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提高自然教育課程中提高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自然教育課程中提高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性

語言表達能力幼兒期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創造壹個讓孩子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得到積極回應的環境,讓每個孩子的口語在“對話”的平臺上得到快速發展和提高。

首先,我們應該與幼兒進行平等對話

讓孩子敢說在幼兒園壹天的活動中,老師和孩子之間有大量的言語交談和信息交流。但很多時候,老師講的很多,孩子是忠實的傾聽者,或者附和“是”或者“不是”。即使是在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老師也經常會提出“對”、“好”之類的問題,孩子反復附和回答“對!”“好!”等等,這是孩子不假思索的“合唱”。在這裏,老師成了唯壹的“知識傳授者和告密者”,而孩子成了老師的“應聲蟲”和“依賴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只會判斷對錯的“機器人”。他們不應該想自己想的,不敢表達自己表達的,他們各方面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和損害。老師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對話”夥伴。兒童語言表達有強弱之分,就像身高有高低之分壹樣。有的孩子善於溝通和表達,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有的孩子甚至不喜歡表達。這就需要老師有耐心去傾聽、鼓勵和表揚。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孩子喜歡表揚,沒有孩子不喜歡聽好話,也沒有孩子喜歡挨罵。”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對孩子來說是壹種很大的力量,對孩子來說也是壹種肯定。比如我班的孩子何,從小就在單親家庭長大。他從小就缺乏父愛。他不僅膽小,而且不敢說話。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差,有時他不敢說壹句話。這時候老師忍不住不理他,或者貿然批評他。我耐心的引導他說話,他有壹點進步都要及時表揚,讓他知道老師壹直在聽。從那時起,他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鼓勵幼兒之間的平等對話。

讓每個孩子都喜歡說,在孩子的日常活動中,以孩子之間的交流為主要內容,鼓勵孩子之間的平等對話,形成生活與生活的互動。這是很好的人際資源,讓每個孩子都喜歡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說。在老師組織的活動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整齊劃壹的集體活動,確實是規範的,訓練有素的。在這種“馴化”的教育中,孩子像溫順的羔羊壹樣被妳控制和塑造,沒有個性化的交流和個人的情感體驗;在團體遊戲中,往往是老師硬性分配某某孩子(這樣的孩子在老師眼裏聰明、大膽、能幹)來扮演主角,或唱、或跳、或說,長此以往,形成了個別孩子的主導地位和“霸王行為”,導致大多數孩子被動、自卑,失去了表達自己的自信心。“創造自由、輕松的語言交流環境,支持、鼓勵和吸引幼兒與老師、同伴或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會使用恰當、禮貌的語言交流。”這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關於如何引導幼兒語言發展的內容要求之壹。兒童在幼兒園主要從事活動,如遊戲、教育活動和體育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展孩子的語言,會事半功倍。教師應采取小組活動、集體活動和個人活動交替進行的形式。不同的組織形式為孩子的交往提供了不同的條件。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們有時會和老師交流,有時會互相交流。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們經常進行充分的交談。他們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交流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同齡人的樂趣。在個體活動中,孩子單獨與老師或同伴交流,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予指導,這對於不善於在集體情境中與人交談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壹個機會。“兒童的語言學習具有個性化的特點。教師與兒童的個別交流和兒童之間的自由交談對兒童的語言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師還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性活動和服務性活動,這往往促使孩子在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和鼓勵下完成。這樣他們在自然接觸中就有了很多的對話和合作,每個孩子都會變得充滿活力,健談。各種形式的教育組織和語言交流不僅為兒童提供了口頭表達的機會,也有助於兒童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體驗不同的交流行為。比如對群體說話時聲音要大,單獨說話時聲音要輕,在群體活動中不僅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還要傾聽同伴的心聲。

第三,讓周圍熟悉的環境與孩子進行對話。

培養孩子有說話的機會,創造適合培養孩子創造性語言的物質環境,讓環境和孩子進行“對話”,成為孩子學習、表達、探索的刺激和橋梁,為孩子創造說話的空間。兒童世界處處充滿美麗的色彩。他們喜歡玩耍、繪畫和制作。讓他們參與幼兒園的墻面裝飾活動,鼓勵孩子想、說、做。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幼兒園的活動角是每個孩子參與實踐活動的最佳場所。在這裏,他們樂在其中,老師鼓勵他們多看、多聽、多說。比如自然角裏養的雞,金魚,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在觀察和照顧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描述自己的外貌和動作,交流好的餵養方法,獲得知識,在實踐中鍛煉能力,發展語言。把孩子帶進大自然的懷抱,充分利用他們天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觸摸、去看、去嗅、去聽,讓他們去體驗和感受這個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世界。每個孩子都會像小鳥壹樣唧唧喳喳,跟小草說話,跟藍天說話,跟同伴說話,跟自己的感受說話,跟自己眼中發現的每壹個新奇事物說話。現在的孩子永遠不會厭倦看動畫片。教師充分利用集動畫、聲音、文字於壹體的現代教學媒體,向孩子們展示童真的場景,讓每壹個孩子都能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感受、學習和表達語言。

第四,以興趣為支點,讓孩子願意說,興趣是教育中最好的老師。

隨著孩子的生活經歷越來越豐富,接觸的面越來越廣,想說的話越來越多,但他掌握的詞匯和句子還很有限,所以語言往往不完整,不豐富,甚至不準確。聽的時候,老師需要幫助他們擴大詞匯量,引導他們完整準確的表達自己。孩子最喜歡故事,老師可以讓他們講完後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從而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比如:遊戲是孩子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遊戲可以促進孩子們相互交談的機會,擴大交談的內容。他們還可以直接將內容擴展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直接使用的語言範圍之外。我班上壹個內向的孩子趙普希,平時不愛說話,所以表達能力很差。我通過各種形式的遊戲促進他和孩子的語言交流,漸漸地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語言模仿能力也更強了。5.指導父母與孩子平等對話,讓孩子想說在現代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壹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口頭表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壹個在優越家庭環境中長大的獨生子女,都是幾代人手中的寶貝,出門怕摔磕碰碰而遠離家門,缺乏與其他孩子的交流;由於社會競爭的壓力和對孩子的過度關註,家長們急於“立誌成功”,讓孩子早早接受“學術”教育和“各種興趣小組”的培養。在孩子面前,往往表現出焦慮、煩躁,長期處於這種負面影響下的孩子,變得膽小、內向、害怕與人交往、表達能力差、註意力不集中、不合群。也有很多家長習慣把壹個“好孩子”定位為孩子的“聽話”。孩子越聽話,孩子越好。父母把孩子當成聽話的工具,很少給孩子表達觀點和意見的機會。引導家長與孩子平等對話是家庭聯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親子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壹起參與遊戲,增進了母子之間的感情,父親失去了威嚴,孩子失去了拘謹。我們看到的是笑聲。同時,讓家長不僅看到孩子的進步,還能學到壹種新的教育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在我園家長邀請的郊遊活動中,家長可以更真實地觀察和了解孩子,體驗與孩子在壹起的快樂,真正體會到家長與孩子也需要壹種“同伴”的交流,從而增進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語言溝通。通過家長學校、家庭聯系卡等多種方式的家庭教育,讓每壹位家長都了解和認識到,只有創造壹個溫暖、友好、關愛、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才能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愉悅感和相互信任的氛圍中開放自我、發展自我,才能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壹般來說,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與興趣、環境、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拓展兒童的經驗,並通過各領域的教育為促進語言發展提供條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壹蹴而就,所以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鼓勵和培養孩子,起風起航,耐心掌舵,到達目的地。

2013.06

在故事表演中培養大班兒童的表達能力

陶淑紅

圍繞某些話題,培養大班幼兒的表演能力。經過兩年的幼兒園生活,大班幼兒已經能夠準確地用普通話交流,交談,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清晰地講述,並積極參與交談活動。在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已經能夠系統地講述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描述事物。孩子對故事表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壹旦被搬上舞臺,就無所適從,甚至很拘謹。看書時,孩子可以逐字讀簡單的漢字故事,但聲調平淡;不同人物之間的語言對話也是壹模壹樣的語氣語調,讓人無法想象。那麽如何培養孩子的表現力呢?

所謂表現力,是指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突出和揭示自己潛在的能力特征。在語言活動中,可以表現為語音、語調、面部表情可以根據人物、情節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根據故事的內容進行簡單的表演。這種表現力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體現在回憶中。並且我在日常活動中做了以下嘗試:

(壹)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學習表演。

集體活動是孩子最好的鍛煉機會,尤其是以語言為主的集體活動。在孩子對故事或兒歌有所了解後,可以嘗試初步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表演的內容不熟悉,孩子很難表演和重復。這時可以借用視聽工具,讓孩子配合錄音進行簡單的表演。集體活動的表演基本上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

就像壹個孩子在學《小虎隊的生日》壹樣,因為這首兒歌很長,所以孩子學起來有點困難。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讓孩子們三人壹組討論他們的角色。然後跟著錄音,根據兒歌的內容進行簡單的表演。因為在演示的時候,我有意識的區分了童謠中不同角色的對話,並加入了壹些簡單的動作。於是在表演過程中,孩子們也學著我的樣子,學習的積極性壹下子提高了很多。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沈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沒有壹覽無余的感覺,表演起來特別舒服。通過這樣的表演,孩子們的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2)在區域活動或角色遊戲中表演。

大班的孩子不僅對看書感興趣,而且能長時間集中註意力看書,對內容理解能力強。所以可以在語言角開辟壹個小區域,裏面可以提供壹些道具,比如頭飾,手指玩偶等。在看書的同時,還可以在小組活動中復習所學內容,還可以創作和表演熟悉的故事。雖然孩子可以在沒有輔助材料的情況下鞏固所學知識,但有了其他工具,他們的靈感可以得到更好的激發。孩子也有了更好的載體來表達兒歌的內容。

在角色遊戲中,小舞臺是每個人都會創作的角色遊戲,孩子們可以在這裏唱歌跳舞。其實孩子在這裏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表達欲望。他們會用很多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還可以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於孩子的壹些好的想法和創意,老師可以讓這些孩子在分享中與妳分享。

小藝是壹個內向膽小的小女孩,不想面對任何困難。但是她很喜歡這壹帶的遊園活動和區域活動,在裏面很活躍。在裏面,小藝和同伴有商有量,分配角色,表演。有時候孩子在表演過程中遇到壹些不懂表演的人,小藝會過來請教老師。經過老師的啟發,小藝會根據建議和同齡人壹起創作表演。通過表演,小怡的性格開朗了很多,膽子也大了很多。

(3)在日常活動中,鼓勵孩子獨立進行遊戲。

在自由活動中,經常看到幾個孩子圍坐在壹起,拿著自己的玩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實也是孩子獨立表演的好機會。

峰峰帶來壹個類似鴨子的小娃娃,和彬彬坐在壹張小桌子旁,就這樣壹起玩。這時候,峰峰用扁扁的嘴巴和小鴨子壹樣的聲音模仿娃娃的語言,然後模仿汽車的聲音和語調和小鴨子進行對話。當我把大家的玩具請回家的時候,峰峰還意猶未盡。由此可見,孩子並沒有刻意表演,而是很感興趣。

通過故事表演,孩子們不僅使用口頭符號,還使用肢體語言、道具、背景音樂等方式來表達自己。故事表演的內容還有很多是孩子能看懂的,尤其是壹些抽象的情節如何表達,需要探索和研究。

2013.06

談玩中學,玩學。

遊戲和教學是每個幼兒園壹天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它們是相互聯系的,這樣孩子就不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但也有區別。為此我對現在的幼兒園,教學,遊戲提出了壹些建議。

幼兒園是實施學前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幼兒園活動由遊戲活動和教學活動兩部分組成。這種特定教育環境下的遊戲活動絕不等同於自然的遊戲活動,這種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也絕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教學活動。因此,探究遊戲與教學的關系,對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在教育工作者眼中,遊戲的地位及其與教學的關系,歷史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過論述,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眼中遊戲與教學的關系。其中,柏拉圖是最早提倡“從遊戲中學習”的人。他要求“不要強迫孩子學習,主張通過玩遊戲來更好地了解每個孩子的天性”。

拉圖爾認為遊戲是兒童自我表現的最高形式,強調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通過遊戲來發展。同時,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對遊戲等教學有不同的看法。蒙臺梭利反對遊戲和玩具這種富有想象力的活動,否認創造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是因為“兒童只有從事事實活動,才能產生活動的目的、責任感等社會性品質”。

在教學中,要把遊戲理解透徹,借助遊戲,才能實現“教育意義的成長”。

作為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不同的理論基礎,造成了他們在具體的教育觀和兒童觀上的諸多差異。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學前教育才變得“多元化”和“多樣化”,直接影響了後世人們對遊戲和教學的不同看法。

1.遊戲與教學無關。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在“分離平行”的狀態下,幼兒園遊戲與教學無關,教學主要是以孩子在課堂上可以直接接受的方式進行的。教與學的關系是“教為中心,學隨教”。舉例:我主張把遊戲作為壹種課後娛樂。這種觀點認為遊戲教學無關緊要。遊戲可以作為吸引孩子進壹步教學的壹種方式。因為遊戲和教學無關。

2.遊戲和教學是等同的。這種觀點認為,遊戲就是學習,學習就是遊戲。幼兒園教育沒必要提教學,上課和教學時間也沒必要有遊戲。同壹個活動可能既是教學活動又是遊戲活動。因此,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被描述為遊戲,所有的遊戲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本應屬於教學實踐的活動,卻變成了教師在孩子身邊的“教學”。這是目前兒童實踐活動中普遍存在的觀念,淡化了遊戲與教學的界限。只看到遊戲和教學的聯系,看不到三者的區別,所以把兩者混為壹談。

3.教與學是相互關聯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在互聯互通的狀態下,“教”在遊戲中跟隨和支持兒童的學習,教與學的關系是“以學為中心,教隨學”。

這是學前教育領域最早的倡導,也是最流行的觀點。這種觀點主張系統、全面、辯證地看待遊戲與教學的關系,即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遊戲在教學中,教學在遊戲中,遊戲在教學中遊戲,教學在遊戲中教學。

教學和遊戲有著內在的聯系,不能對立。教學本質上是教師對兒童學習活動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遊戲作為兒童的壹項基本活動,是壹種適應兒童年齡特點的學習方式,兒童遊戲活動中存在大量的學習活動。“遊戲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是壹個指導性的觀點,它讓壹個人的繼續行為有意義。”孩子想要某種外在的結果,就要堅持目的,預期的結果越復雜。妳越想堅持妳的目標,妳就需要壹個長的中間系列的適應性行為。“比如”孩子在做玩具船的時候,壹定要堅持這個目標,用這個理念來指導自己的壹系列活動。“如果壹個孩子只知道玩船的遊戲,那麽他可以隨意改變用作船的材料,從而打破幻想的暗示,引發新的因素。”因此,幼兒遊戲活動中有大量的教學秘密,幼兒園教學要了解幼兒園壹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遊戲為基本方式。在組織和指導幼兒遊戲活動時,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玩”,更重要的是支持和促進幼兒的信息活動,即引導幼兒理解“堅持遊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所以遊戲和教學是有內在聯系的。

教學和遊戲有時候是獨立的,這說明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教學是指教師把外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孩子,目的是讓孩子永遠不知道知識,永遠不要把知識帶到會上來,而遊戲是指孩子的主體將能夠在過於有趣的活動中,基於已知的東西,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情緒外化,並享受已知的活動。教學更強調“目的”、“計劃”、“效果”,教師指導的幼兒活動遊戲更強調“興趣”、“表現”、“過程”,幼兒自主活動。兩者的規範不同,本質規定性也不同。所以對於幼兒來說,教學和遊戲有獨立的價值,不要把教學和遊戲混為壹談。在遊戲中,“興趣是比較直接的,這個事實往往是通過活動來表現的,也就是在遊戲中,活動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它有未來的結果”。

教學有著鮮明的外在目的,每壹項教學活動都有其特殊的任務,都要追求密度的實現。從另壹種意義上說,只要是追求目的和結果的活動,也就是教學的朋友對活動本身感到滿意,就是遊戲,所以遊戲和教學是有區別的。

學習不能枯燥乏味,沒有娛樂。孩子只有通過遊戲來學習,才能更好,更容易接受,才能更容易的學習和理解知識,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基於此,可以說遊戲對於學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