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0-3歲兒童心理健康並發癥的評估。

0-3歲兒童心理健康並發癥的評估。

本文內容整理自:0-3歲兒童心理健康並發癥:簡要概述,Meylen Veiasquez博士,,李,RPT-S,C,IPCC兒童與家庭綜合心理中心。

您將獲得:

妳對嬰兒的心理健康有什麽看法?

如果我帶我2歲的寶寶去咨詢,為什麽?為什麽嬰兒需要心理咨詢?

嬰兒的早期大腦發育迅速,需要提供壹個良好的環境讓嬰兒去探索和學習,因為嬰兒不是單壹的嬰兒,而是環境中的嬰兒。

寶寶生活的家庭、社區、城市的物理環境,家庭文化、價值觀、家庭關系甚至傳統文化等心理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文化是判斷壹個人的行為是否病態的重要因素。如果寶寶在家庭環境中被家人認為是正常的,即使在別人眼裏是誇張的,也不會被認為是障礙。

不要只把寶寶當個體看待,要把寶寶放在環境中看待。家庭、房子、朋友家、親戚家、社區、國家都會讓寶寶感受到他們所處環境的氛圍。

所以除了詳細的兒童診斷評估手冊,還可以獲得具體的標準。

我們在評估嬰兒的心理狀態時,需要根據年齡階段做跨學科的工作。

不僅在工作室,還要和兒科醫生、幼兒園、言語治療師、家屬壹起綜合評估。

在評價中,要關註關系領域,不僅要了解寶寶本身,還要了解家庭環境。沒有單胎寶寶,只有家裏的寶寶。

我們需要了解0-3歲嬰兒的感受、想法和與家人的關系。

但是0-3歲的心理健康發展很容易被忽視,0-3歲其實是最容易被忽視和被虐待的群體。

許多父母有壹種誤解,認為他們的孩子越小,越不容易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但事實恰恰相反。越年輕,越容易受到壓力。

很多治療師,在0-3歲工作的時候,有很大努力的沖動,想進行各種幹預。但別忘了先退後壹步。因為雖然父母本身也有誤解,也有很多錯誤的想法,但是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專家,所以我們要聽他們的說法。

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特殊行為,這意味著什麽,對家庭有什麽影響。父母在育兒方面是怎樣的體驗?孩子在家庭中是怎樣的體驗?治療師在面試過程中有哪些經歷、感受和想法?如何理解這個家庭的故事?治療師作為背景角色,留出空間,觀察嬰兒與家人的互動,連接父母與孩子。

父母的承諾、情感投入和適應能力(與嬰兒保持和諧)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

父母容忍對孩子的矛盾心理是壹個過程。孩子是否有能力從事社交興趣,家長是否有能力對孩子感興趣,家長是否有能力舒服但安靜地坐著。

當孩子表現出壹種病理狀態時,父母能否容忍痛苦和自責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體驗?

如果嬰幼兒出現病理性表現,家長很難接受,會有負罪感,也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關愛是否正確。

我們看到家長有壓力。怎樣才能包容父母的情緒,幫助父母更好的包容這種不舒服的經歷?同時,父母也不是無能的嬰兒,他們可以收拾自己的情緒來更好地幫助孩子。

首先要識別嬰幼兒的典型發展階段,要識別障礙的病理行為,必須知道這些典型的內容。只有做出準確的診斷,才能采取合適的方法,這就需要和跨學科的專家進行更好的溝通。

過度的壓力會使壹個人的行為失常。

如果年齡較小的孩子有行為障礙,那麽他們的障礙程度會比年齡較大的孩子更高,尤其是他們的語言能力還不完善,無法用語言向治療師描述。

典型的行為模式也是病態的。比如多動癥的孩子,有的經歷過創傷,有的沒有。

男生更容易被診斷為攻擊性行為,但其實有些行為是正常的。

促進0-3歲的大腦發育,需要壹定的壓力,孩子也會經歷各種正常的壓力,需要正壓力(可耐受壓力)來促進大腦發育。

如果這種應激源難以承受,那麽長時間反復暴露在高強度的壓力下,就會產生危害。比如嬰兒持續哭鬧,長時間無人照看。

雖然嬰幼兒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是過度的刺激會影響他們的健康發育和大腦神經的生長和連接。

以及早期沒有正確內化的信念,比如“我不喜歡這個世界”“沒人幫我”“沒人站在我這邊”等等。

有些寶寶看起來很乖,從來不哭不鬧。大人會誇寶寶“好乖啊,從來不哭”,但這其實可能是危險信號。

因為嬰兒要哭,哭是嬰兒與外界交流的壹種方式。如果他們不哭,那就有問題了。我們聽聽寶寶的情況,如果不符合典型的發展狀態,那就需要註意了。

如果發現了,可以考慮轉診或者跨專業會診,看是否有更多的異常,是否與典型行為有所不同。

同時,我們也觀察嬰兒是否經歷過壓力,是否有行為表現和功能障礙。是否對兩者有影響,如果有,就是壹個信號和線索,需要進壹步評估,做家庭咨詢。

另壹方面,要觀察寶寶的行為,看其是否具有文化適應性,比如在某些族群中是否正常。我們需要小心誤診,錯誤地將文化特有的行為視為異常。

如果嬰兒經歷更多的不良事件,他們將有更大的機會生病和出現心理問題,導致心理疾病,自殺和身體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發作。

2017美國擴大了對孩子不良經歷影響的研究。目睹暴力和被歧視會影響大腦發育。

兒童早年經歷的不良事件越多,導致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有的危險因素都會影響他們。

如腦外傷、外傷、骨折、燒傷、妊娠並發癥、疾病傳播等早期逆境具有持久的影響。

如果單個孩子前期經歷太多,就會面臨更多的疾病。

因此,我們對0-3歲嬰幼兒的幹預可以促進成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提供這些信息的目的是盡早篩選寄宿家庭,父母的經歷如何影響與子女的親密關系。

不僅要看孩子的行為,還要了解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我們需要壹個系統的觀點來判斷嬰兒的發展。

是否符合每個階段的典型特征。各種身體健康問題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狀況,導致某些問題行為的表現。

評估身體健康也要從多個維度考慮,圍產期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早產,有沒有過敏,有沒有做過手術,記錄這些生理狀況。還要記錄家長的描述,比如“羊水進入了寶寶的大腦”,家長報告裏有記錄。

以及每個事件發生的時間。

所以我們在觀察心理和社會壓力源時,要觀察壓力源是什麽樣的。我們承受的壓力源越多,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嬰兒生命中的關鍵節點和身邊的大人有什麽關系?

為什麽我們必須了解嬰兒照顧者之間的關系?比如壹個護理員這麽說,另壹個說的正好相反。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在嬰兒中造成了很大的混亂。

所以我們需要觀察父母對嬰兒的照顧。父母是否願意配合理解寶寶的問題?將如何解決?能否共同努力促進寶寶的發育,寶寶的兄弟姐妹關系是否融洽,都會影響寶寶的生活感受。

家庭成員對照顧孩子的貢獻有哪些?他們對孩子的興趣是什麽,是否和孩子壹起玩遊戲,對孩子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年齡,不切實際。

了解家庭中是否有日常行為規範和慣例。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習慣,所以有壹個統壹的、連貫的、壹致的家庭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了解嬰兒所處的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有的寶寶脾氣很好,在壓力下很淡定。而且有的寶寶性格比較強勢,可能會讓家長措手不及,難以忍受。

臨床問題,為什麽放在最後?因為臨床問題可能會影響嬰兒的行為。

我們觀察孩子的臨床表現,首先是看有沒有神經發育障礙,比如自閉癥、多動癥等等。

神經發育障礙很難處理,因為大部分是遺傳性的,遺傳學是壹門神秘的學科,有各種變異。如果經絡出現發育障礙,很難徹底治愈。只能幫助孩子提高機能,讓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治療師不能診斷自閉癥,但他們可以發現跡象,以便兒童獲得更好的幫助或轉診。讓孩子盡早接受治療,盡早預防衍生問題的發展,盡早幹預,會降低應激狀態,效果更好。

感覺反應過度的孩子有感覺回避的行為,比如對大聲音敏感,感覺不舒服。而且對觸摸敏感,摸著摸著不舒服。

感覺反應不足的孩子會有感覺渴求的行為,比如舔墻或看到的每壹個物體,以獲得更強的感覺刺激。

最近的研究表明,焦慮發生在年幼的嬰兒身上,人們很容易忽略焦慮對嬰兒功能表達的影響。

年齡越小的兒童對焦慮影響的反應越強,比年齡大的兒童更強。

比如嬰幼兒無法承受分離的焦慮。如果不符合年齡發展階段,就會哭1小時,停不下來。這是壹直處於壓力狀態的。

比如嬰幼兒非常害怕新事物,無法接受新事物,甚至非常急於看到新玩具。我們需要看到焦慮水平是否影響兒童的發展,他們與他人建立聯系的能力以及他們與家人的關系。比如我不能壹直出去呆在家裏。這會影響心理健康。

現在處於疫情中,我們確實會減少外出,但也要看對社區的影響,這些影響會對嬰兒本身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如何平衡。

比如抑郁,以及攻擊性問題,比如非常憤怒的狀態。

嬰兒早年的任務之壹就是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這需要通過關系來調整。有些人無法調整自己的情緒或關系,是因為早年沒有穩定的關系幫助自己調整情緒。

當然,要從是否符合年齡階段的角度來看待上述情況,是否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或日常生活。

觀察孩子是否有情緒障礙,大部分時間觀察孩子的情緒障礙狀態是怎樣的。

幼兒很難對強迫癥進行鑒別診斷,因為他們的孩子有重復的特點,比如看同壹個視頻20遍。

然後需要對強迫癥進行評估,需要觀察是否有特殊的行為,比如不斷的拔頭發,撕扯自己的皮膚。對於年輕人來說,很難觀察到,所以需要仔細觀察頭皮上是否有疤痕。

對於大壹點的孩子,撕頭發會更明顯,比如睫毛和眉毛。但對於幼兒來說,如果精細動作沒有發育好,不會表現在睫毛或眉毛上,但挑皮癥會更明顯,透過皮膚可以看到疤痕和抓痕。

壹定要註意區分強迫行為和正常的發展表達。比如年輕的朋友在學習控制手臂的時候,可能會不小心抓破自己的臉,這和強行抓破頭皮是不壹樣的。

最後是對功能的影響,是否影響與同齡孩子的正常互動,是否影響家庭日常生活。

當然,如果要做出診斷,還要看孩子年齡是否超過36個月,強迫行為是否持續3個月以上。

這是最有可能帶孩子去急診室的。對於小寶寶來說,睡覺、吃飯、哭鬧是寶寶最重要的任務。

對於小寶寶來說,睡眠、進食、哭鬧障礙很常見,不宜過早確診,要看家長的耐心。

有的寶寶哭多了,有的哭少了,但是家長是如何理解這種哭的行為的呢?寶寶的行為會影響父母對他的態度,父母對寶寶的態度會成為影響寶寶情緒的刺激條件。如果父母能包容寶寶的情緒,這個循環是積極的,所以不是問題。

父母需要有與孩子年齡相匹配的期望。

有媽媽問:“我擔心孩子從來不睡覺。發生了什麽事?我做錯了嗎?”“妳的孩子多大了?”“我的孩子剛剛四周大。”對於壹個4周大的寶寶來說那是很正常的,所以有必要給新手父母普及壹下知識。

睡覺是私事。有些家庭認為孩子應該盡早獨立睡覺,無論是在搖籃裏還是在自己的床上,而不是在父母的床上。

在壹些家庭中,家長要保護孩子的安全,註意孩子睡覺的位置和場所。我們不幹涉家長,只是看看孩子睡眠障礙是否影響正常發育和日常生活。

同樣,當孩子出現進食障礙時,也要看是進食障礙還是感官問題。

感覺系統有內臟感覺,內臟信息傳到大腦。比如內臟感覺餓了,大腦卻不知道自己餓了。

“孩子昨天沒吃晚飯,早上起來也不知道吃早飯。”要判斷孩子是不自己吃飯,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餓了。可以做個體檢,結合壹些身體指標來判斷。

PTSD,還有回避型依戀的問題,幼兒很難進行心理評估,所以要足夠小心。

比如壹個9個月大的兒童來訪者,在3個月大的時候,在家裏經歷了壹次非常嚴重的家暴。爸爸經常不在,哥哥姐姐經常在。

孩子雖然表現不錯,但是沒有和父親互動,要求和父親單獨會診,明顯造成了創傷性反應。當時孩子被邀請參觀,壹進咨詢室就明顯手腳並用爬出治療室。

爸爸的聲音、氣味、身高給9個月的寶寶留下了神經系統反應。顯然,這些信息給孩子留下了強烈的恐懼反應。

0-3歲時與照顧者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關系障礙。

如果孩子確實有臨床問題,神經發育障礙等。,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觀察到臨床表現。

只有看到關系中的另壹個人,才會表現出來。比如見奶奶,見爸爸,見老師都不會有問題,但是單獨見媽媽就會表現出關系障礙的癥狀。

也有特定環境下的行為。孩子在家和學校都能睡著,去奶奶家就睡不著了,感覺壓力很大。

關系障礙是唯壹壹種沒有明顯癥狀的,主要看具體關系是否存在各種問題。

評價壹個寶寶的發育階段,可以選擇壹個量表來評價。不管什麽樣的量表,都要看那些種,評價粗操,精操,語言發展,情緒體驗。

同時也要對家庭進行評估,可以用我們熟悉的量表。

如果是轉診,可以從兒科醫生那裏拿壹些心理量表。當然,我們往往更容易成為第壹個接待家庭,第壹個評估孩子心理健康的人。

首先要和嬰兒的照顧者溝通,做詳細的家長訪談,調查歷史背景,每個成年家庭成員的狀況,和孩子的關系,和成年人之間的關系。

如果訪談所有家庭成員不現實,至少要訪談其中壹人,其他成員可以通過電話快速收集壹些信息,了解壹些關註點。

我需要知道以下信息:

家人對懷孕是什麽感覺,是計劃內的還是計劃外的,對寶寶是什麽感覺?

孩子的情緒功能是否正常,家長有什麽擔憂尋求幫助,在什麽年齡和節點觀察到這些行為問題,家長是怎麽想的。

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技能,精細和粗糙的動作,語言和關系發展。

給通感障礙的孩子做個篩查,詳細篩查是什麽問題導致了行為表達。

雖然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但是日常練習並不能很好的遵守。但還是有比較理想的觀察嬰兒的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首先,理想情況下,從自由玩耍中觀察嬰幼兒的行為,可以去治療室自由玩耍,就像在家自由玩耍壹樣。

其次,可以進行結構化觀察,引入應激源,觀察嬰兒在壓力下如何合作和表現。

單獨觀察,觀察孩子壹個人待在治療室時的表現,反應很強烈時再讓家長進入治療室,結束單獨觀察。

家裏觀察,幼兒園觀察,最好選壹個。在家或幼兒園觀察嬰幼兒的表現,去幼兒園觀察孩子的表現,再正式認識。

如果小家夥認識心理咨詢師,他總會跟心理咨詢師打招呼,所以在他認識妳之前觀察他,妳就能看到孩子的真實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