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很多企業信息化失敗?

為什麽很多企業信息化失敗?

教育信息化:壹是把提高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二是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和科研,註重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育信息化:企業發揮作用了嗎?

"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申請、服務驅動."

教育與資本結合的熱潮正在到來。從2010到現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已經走過了七個年頭。回顧和反思,走過了很多彎路,也有了壹些收獲。壹些企業迎合政策,大力宣傳,尋求合作,成功上市。更多的企業苦於沒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和可靠的入校渠道,淹沒在大浪淘沙之下。

今年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第72屆全國教育裝備展的規模比以往更大,創下參展商和觀眾的新高。在這個更加成熟的市場中,無數的企業和公司正蜂擁而至,想著如何瓜分這個巨大的蛋糕,想盡辦法擴張。壹方面是企業資本故事的需要,另壹方面是希望借助政策導向和當前市場的既定優勢,奠定統壹的格局。

不可否認,無論盈利目的如何,企業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有必要介紹壹下企業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各自的作用。

1操作員(基礎設施)

三大運營商就不用說了,壟斷了整個校園寬帶,並在此基礎上逐步部署班班通硬件設備,從而在入口限制其他產品的進入。此外,每個區、縣、鎮中心都有壹個校園中心分部。如此龐大的結構體系,完全可以支撐任何中心校以上,甚至農村教學點。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運營商很少做教育部或者教育廳的大項目,最後只把校訊通介紹給學校,是壹個相當成功的案例,但是現在在抱怨和質疑下已經不可能看到這種TO C模式了。

最後遵循政策(三通兩平臺)和企業合作,開展了壹些項目。

比如:move &;以及教育電信& amp;翼校聯通&;友交通

最後都不了了之。

當然運營商的優勢也很明顯(學校資源)。

所以,即使運營商只存在於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模塊,還是有那麽多企業入圍其投標,他們心裏都很清楚,無非是借機實現產品的國產化,打造模型,然後大力推廣。

2個集成商(服務建築)

傳統硬件廠商,如希沃、海康威視、奧維雅等,通過班級通信、監控、錄播等原始設備的部署,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全面服務於大部分中心學校以上的學校。有良好的市場基礎和服務信譽。此外,與企業合作、並購、控股等。,以硬件為載體,整合諸多特色,形成創新的產品生態,從而為教育局/學校提供專業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

這類企業更註重自身的集成技術,壹旦在集成對接過程中出現環節錯誤,就容易對產品使用和體驗造成不利影響。

優點:形成集教、學、管、評、測於壹體的教育生態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無縫融合,為教師減負增效。

缺點:集成難度大,技術要求高,集成成本高。現階段大部分企業的集成技術還有待提高。很多產品集成在壹起後,操作更加復雜,不利於學校的便捷使用。

3代理人(建立關系)

這種企業,我稱之為地方代理商,或者渠道商。

其他行業的推廣:產品、渠道、價格和服務

教育信息產品的推廣過程:關系產品與價格服務

換句話說,在政企合作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滋生著“原罪”。這個時候,產品/價格/服務已經不是決定壹個產品能否在市場紮根的核心因素,教育行業是必然的。當地代理,在當地成立至少五年以上,與教育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至於如何建立關系,涉及太多,就不贅述了。請參考集團、杜和胡雪巖)。

我看了招標網站上的大部分公告,發現了壹個問題。大部分地方教育局/學校項目總是在那些地方公司改名字。所以那些廠商不管是上市的還是年業務幾個億的,到了當地都得和這些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合作。這是特殊環境下衍生出來的代理和渠道。

有人說“渠道為王”,也差不多。

4家制造商(標準機構)

之前說過,任何廠商都在走向行業風向標的路上,學校和老師的認知越來越不耐煩。他們很難記住兩種以上的智慧課堂或者智慧校園產品,也沒有人會把十幾個公司的產品宣傳單全部看完,只會選壹兩個,覺得有用就好了。

我覺得廠商是教育信息市場最重要的壹類。他們在制定標準的同時,也在創新好的、實用的應用供學校老師使用,比如滴滴(換出行)、美團(換餐飲)、淘寶(換購物)。當壹個企業能夠改變它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管理方式,它就是成功的,它就是有意義的,它讓所有人。

但絕大多數產品存在:同質化嚴重,政策導向明顯。

壹方面,越是溫暖嘈雜的環境,越容易助長校辦的浮躁浮華心態。另壹方面,廠商不做技術創新,卻熱衷於過度包裝學校。壹所學校成了辦學者的名利場,這不僅是辦學者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劇。這樣的學校能出“名人”和“典型案例”,盛大的啟動會和熱烈的頒獎會讓人熱血沸騰。可以刺激人們快速奔跑,進入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也可以鼓勵人們乘坐各種便捷的交通工具進入,從而導致教育工作者的快速發展,教育工作者的數量龐大。不是嗎?

然而,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學校真的需要這些嗎?

無論是天派還是地派,沒有技術的企業就像沒有靈魂的人。希望更多的廠商在建立標準的同時,能夠低下頭來看看壹線老師的現狀,切實從用戶的角度去開發產品,從而減負增效,提高教學水平。

5 IT巨頭的多元化發展(四不像)

典型的公司,比如通信,阿裏等。,壹個在互聯網做得很好,壹個不經意間多元化進入教育領域。他們有錢燒研發,有人做推廣,有人有策略玩PPP。不知道是不是重心不再強了。時隔多年,依然沒有太大的起色。

也可以說他像壹個運營商。互聯網巨頭公司不缺營銷人員,騰訊手握微信終端,連接學校微信號。也可以說是“算子”。

可以說他像壹個整合者。互聯網巨頭最重要的是技術人員。妳說簡單,阿裏的雲計算,大數據中心,任何公司的對接產品都想來。所以也可以說是“整合者”。

說他像經紀人也可以。互聯網巨頭最需要的是政府關系。馬每天總是出入各國政府領導人的辦公室。騰訊從深圳壹路發家,抄襲ICQ還是模仿MSN。其中的潛規則也印證了未知的關系。所以也可以說是“代理人”。

上壹個廠商就不用說了,已經是互聯網領域的風向標了。微信/QQ、支付寶/淘寶也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轉型教育信息化行業沒有問題。這樣,也可以稱之為“制造商”。

但最後,這是壹個尷尬的局面。反正到現在什麽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