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
?因為它真的很神奇,幫助我壹點壹點看清自己。
~看到自己?
?是的,就像過去壹樣,我壹直憑感覺走在壹個黑暗的房間裏,時不時會碰到桌椅板凳。很疼,但不知道為什麽,也不知道怎麽避免。
鼓勵咨詢就像黑暗房間裏的壹盞燈。借助它的燈光,我可以看到房間的布局,我所在的位置,以及可能會傷到我的桌椅。
~看到了會怎麽樣?
?看到不代表我可以把這個房間弄成我想要的樣子,不代表我碰壹個桌椅就不會痛,也不代表我可以離開這個房間或者讓這個桌椅消失。
看吧,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我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的權利?
?是的,當我看到壹張桌椅時,我可以選擇繞開它,也可以選擇輕輕觸碰它而不被它傷害。我也可以選擇把桌椅搬到角落裏,不遮擋我的行走位置,讓它從妨礙我傷害我的東西變成我路過的壹道風景。
這個比喻很有意思,但是和妳說的看到自己有什麽關系呢?
?好問題,我來試著回答壹下。
?鼓勵咨詢起源於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每個人人格的形成取決於三個因素,即先天基因、後天成長環境、委托人的解釋。在阿德勒看來,個體解釋是決定我們人格的最核心、最關鍵的因素。
翻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事件。年輕的時候,我們有自己的解讀,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信念,也叫私人邏輯。積極育兒課堂和鼓勵咨詢小組會有詳細的講解和體驗式活動來幫助理解這壹點,這裏就不進行了。
簡單來說,我們長大後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小時候經歷的事件的解讀,以及我們形成的私人邏輯。長大後,當我們遇到壹些觸發事件時,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私人邏輯做出反應。有些會幫助我們很好地解決當前的問題,有些會把我們拉進更深的痛苦,就像傷害我們的桌椅壹樣。
我們使用鼓勵協商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事件中看到自己的私人邏輯,從而有權選擇是繼續使用這套信念,還是做出其他選擇。
~聽起來有點暈。妳能舉個例子嗎?
?當然了。
舉個例子,昨天我高高興興地在會員群裏發布了沙龍信息,期待大家踴躍報名,但是幾個小時後,報名的人比預期的少,群裏大部分人都沒反應。在等待的時間裏,我陷入了自己的情緒中,壓抑,焦慮,煩躁,擔心,緊張。我試圖以鼓勵咨詢的方式為自己打造壹個PHIC。
8歲那年的壹個周末,父母帶我去爺爺家。他們有事,把我壹個人留在那裏,說等我忙完了就來接我。但是他們壹整天都沒有回來。天已經黑了,我很害怕,很擔心,甚至很恐慌。我當時想的是父母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不愛我了,我是不是沒人愛了。
我還記得那壹次,我壹個人站在樓梯口,外面是黑漆漆的院子,身後是黑漆漆的樓梯。我不敢出門,也不想回房間。我只是倔強而焦慮地站在那裏,等著父母回來。
那種感覺和昨天看到少部分人報名會員沙龍的感覺很像。我做的決定也很相似,就是帶著各種情緒獨自在那裏等待。
我這樣做的時候,想到了以前很多次,給壹個很重要的人發信息,對方沒有回復,我也有類似的情緒。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情緒,出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事件中。
我為自己練習意識、接受和行動:
?我的意識:我渴望我關心的人給我壹個回應,即使他們拒絕我的要求或需要,也好過沒有回應。
?我的接受度:是的,我真的很強烈的需要對關心的人做出快速反應。這是我小時候的邏輯,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的行動:與divines分享我的練習,畫壹張Dora卡,看看有沒有新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做出不同的選擇。
我畫了“不愛過去的內莉”,背面寫著:
?“未來充滿光明,而妳卻沈迷於過去。不愛過去的Nelly建議妳學會放下,列壹個清單,把妳對生活的所有不滿都壹壹寫下來,寫完了就撕了埋在院子裏,然後再列第二個清單,寫下妳對生活真正的向往,不去想怎麽實現,誰來幫妳實現,只寫下妳的願望。許多人喜歡在背後抱怨和說別人的壞話。不要這樣。相反,把第二章單子放在口袋裏,面帶微笑出去散步。朵拉夫人保證,等妳回來,妳會是壹個不同的人,妳的生活會更好。”
我按照建議做了練習,第壹張單子,“沒人需要我,沒人愛我,我是個不重要的人”。把它撕碎,扔進垃圾桶。
第二張單子,“很多人愛我,很多人需要我,很多人覺得我對他們很重要。”
我放在心裏,出去走走。
回來後真的很放松!而且,我真的再也不擔心會員註冊的問題了。我知道,不管他們回應與否,不管他們來不來,對他們來說,我都是壹個有價值的、被需要的人。同時我決定,不管有多少人報名,我都會如期做壹個沙龍。
然後,我告訴我的“神”,我會與妳分享我的練習。如果以後我給妳發信息,希望妳能及時給我回復。即使我現在很忙,我也會回復妳的。他們都盡快回復我說,沒問題!?
哈哈,妳看,變化才剛剛開始,是不是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