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氣管切開術後換藥的新進展

氣管切開術後換藥的新進展

目的:探討氣管切開術後最佳換藥方法。方法:選擇100例氣管切開患者,采用常規法和改良法各50例,對氣管切開術後患者進行換藥。觀察療效。結果:改良換藥法在術後皮下氣腫、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穿管時間、換藥次數等方面明顯優於傳統換藥法。結論:改進後的換藥方法更經濟有效。

關鍵詞:氣管切開術;換藥方法;新進展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易因意識障礙、舌後墜、正常咳嗽和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而阻塞呼吸道。為了保持呼吸道通暢,緩解腦缺氧和腦水腫癥狀,臨床上經常需要進行氣管切開。氣管切開後,呼吸通路發生改變,帶來了壹系列新問題[1]。切口護理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氣道是否有感染或炎癥[2]。因此,加強氣管切開患者切口的護理,對預防術後皮下氣腫、切口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在長期的護理工作中,總結出壹套經濟適用的氣管切開換藥方法,顯著降低了皮下氣腫、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縮短了換藥次數和穿管時間,減輕了醫生和護士的工作量,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現將該方法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壹般信息:

選擇2011至2012我科重型顱腦損傷並發氣管切開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齡45歲。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年齡、性別、病程、病因無明顯差異。

1.2改進前後換藥方法;

(1)以前氣管切開後,為了防止切口周圍漏氣和分泌物溢出,常使用4cm-9 cm的1-2凡士林紗布條在切口周圍進行封堵,然後用常用的紗布片剪成E形,以插管為中心,以相反的方向放置在氣管導管下方和導管上方的切口處,再用膠帶固定。(2)改良的換藥方法是術後壹天內用凡士林紗布填塞切口,壹天後取出,用2條4cm-9cm幹紗布條浸泡在8萬單位慶大黴素和0.9%生理鹽水的混合液中,浸泡後取出,按無菌操作原則對切口進行常規消毒。然後,將制作好的慶大黴素紗布條用長軸對折,圍在外套上。上表面用紗布片對折兩次後,在折角處切壹個與氣管套管外口大小相同的孔,該孔穿過氣管套管外口,將氣管導管罩住。為了防止霧化吸入時痰液汙染敷料和水滴滴落在敷料上,用壹次性薄膜手套在導管上做了壹個比紗布塊稍大的薄膜,以保護頸部切口和導管。

2.結果:見附表。

表2換藥方法對照表。

1.3討論

(1)氣管切開手術切口用凡士林紗條換藥時,紗條持續堵塞切口周圍,且密度高,透氣性差。當患者翻身或霧化吸入引起刺激性咳嗽時,氣流會受阻,因此氣體會從切口向周圍疏松組織擴散,從而形成或加重皮下氣腫。慶大黴素紗布條透氣性好,密度低,有壹定的濕度。與凡士林紗布相比,不僅可以減少分泌物溢出,還可以均勻分散氣流的沖擊,減少皮下氣腫的機會。(2)凡士林紗布透氣性差,導致切口周圍引流不暢。尤其是氣管切開初期,切口周圍聚集了大量的分泌物,為細菌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如果敷料清洗不及時,容易造成切口感染。臨床資料顯示,氣管切開切口感染多為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慶大黴素對革蘭陰性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尤其是銅綠假單胞菌[3]。慶大黴素紗布的應用可有效避免切口感染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3)E形紗布片用於更換導管上和導管下的敷料。在霧化吸入和痰液汙染過程中,用於固定紗布的膠帶容易松脫,導致上面的敷料在沒有膠帶的情況下移位,甚至完全脫離導管。如不及時再次換藥,會加重切口汙染程度,從而引起切口感染。在改進的換藥方法中,其上的紗布片中心孔穿過氣管導管,即使膠帶稍有松動,紗布片也不容易脫離導管,從而更好地保護切口和導管。(4)頂層薄膜可以防止霧化吸入時痰液汙染和水滴滴落在敷料上,從而對下面的敷料起到保護作用。透明膜可以直觀地觀察下面敷料的濕潤和汙染情況,從而判斷是否更換敷料。當痰液汙染貼膜時,只需更換貼膜,底層敷料在貼膜的保護下清潔幹燥,無需更換,減少了換藥次數,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減輕了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5)細菌接種量和機體的防禦能力是肺部感染發生的決定性因素,而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紗布墊上的汙染物被吸入肺部。據文獻報道[4],肺部感染是醫院獲得性感染最常見的疾病之壹,占醫院感染的23.30% ~ 42.03%。改進後的換藥方法保證了切口周圍的清潔和相對無菌,減少了細菌的生長,大大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從而明顯縮短患者留置導尿管的平均時間。

1.4匯總

氣管切開術是治療重型顱腦損傷、解除氣道阻塞的重要而必要的手段,但切開後隨之而來的是壹系列問題。因此,護士要做好綜合護理,預防術後並發癥,切口換藥起著關鍵作用。與傳統方法相比,改進後的換藥方法在許多方面顯示出其優越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更好的切口換藥方法。

參考

1.葛,,陸穎。氣管切開術的護理體會。中國實用醫學[J],2008,23(3):168。

2.楊希寧,魏。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對氣管切開傷口感染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8,7 (8): 27-28。

3.陳中英,劉天培,於洋。臨床藥物手冊[M],第3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7。

4.吳民生、趙、陳強。ICU有創機械通氣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 (6): 8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