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農村扶貧工作計劃

農村扶貧工作計劃

市級老區基地村——上榜村位於縣城東南部的石牛山麓,距縣城18公裏,海拔1.050米。全村3個村民小組,150戶,549人,其中勞動力261人,黨員1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28666畝,其中林地2.6萬畝,國家級生態公益林1.9萬畝,省級生態公益林2956畝,耕地594畝,竹林2458畝,果園380畝。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由於地處偏遠山區、立地條件差、交通不便、海拔高等不利因素,經濟發展緩慢,村民生活水平低。2001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22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元,全村財富收入只有1.7萬元。

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上榜村距離鄉鎮18km,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基礎設施落後。只有壹條崎嶇的鄉村道路。由於運輸成本高,毛竹、水果等農副產品銷售難,山地資源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導致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商品優勢,招商引資困難。

2.信息閉塞,農民觀念落後。由於長期自給自足的小家庭經濟,存在著重生產、輕銷售、缺營銷的思想意識。2001年,村裏每年生產5萬多根毛竹,但由於銷路不好,農民無法增產。

3.集體經濟薄弱,資金短缺。由於種種因素,村裏沒有村辦企業,村裏收入只有1萬元。公益事業和擴大再生產資金匱乏,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改善,低於全鎮平均水平。

請幫主項目。

今年,在農村“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中,村兩委本著“為農民著想、幫農民辦事、征求農民意見、引導農民致富”的精神,與群眾談心,了解農民的想法,傾聽農民的呼聲。先後召開了村長、村民代表會議,研究確定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堅持“因地制宜、優化結構、加快發展”的方針,集中主要財力、物力、人力,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進壹步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社會事業協調、快速、健康發展。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主要經濟指標為:工農業產值654.38+0.72萬元,比去年增加50萬元;村財收入6.7萬元,比去年增加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元,比去年增加300元,五年內趕上全鎮平均水平。

(1)基礎設施建設

1,公路建設。村兩委班子成員統壹認識,壹致認為“要致富,先修路”,確定今年的工作重點是修路。省道203-葛玉亭村農場是壹條全長18km的村道,是村裏唯壹通往外界的交通大動脈。與牛山旅遊風景區、省委舊址(牛寮溝)相連,通向華東第壹瀑——代縣瀑布,與省道203線相連,與本鎮昆阪、李坑、成澤、常存等村形成環形封閉道路,惠及6。目前公路是村級簡易公路,坡度大,路窄,路面不平整。此外,下雨時部分路段泥濘不堪,無法通行,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嚴重制約了該村的經濟發展。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這個村是全鎮16個行政村中唯壹壹個沒有公交車的,人出門。

只能租摩托車,每年要交5萬多的交通費。同時,我們村竹子資源豐富,每年可產竹5萬多根。由於交通不便,我們不得不支付3萬多元運輸竹子的費用。所以這條公路暢通與否,對我們鎮的經濟發展會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是我們村脫貧的重點工程。不僅對發展生態旅遊、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我們村的資源開發、農副產品流通(如賣竹、賣果)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意識到,只有道路暢通,石牛山森林公園的旅遊優勢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只有道路暢通,才能綜合利用生態旅遊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只有道路暢通,才是該村徹底脫貧的根本出路。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村的貧困,必須從公路建設入手。目前,村裏群眾修路的積極性很高,每家每戶都表示願意承擔力所能及的集資款,參加勞動,對路面進行整治、改善和維護。預計鎮村可以籌集資金,共投入40萬元。

2.水利設施建設:榜上有名的水尾大水鎮長5.2公裏,榜上有名的兩個村和戶辦耕地面積520畝,受益人口1萬余人。1997年受8號臺風影響,發生山洪和瀑布,水鎮多處地段被沖走。村裏多次動員村民投工投勞進行修復,修復效果並不理想。計劃新建水庫,新開挖引水隧洞1.20米,改造原引水渠道2900米,拓寬加固隧洞近2300米。項目估算投資48.7萬元,受益村民勞務、勞務、集資可達1.7萬元。該項目已通過縣水利局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3.人民飲水工程:這個村莊的人們的飲用水依賴於天氣。下雨的時候,飲用水會渾濁。為確保人民群眾飲用水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源標準。計劃組織群眾修建蓄水壩、鋪設引水管道,加快人畜飲水工程建設,讓群眾喝上幹凈衛生的水。預算投入6萬元,自籌1萬元。

4.衛生院建設:為提高村級衛生服務水平,解決農民就近就醫問題。計劃配備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和儀器,需要投資3萬元。

5.計劃生育服務室標準化建設:為提高本村計劃生育服務水平,方便群眾就近接受計劃生育服務。擬設立b超室、婚前教育室、人口學校等。,需要投資3萬元。

(2)產業結構調整

1.種植:在引導農民經營現有果樹的基礎上,鼓勵群眾規模化發展,新種植晚熟桃250畝,需要投資8萬元;改造200畝芙蓉李園需要深耕、修剪、施肥,需要投資2萬元;兩項總投資65438+萬元,群眾籌資65438+萬元。

2.林業:改造低產油茶林300畝,加強油茶林管理,組織群眾深挖施肥,提高油茶產量。新植毛竹250畝,深耕施肥現有毛竹林2450畝,科學管理,建成毛竹高產基地。引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實現由分散經營向基地化生產轉變。預計每畝年產值可由現在的300元提高到500元。村裏可以增加年產值20萬,自籌5萬。

3.扶持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充分利用山川遼闊、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扶持補貼12戶重點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3)實用技術培訓

重視科技興農,積極邀請農業部門的專家,舉辦2-3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使大多數農民掌握壹定的科學種植桃等經濟作物的實用技術,培養科技致富隊伍,大力提高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

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增強村黨支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與其給錢給物,不如幫助建立壹個好的支部。”村兩委壹班人決心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努力做到扶貧先行,進壹步增強脫貧攻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選準發展經濟的路子,深入開展。通過細致的思想工作,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心往壹處想,勁往壹處使,把掛牌村的扶貧工作做得更好,農民增收,帶領群眾逐步實現。

2.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村裏召開黨支部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進壹步統壹思想,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兩委班子成員每人抓壹個促進經濟發展的項目,確保家裏的農民有壹個發展項目,幫助他們做規劃、做項目、做措施,逐壹落實,進行檢查評比,實行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