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教育、衛生、街道等部門的配合下,市南區建立了社區學前教育網絡,即:
社區學前教育領導小組:由各區政府、婦聯、教體局、街道辦事處等單位負責人組成,負責社區學前教育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
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教體局成立了市南社區教育指導中心,配備專職社區早教工作人員,負責統籌全區四類早教機構:市南社區早教指導中心、社區嬰幼兒保健中心、優生指導中心、社區早教資源中心。
社區早教專家指導小組:由幼兒專家、早教專家、特殊教育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小組,負責培訓和技術咨詢。
社區早期教育網絡的形成,為社區居民的孕期保健、優生優育和嬰兒養育創造了條件,為社區早期教育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加強團隊建設,為早期社區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為確保社區早教的科學化、規範化和可持續發展,市南區組建了5支專兼職相結合的社區早教團隊。第壹,社區教育助理團隊。教體局向社區派出了壹批懂業務、愛孩子的教師,擔任社區教育助理,協助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幼兒園開展各項工作。二是早教輔導員團隊,幼兒園推薦。通過理論考試和業務答辯後,持證上門指導。第三,早教專家團隊,特聘幼兒、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營養等方面的專家。,定期參加社團活動,解決早教問題;四是由全區45歲以下政府官員和教師組成的社區教育誌願者隊伍,每年誌願服務16小時;五是早教誌願者隊伍,由醫生、解放軍、消防隊員、海洋科學家、老紅軍、民間藝人等組成。,經常深入幼兒園、社區,走進孩子們中間,豐富他們的各種體驗。這五支隊伍推動了社區早教的深入發展,形成了人人參與社區早教的可喜局面。
(三)註重培訓的有效性,為早期社區教育提供質量保證。
早期社區教育的質量關系到我區學前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建設壹支業務精湛、師德優良的早教隊伍,是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證。為此,我們加大了培訓力度,提高了培訓的有效性:壹是編寫了《0-3歲嬰幼兒教育指南》,對幼兒園教師、社區教育助理和0-3歲兒童看護人(父母、爺爺奶奶、保姆)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訓
(四)加大經費投入,為早期社區教育提供物質保障。
為確保社區學前教育的順利實施,我局投入百萬元用於早教設施的完善,購置了感官儀、蒙語教具等適合0-3歲嬰幼兒的教學玩具。此外,在社區的健身路徑中,配備了適合6歲以下嬰幼兒的大型戶外運動器材。上述措施優化了幼兒的生活和遊戲條件,為開展社區早教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二是註重實踐,探索早期社區教育模式,拓展學前機構的社會功能。
為了多角度、有重點、紮實深入地開展社區早期教育,滿足居民的不同需求,我們不斷探索並形成了多種社區學前教育運行模式:
(壹)以幼兒園為主體的活動模式。也就是說,幼兒園作為本社區學前教育的組織者,要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積極面向社區,組織各種形式的早教服務活動。全區40余所幼兒園分別開展,全區早教活動呈現持續狀態。幼兒園結合自身特點組織的“社區家教沙龍”、“家長育兒歧視會”、“社區健康節”等活動,體現了幼兒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社區文化建設。
(2)以教體局為中心的聯動模式。即以教體局為主體,協調街道辦事處和衛生部門,按照統壹的主題內容,同時開展大規模的社區早教
(3)以市南社區教育中心為主體的綜合模式。即以社區教育中心為主體,指導轄區內早教機構開展多種教育活動,如協調托幼部門、教育部門對有特殊需求的嬰幼兒進行家庭指導,指導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親子園,組織教育、醫療部門聯合開展“早教公益課”,組織辦事處、居委會開展早教宣傳活動等。
第三,加強研究,促進社區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教育公平。
加強社區學前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擴大學前教育優質資源的利用,讓市南每壹個孩子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進壹步提高照顧者的養育水平,促進每壹個孩子的和諧發展。”為此,我們在促進早期社區教育和托幼機構均衡發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壹)抓弱強措施,努力實現教育相對公平。
就市南區學前教育而言,薄弱環節存在於兩個方面:壹是個體保育方面的教育質量,二是弱勢群體方面的教育質量。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已經執行了兩項任務:
1,加強個人護理管理。我區有26個個體家庭托兒所,每個街道大概有2-3個家庭托兒所。個別照顧在生活和遊戲條件、師資水平、衛生保健等方面與我區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差甚遠。為此,我們制定了《市南區個體托幼機構管理規定》,既嚴把審批關,又加強管理監督,通過培訓、考核、星級評定,促進條件差、文化程度低的托幼機構快速提升。通過《綱要》、《市南區嬰幼兒教育指南》、嬰幼兒環境的創設、嬰幼兒遊戲活動的組織等培訓、廚房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培訓與監督、社區弱托強園等措施,我區個體托育教育質量不斷提升,辦園差異逐步縮小。
2.全力打造“陽光啟蒙”品牌。我局啟動“陽光啟蒙”工程,成立“市南區嬰幼兒健康教育中心”,讓生理、心理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接受科學的訓練和教育。健康教育中心根據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設置適合的課程,並邀請本市知名健康教育專家指導教師定期培訓。此外,我們積極倡導幼兒園貫徹“全納教育”的理念。目前,普通幼兒園有30多名智障兒童、自閉癥兒童、肢體殘疾兒童等特殊需求兒童。同時,400多名教師與貧困、離異和智障兒童建立了手拉手關系。幼兒園對特困家庭酌情減免托幼費,為每個幼兒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二)挖掘潛力,整合資源,* * *共贏。
市南區社區教育資源豐富。整合這些資源,實現“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社會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第壹,拓展幼兒園的教育服務功能。幼兒園作為社區早教的資源中心,本身就是社區早教活動的豐富資源。充分發揮幼兒園的輻射功能,是實現優質早教資源享受的有效途徑。幼兒園加強與社區居民的溝通,幫助家長了解育兒教育的意義,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為居民提供有價值的早期讀物,指導家長掌握育兒方法,並通過定期向社區分散的嬰幼兒開放,定期發放宣傳資料,舉辦講座,建立自己的網站,設立“社區玩具圖書館”、“社區教育公益課堂”、親子樂園等方式,使各類資源在互動中互惠互利,在服務中實現共贏。
第二,擴大教育誌願者隊伍。吸引早教領域的有識之士、有誌之士、有情之士加入誌願者隊伍,建立早教人才資源庫,實現早教人才的* * *享受和互補。第三,拓展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將社區資源納入幼兒園課程建設,經常帶領幼兒參觀部隊、學校、博物館等單位,引導幼兒觀察和熱愛身邊的壹切。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讓社區各界了解幼兒園,接受幼兒教育,和諧的社區教育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讓幼兒教育體會到“大社會就是大學堂”的真諦。
動員和依靠社區力量,整合各種社區資源,有計劃、多樣化地開展社區早教活動,是促進學前教育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在近幾年的實踐中,以社區為基礎開展早期教育的實踐。它給我區的早期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
第壹,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較為完善的社區早教體系為家長和嬰幼兒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便捷優質的早教服務使居民在受益的同時充分認識到早教是終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社區早教活動,願意成為社區早教誌願者,熱衷於宣傳早教活動。
第二,社區居民的育兒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持續的育兒咨詢活動和親子活動吸引居民積極參與。科學育兒、經常教育的觀念已被廣大居民所接受,“順其自然”的觀念已被居民所摒棄。
第三,幼兒園的功能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幼兒園與社區的密切關系既提高了幼兒園對社區的影響力,又加強了社區對幼兒園教育的積極影響,從而實現了雙贏。幼兒園的所有資源都向社區開放,延伸了幼兒園的功能,使幼兒園具有多層次的教育功能、輻射帶動功能和服務功能。
我們相信,依托社區打造優質學前教育,將幼兒教育融入社區,將豐富我區教育的內涵,使其發展更加和諧。同時,有利於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進壹步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依托社會創造優質學前教育是促進學前教育整體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動力。如今,早期社區教育已經成為我區壹道亮麗的風景線。2004年,由教育部牽頭的全國學前教育專家來我區視察社區早教工作,經過入戶走訪、觀摩活動、查閱資料,對我區社區早教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回顧過去,我們努力奮鬥,沒有動搖自己的心;展望未來,我們勇於創新,雄心勃勃。我們將壹如既往,為進壹步深化社區學前教育研究,促進學前教育發展,全面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