對孩子的評價。真正的感受是表達情緒的文字,比如憤怒、抑郁、擔憂、快樂等等。
?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去體驗面對孩子時所感受到的情緒,並向孩子展示好的情緒處理方法。然後幫助孩子理清自己在這個問題中的感受。
?例如,孩子們拖延做作業。媽媽,不要說“妳除了玩還能做什麽?”。這是非常典型的評價語言。
要知道,父母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認為“我是壹個除了玩什麽都不會的人。”
想象這位母親已經學會使用觀察的語言。她是這樣告訴孩子的:“妳今天做作業的時候,玩了三遍變形金剛。看,這是在描述事實。接下來,媽媽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擔心妳睡前沒寫完作業,之前也跟妳溝通過。妳寫作業的時候不能玩,但是妳沒有做,這讓我很郁悶。”
?看,擔心和抑郁這兩個字,就是我媽表達的感受。
另外,說到用感情的話來表達感情,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會犯壹個錯誤,就是把自己的感情歸咎於孩子。
妳說過類似的話嗎?“妳考試這樣我也過不了多好啊”“我這麽辛苦都是為了妳”。聽到這些話,孩子通常會出於愧疚和恐懼去迎合父母,或者破罐子破摔,不斷與父母發生矛盾。
?所以,家長在表達情緒時,要指出自己的感受與自己的關系,比如“妳沒考好,我覺得很失望,因為我看重自己在育兒教育方面的能力”。
當然,在溝通的過程中,也要註意孩子的感受。比如妳可以對孩子說“我感覺妳很難過”,讓孩子感覺到妳在關註他,理解他。
聽到這裏,有些家長可能要說點什麽,我也想關註孩子的感受,但是孩子越大,和我們的交流越少,很難找到話題。他也是壹種妳不懂或者我不管的態度。總之,我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麽。
?這個時候,作者的建議是,妳可以用壹些傾聽的技巧來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可以多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感受。而且家長記住,不要在聊天的過程中說這樣的話:“我早就警告過妳,妳不聽我的話會後悔的。”
因為孩子是通過壹點壹滴的交流和妳建立信任,但是妳的指責很可能會把他推得更遠,他更不願意向妳吐露心聲。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大人要盡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要理解孩子此刻的真實感受。
那麽,為什麽我們要花那麽多時間來談論我們的感受呢?
這是因為為什麽父母和孩子會有這種感覺和那種感覺背後有壹些未滿足的需求。
壹旦雙方的需求都考慮到了,滿足了,那麽問題就解決了,親子溝通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所以非暴力親子溝通最關鍵的壹步是下壹步。父母要學會從感情的角度進壹步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並努力權衡和滿足這兩種需求。那麽,我們到底應該怎麽做呢?
?比如,母親問孩子:“妳太忙著打遊戲,能進什麽好學校?”。
兒子說,我考不上好學校妳也不用管。溝通因此陷入僵局。
後來,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這位母親探究了自己和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麽。
首先,我媽改變了說法:“兒子,考試前看到妳還在打遊戲讓我很生氣,因為妳根本不聽我的話,讓我覺得不被尊重,但我還是想聽聽妳的需求是通過打遊戲來滿足的。”
兒子回答說:“我不再是個孩子了,妳能不能不要管所有的事情,給我壹些自由?”
這時,母親並沒有生氣地和孩子爭論,而是仔細分析了兒子的話,看到了孩子對自由的需要。但她還是擔心,如果放手,孩子會失去對自己的控制,天天打遊戲。
?這時咨詢師問媽媽,如果孩子天天打遊戲會怎麽樣?學習不好,沒有誌向怎麽辦?
在這裏敲黑板,妳註意壹下。咨詢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在深挖媽媽真正的需求是什麽。
最後,我媽仔細考慮了壹下,回答說:“我兒子總說我虛榮,我以前從來不承認,我以為我是為了孩子好。”但說實話,不管孩子的未來如何,我真的很想讓孩子在親戚朋友面前為我掙足面子,滿足他們被大家認可的需求。"
聽到這裏,妳是不是倒吸了壹口涼氣,在心裏默默承認,我其實也有這個需求,有時候我把孩子當成了滿足虛榮心的工具。
這個時候,妳不妨按下暫停鍵,借此機會仔細想想,妳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麽來養育壹個孩子,還有沒有別的。比如妳還有逃避責任的必要嗎?
根據作者的分析,當很多家長對孩子說“妳壹定要考個好成績”的時候,他們可能會下意識地逃避作為家長幫助孩子成長的責任。
為什麽這麽說?先說明成年人有責任照顧孩子的成長,監督輔導孩子的學習;但是大人不願意承擔,那會怎麽樣呢?
妳只能把鍋扔給孩子,用這種必須的語氣來表達,以此來要求孩子妳壹定要好好成長,考出好成績。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孩子就是不會玩遊戲”“孩子應該去更好的學校”等等。如果妳腦子裏有很多這樣的需求和必需品,就像例子中的母親壹樣,妳要看看自己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否有逃避責任的需要,是否壹定要通過強迫孩子來滿足。
?當然,作為父母,還是有責任教育孩子的。特別是很多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
但是在了解了我們成年人真正的“需求”之後,妳就要去思考,去改變。
我到底該怎麽辦?就是把妳要做的從概念變成我選擇做的。
再回到我兒子考前打遊戲的例子。這位母親在了解了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後,想明白了我為她孩子所做的壹切,不再是為了我的面子。我選擇管教孩子,是因為我愛他,希望他有個好的未來。所以,比起兒子想要的自由,別人的評價根本就沒那麽重要。
?這樣媽媽的委屈和抱怨就會少壹些,和孩子的溝通也會更順暢。
好了,我們已經花了很長時間討論成人和兒童的需求,然後我們要學習如何實現它們。
還是那句話,孩子需要被理解。他想玩遊戲。他的邏輯可能是我學習累了,打遊戲放松。
如果父母同意,說明父母理解他的想法。父母不同意,就是不給他自由。
其實家長可以通過溝通告訴孩子,我知道妳已經盡力學習了,然後孩子會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悅。
然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滿足雙方需求的解決方案。
比如放松的方式有很多種,玩遊戲只是其中壹種。也可以探索更多更健康的放松方式。
好吧,總結壹下,如何進行非暴力的親子溝通,就是成年人深入挖掘自己的感受,發掘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然後傾聽孩子的需求,然後在觀念和動機上做出改變,更好地思考如何滿足雙方的需求。
03.克服溝通中遇到的障礙。
?聽到這裏,妳是不是覺得這種交流方式似乎並不太難,是嗎?但實際上,家長在實踐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壹些問題。
比如“壹生氣就忍不住想罵孩子,完全控制不了自己”,這是家長反饋最多的。
所以,要實現非暴力的親子溝通,首先要解決情感問題。
首先,我們來說說。管理情緒要從愛自己開始。
比如壹個6歲的孩子,冬天要吃冰淇淋,媽媽不允許,孩子卻要吃。媽媽很莫名其妙的說,冬天吃什麽冰淇淋。
孩子反駁說,別的孩子都吃,那我為什麽不能吃?這時候媽媽生氣了,沖著孩子吼:妳怎麽這麽不聽話?
至於孩子,她生氣了,開始扔東西,於是母親氣得打了孩子壹巴掌。
事後我媽也很後悔,因為在不合理的情緒表達下,親子溝通變成了親子戰爭。
表面上看,這種沖突是因為能不能吃冰淇淋引起的。其實,情緒的背後,都有未被滿足的需求。
那麽,壹個母親希望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麽,導致她對孩子發火呢?
媽媽可能覺得保持孩子健康是她的責任,所以不希望孩子冬天吃冷冰淇淋。
另外,媽媽還說,妳怎麽這麽不聽話?言下之意,她希望孩子聽話,尊重自己。但是孩子的反抗相當於給了媽媽壹個負面的評價,媽媽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於是情緒壹下子爆發了。
?所以,重構自我評價,不管別人怎麽說怎麽想,壹直愛自己,少壹些blx,才是管理自己情緒的開始。
而有些父母對自己太苛刻,是因為不夠愛自己,易燃易爆。比如壹件事沒做好,有的媽媽很糾結,陷入深深的愧疚,覺得自己本來就應該做這個做那個,覺得對不起這個人,也對不起那個人。
?要知道,這種過分的批評帶來的壓力,特別容易產生負能量。所以,為了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我們應該放下過分的要求,適當的寵愛自己,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而不是把對他人或社會的期望放在第壹位。這樣妳會對自己有更積極的評價,在親子交流中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好了,之後,父母要學會愛自己。再問妳幾個發自內心的問題。
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妳是否把他當成壹個獨立的個體?
還有,妳會聽孩子的話嗎?當孩子不想做數學作業,說討厭數學課的時候,妳能聽出孩子的言外之意嗎?
妳是急著告訴他數學有多重要,還是耐心問他“妳為什麽不喜歡?能說說妳上課的感受嗎?”
妳會足夠寬容妳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犯錯嗎?作者的建議是,無論孩子做什麽,家長都要理解他的動機是好的,允許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因為這相當於給孩子傳遞了壹個信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嘗試,他們有能力也有辦法面對問題,即使犯錯,孩子也可以從各種情況中吸取教訓,下次做得更好。
最後,讓我們回到吃冰淇淋的例子。如果這位母親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說話。她會發現,女兒之所以吵著要冰淇淋,不僅僅是因為看到別人想吃,更是因為小女孩會覺得,如果媽媽不給她買,就是媽媽不夠愛她,因為別的媽媽都是給孩子買的。
?聽到這裏,妳是不是覺得孩子的想法很幼稚很可愛?但很多時候確實如此。
?在孩子的世界裏,他們並不是故意要生妳的氣,他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妳表達愛意。而如果大人理解了孩子的這種特殊表達,肯定會少生氣。
?聽到這裏,妳壹定已經明白,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如何忍住脾氣,不發火。
首先妳要學會愛自己,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這有助於妳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妳要學會傾聽孩子的需求,從他的角度去理解他,這也有助於妳更平和地處理親子關系。
好了,今天的解讀就到這裏。簡單總結壹下,我們今天講了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我們學習了有哪些常見的親子溝通錯誤方式,比如強制、比較、道德判斷、逃避責任,甚至威脅、警告。
在第二部分,我們詳細了解了非暴力親子溝通的關鍵要素,即觀察、感受和需要。不加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打開溝通之門的鑰匙,讓溝通有效的關鍵行動是滿足雙方的需求。
?最後,我們知道,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妳控制不住自己,總想發火,那麽妳不妨學習壹下愛的情感表達。
通過愛自己,仔細傾聽孩子的需求,妳的壞脾氣可能會得到緩解。
在結束這本書之前,我想給妳以下的話。
當代社會,大多數父母,尤其是母親,都承受著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經常在照顧家庭孩子和做好工作之間陷入兩難。
壹方面會覺得自己不應該那麽累,盡力就好。另壹方面,我也會經常想“我壹定要做壹個好媽媽,給孩子最好的”。
教育孩子常見的沖突是,我是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還是想讓他們成為壹個努力的人?
大部分家長會說,我都想要。其實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的是“足夠好”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這是英國心理學家溫尼伯提出的觀點。他認為,足夠好的父母所做的壹切都是基於他們對自己和孩子的愛,這種愛充滿了自我妥協和對孩子的親密和專註的傾聽。
讓我們壹起努力做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