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表明,大約6000年前,原始居民就生活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崗。考古人員在這裏發掘了面積約為110000平方米的北陰楊營原村遺址。在南京所轄的長江南北兩岸,特別是秦淮河中遊的江寧縣湖熟鎮,已發現這個時代的村落遺址約200處。因此被譽為“湖熟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在這裏建冶煉城,專門冶煉鑄造。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中華門西南角建“越城”。這是南京最早的城堡記錄,距今已有2470年的歷史。212年,烏竹孫權在金陵城舊址,以西麓天然石墻為地基,修建了壹座石城。它是吳棟水軍的堅固堡壘和要塞。229年,孫權在此建都,建立建業城,這是南京作為首都的正式開始。這座城市“壹周二十裏十九步”,土堆為墻,大門用竹籬編織。雖然是草根創作,但還是挺大的。在首都,孫住在太極宮。到東晉,重建業為建康,並在東吳建業城的基礎上,將土城改為磚城,新宮稱建康宮。
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是在建鄴的基礎上擴建的,建鄴改名建康。建康宮周圍有三套宮墻,宮殿更為宏偉,合稱“臺城”。據考證,今天雞鳴山後面的“臺城”是建康都城的遺留。出宮城,從建康都城玄陽門,到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海為“禦街”,沿途守衛大小官員和軍營。秦淮河兩岸的居民區商業熙熙攘攘,房屋鱗次櫛比。據說東晉大士紳王、謝的府邸就在五壹巷。這種將皇宮和衙門與居民分開的都城布局,為隋唐長安、洛陽有計劃、大規模的建設所采用。南北禦道是貫穿城市的中軸線,宮城前的東西十字路口和禦道形成“D”字形骨架。這種布局手法在明清時期壹直流傳到北京,成為封建時代都城的基調。、東晉、宋、齊、梁、陳都在建鄴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稱。
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這裏稱帝,建都南京。這是南京第壹次成為全國的首都。朱元璋所建南京城長30.67公裏,高14 ~ 1米,底寬約14米,頂寬4 ~ 9米,均為磚石結構。城市規模宏大,包括六朝的建康城、南唐的石頭城和金陵城,並向東向北擴展,依山傍水,成為14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墻南北長,東西窄,四周城墻曲折,不拘泥於中國方城的傳統規格。其西南以南唐金陵城為基點,使城內外秦淮河貫通。城南與聚寶山(雨花臺)為鄰,東至中山西麓,圍合傅貴山,將舟山山、雞籠山覆蓋入城,再沿後湖西岸南北繞過獅子山,以馬鞍山、清涼山等西部低山為西界。開13門,其中聚寶門(今中華門)、通濟門、三山門(今水西門)最為宏偉,均為四門。聚寶門上有高大的城樓,門上有千斤門,墻上有23個隱藏的士兵洞。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雄姿。
南京的皇城是有宮城的廣場。皇城以壹條南北中軸線作為整個城市的脊梁。南起正陽門(今光華門),修壹條寬闊筆直的街道,經洪武門、承天門至午門。午門外,左祠堂,右州壇。從午門經內五龍橋到奉天門,就進入宮城了。從宮城北門,後宰門,到玄武門,出皇城,往北,就是南京城的緊急出口。皇城兩側是東華門和西華門。東華門正對著南京的朝陽門(現中山門)。這座皇城後來被統稱為明故宮。清朝鹹豐年間毀於兵火。今天,我們只能在裏外看到壹些五毛門和五龍橋的遺跡。朱元璋建南京城後,在其外圍建了外郭。外郭包括聚寶山、中山、幕府山,全長約60公裏。它由泥土制成,有65,438+08個門。這個外國早就被破壞了,只剩下壹些城門名作為地名。比如江東門、安德門、麒麟門、方耀門(華鑰門)等等。1853年,太平天國在此建都,改名天京。1921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至此,* * *已有十朝建都南京,故稱“十朝之都”。
千百年來,南京壹直是壹個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地區,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東晉到南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首都內外大大小小的商業城市超過100個,商品範圍相當廣泛。更貼近海外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當時的建康成為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當時的建康有儒、玄學、文史四大書齋,佛教、道教、書法、繪畫、雕塑、數學、天文、化學、醫學都有很大發展。如思想家範真;作家郭璞、沈約、謝靈運;文學評論家劉勰、蕭統、鐘嶸;歷史學家葉凡、裴松之、蕭子賢;佛經翻譯家法顯、鮑曲和佛馱跋陀羅;道教和化學、醫學家葛洪、陶弘景;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雕塑家戴奎和他的兒子;畫家顧愷之;數學家、天文學家於、祖沖之先後在建康留下不朽著作。隨著佛教在江東的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廟林立。晚唐詩人杜牧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千裏緹縈青紅,水鄉滿酒旗。”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煙雨。“在建康的郊區,皇宮花園、漢族的豪宅別墅、佛寺和陵墓散落其間,形成了所謂的‘六代奢華’的繁榮景象。明代,特別是明初的53年間,南京的經濟和文化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當時全市有100多個工商業,尤其是絲織業。此外。明代南京的建築業和造船業是兩個龐大的官辦手工業,明代南京的雕版印刷業也是聞名全國。
南京自2000多年前建都以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都450多年。它留下了許多歷朝歷代的遺跡,記錄了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唱響了可歌可泣的業績,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寫下了無數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