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對於尚未落實就業單位的高校畢業生來說,這是最關鍵的時刻,甚至可以說是“最後壹搏”。再次搬回來,意味著用人單位越來越少,就業機會越來越少。於是,五月,微風習習,壹些異地求職的大學生忙著在城市間奔波,壹些還在某個城市養著自己,壹些期待著異地面試的好消息,隨時準備出發...
異地求職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為了尋找就業機會,大學生往返於城市之間參加當地的招聘會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現象。”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告訴記者。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小城市畢業的學生身上,也發生在過去大多數人向往的大城市畢業的學生身上。壹項調查顯示,在北京的受訪者中,58.67%的人希望出國求職,而在廣州,60.33%的本地求職者願意去別處壹試身手。
浙江大學應屆畢業生小劉告訴記者,他的大部分同學都有過異地求職的經歷。“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跑了壹個城市,而且經常在幾個城市之間來回奔波。”
異地求職的普及壹方面是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的客觀產物,另壹方面也反映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態度。
“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在就業過程中,不再等待、依賴和想要,就業的依賴性向主動性轉變),逐漸體現了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特征,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劉主任對說。
武漢大學招生就業辦公室副主任吳洪波也認為,異地求職是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體現,是就業壓力增大後學生求職的客觀需要:學生為了實現求職目標,願意異地求職。同時,他指出,如果條件允許,異地求職會帶來以下好處:壹是異地求職會拓寬學生的就業視野和求職渠道;二是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第三,有助於學生充分了解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和當地的生活環境;第四,培養了學生獨立生活、獨立決策的能力。
不容忽視的異地求職問題
雖然異地求職有積極意義,但異地求職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今年即將畢業的山西財經大學學生馬國·博很幸運地被神州數碼錄用了。談到在北京找工作的經歷,馬國·博用了幾個詞“太難了”來形容。
馬國博的異地求職經歷始於去年6月165438+10月。因為壹心想進京,馬國·博的求職目標壹開始就很明確。他從去年6月165438+10月就開始在網上搜索目標崗位,投簡歷。因為效果不好,他幹脆退學,親自來到北京。真正來京的時候,馬國博的想法就不壹樣了,他開始壹次又壹次的選擇:選擇公司,選擇行業,選擇待遇...“也可能是低估了在北京找工作的難度,或者是他的準備不充分,所以在北京找工作的經歷比我想象的要困難,或者說困難得多。”馬國·博說道。在此期間,他先後參加了伊利面包、田弘卓悅房地產經紀公司、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東軟北京公司、釣魚臺國賓館、中國遠大、神州數碼等單位的面試,經歷了無數挫折和困難,財務投入5000多元。
馬國博5000多元的投入,在異地求職者中屬於中等水平,這主要得益於他在北京的堅持,省去了城市間來回跑的成本;對於壹些在各個城市來回奔波的同學來說,花上萬元找工作的情況並不少見。
其實異地求職的成本不僅僅體現在錢上。原南開大學畢業生、現就職於某大型事業單位的張表示,異地求職者往往在以下幾個方面比普通求職者投入更多:壹是就業機會方面,異地求職者往往因為東奔西跑而錯過壹些較好的面試、筆試機會;二是在時間和精力上,異地求職者往往要付出更多;第三,由於身處異地,異地求職者往往要忍受住宿、飲食等諸多不便,尤其是人身安全方面。第四,當異地求職者來回奔波疲憊不堪時,要做好隨時被招聘單位拒絕的心理承受損失的準備。
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客觀地說,目前異地求職存在的問題或者說給學生帶來的不便,主要原因是社會沒有為大學生異地求職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解決異地求職難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努力,包括政府、學校和招聘單位,要為學生異地求職提供最大的便利。
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目前,各地政府紛紛成立“人才市場”或“勞動力市場”,並組織單位定期舉辦招聘會。但這些“人才市場”的招聘多是針對再就業人員,很少針對高校畢業生。對此,劉建議,地方政府應建立專門針對大學生的長期、固定的人才市場,通過加強監督管理,為學生就業和單位招聘提供優質服務。壹方面可以防止用人單位為了招多個專業的學生而在同壹城市的不同高校之間奔波,造成用人單位的資源浪費;另壹方面也可以避免學生為了參加不同單位的招聘而奔波於高校之間,浪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學生的權益也會得到相應的保障。同時,政府舉辦高校畢業生招聘會,可以為高校接收用人單位招聘、舉辦招聘會節省人力、財力、物力。
如何解決異地求職存在的問題,專家認為,首先,高校應建立健全校園學生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疏通供需信息交流渠道,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人才招聘合作關系,邀請更多用人單位舉辦宣傳招聘活動,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招聘崗位和機會,讓學生在家門口找到滿意的就業單位;第二,異地用人單位應盡可能將大學生招聘活動安排在生源集中的城市和高校。如果不能去高校及其所在地招聘,要通過網絡完成前期的簡歷篩選、心理測試等初選環節,或者委托學校所在地信譽好的中介機構收集、篩選、撰寫簡歷。在候選人範圍盡量縮小的情況下,會通知幾個選調生到單位面試,同時會做周到細致的安排。避免了大部分學生異地求職的奔波,既節省了大部分學生求職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有助於樹立用人單位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口碑。
就大學生而言,也有專家建議,大學畢業生應掌握必要的就業知識和技能,設定合理的就業目標,學會收集、整理和識別就業需求信息,在就業過程中做好各種準備,提高異地求職的“命中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