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簡體字是什麽時候產生的?

簡體字是什麽時候產生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漢字改革的發展歷程。

性格改造是壹項巨大的社會改革,需要壹定的社會政治條件。在戰爭年代,不可能正常進行文字改革。解放戰爭時期,軍事政治鬥爭壓倒壹切,漢字改革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新的人民政權的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文字改革也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時期。

第壹節是漢字改革的序幕

(1949-1955)

從1949到1955,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六年是新中國文字改革研究的準備階段。這壹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機構、確定政策和制定實施計劃。

首先,新中國第壹個全國性改革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誕生了。

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取得最後勝利。中國* * *準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邀請全國各界愛國人士和進步人士到北平共商新中國成立事宜。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專家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紛紛撰文,出版書刊,相互聯系,呼籲團結合作,希望在新的政治環境中恢復壹度沈寂的文字改革事業。

1949年初,羅馬字在官話中的創始人之壹寫信給吳,當面交換了文字改革的意見。

1949年8月28日,吳等人在華北大學召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第三次發起人會議,新增胡喬木、聶震為發起人。

1949年9月1日,主席指定吳、程、、馬敘倫、郭沫若、共同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

1949 10 6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10年10月20日,協會召開第壹次理事會會議,決定把學習拼音作為主要任務。

65438年2月4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召開第壹屆常務理事會,選舉吳為常務理事會理事長兼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主任。黎錦熙、胡喬木當選為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9年6月至1952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的主要工作是組織拉丁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成立不到半年,“協會”就收到了上百個新的中文寫作方案。

二、新中國第壹個主管文字改革的全國性研究機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0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邀請30多位中國研究者進行座談,提出了組織中國漢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的建議。

195112月26日,周恩來總理指示在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會議由馬敘倫主持。

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制定民族文字漢語拼音方案的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於2004年3月6日至3月9日開展了研究工作,重點是制定漢字筆畫拼音方案。

1952年8月,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

5438年6月+10月,拼音方案組召開會議,通過了漢語拼音字母表,包括24個聲母和37個韻母。

1953開頭,毛澤東對拼音方案組起草的《中國拼音字母草案》提出了意見。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拼音方案組決定分頭草擬幾稿。拼音法以雙拼為主。

6月,拼音方案小組草擬了五份草案,然後商定根據吳的方案進行深入討論。

1954年7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拼音方案組提出的五種國家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但仍未能確立壹個令人滿意的方案。

國家音標方案試制前後,從1950到1955,633名工農兵、政府官員、學校師生、海外僑胞送來了655個音標方案。

三、成立中共中央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指導文化改革工作。

中國* * *中央為了加強對漢字改革的指導,於6月1953+10月1日在中共中央成立了漢字中央委員會。

1953 165438+10月21日,中央漢字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研究漢字整理簡化問題;根據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壹年多來獲得的材料,已經向中央寫了請示報告,提出了四項可以先行實施的初步改革措施。即:1。推廣簡化字。2.統壹異體字。3.識別常用詞,給不常用詞加註音。4.很少有漢字改成拼音字母的。

四、國務院直屬機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 10周恩來總理提議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是拉丁文,但要能標四聲。65438年10月8日,NPC第壹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準成立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1954 165438+10月20日,國務院任命吳為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為副主任;常務委員有吳、、、丁西林、,他們正在籌備成立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 12.23,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並召開第壹次全體會議。

會議最後通過了修改後的簡化字方案(草案)和1955年工作計劃大綱(草案)。

在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提出了1955的任務,就是要做好三個準備:

1.制定漢字簡化方案;

2.制定漢語拼音方案;

3.研究和實施標準語音(普通話)教學。

動詞 (verb的縮寫)召開全國性格改造會議

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漢字改革工作,研究漢字改革政策,促進漢字改革的全面發展,教育部和文改委於6月1955日至10月15-23日聯合召開了全國漢字改革會議,來自28個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壹級的有關機關、人民團體和部隊的207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代表們討論並壹致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訂稿和第壹批異體字整理稿。

這次會議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全面討論文字改革問題。標誌著新中國寫作改革研究的準備階段完成,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6.召開現代漢語標準化學術會議。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至10月25日,1955,10,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會議聽取並討論了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羅昌培、副所長呂叔湘所作的《現代漢語規範化》報告。會議於6月31日下午閉幕。

第二節文字改革的高潮

(1956-1965)

全國漢字改革會議後,漢字改革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按照工作進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先確定政策,公布方案(1956-1958)

經過六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到1956,新中國文字改革的各方面工作已基本就緒,各項工作逐步展開。這期間主要是批準和確定漢字改革的原則和任務,發布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公布簡化字方案和漢語拼音方案。

(壹)中共中央批準了文字改革的方針。

1956 65438+10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文字改革工作的指示》批轉1955 165438+10月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黨組、教育部黨組《關於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情況和當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請示》。指令批準的漢字改革方針是:“漢字必須改革,漢字改革要遵循世界通用拼音方向。在拼音實現之前,漢字必須簡化,以方便當前的應用,同時拼音的壹切工作都必須積極進行。”

這個方針是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規定的,包括人物改造的目標和步驟。目標是拼音的方向,步驟是先簡化漢字,同時準備拼音。準備工作主要有兩個,壹是推廣普通話,二是制定漢語拼音的方案。

(2)公布漢字簡化方案。

《簡化字方案》修訂稿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後,國務院第23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簡化字方案的決議》。65438+10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登國務院決議及漢字簡化方案。

這個簡化方案最突出的特點是采用了社會上長期以來廣泛流行和確立的簡化字,所以實施起來比較順利。

(3)全國報刊橫向排列。

這壹時期還有壹個重要的事情是,從1956 65438+10月1開始,全國各地的報刊開始橫著寫。

(四)成立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65438+1956年10月28日,國務院第23次全體會議決定成立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

2月6日,1956,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1956 65438+10月31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立了普通話語音考級委員會,開始對普通話中不同詞語的發音進行考級。

3月20日,1956教育部、高教部發布《關於漢語方言普查的聯合指令》,各省市開始進行方言普查。

(5)頒布漢語拼音方案。

1956 65438+10月20日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會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在會上作了關於文字改革的講話。然後毛澤東總統發表了講話。他在講話中表明了放棄用民族形式創造自己的漢語拼音字母的想法,轉回到使用拉丁字母的態度。

2月195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和《關於編制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若幹說明》,向全國人民征求意見。

根據各方面意見,文改委拼音方案委員會於4月1956日至6月1957+00日召開10次會議,對《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進行修訂。

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是關系到全國人民的壹件大事。為審查修改方案,國務院於6月1956 10批準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查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張奚若、胡喬木為副主任,成員16人。

經過反復討論和協商,修訂委員會於5438+0957+00年6月提出了《漢語拼音方案》修訂稿,隨後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於5438+00年6月同意了《漢語拼音方案》修訂稿。165438+10月1日,國務院第60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

5438年6月+2月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宣傳工作計劃大綱》,擬定時間為6月5438+0957 65438+2月11至6月5438+0958 1。

1958 65438+10月10,CPPCC全委會召開報告會。

1958 65438+10月27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始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吳在壹屆五次會議上作了關於當前漢字改革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經過討論,2月11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醞釀已久的“漢語拼音方案”終於誕生了!

(六)周恩來總理關於“當前漢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

1958 65438+10月10,全國政協召開報告會,周恩來總理作了《當前漢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他在報告中對漢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普及普通話、制定和實施漢語拼音方案,作了清晰透徹的闡述。

(七)文字改革的宣傳工作逐步加強。

在漢字改革的黃金時代,漢字改革的宣傳工作逐漸加強。1956年6月,文改出版社成立,是壹家專門從事文改和語文書刊的出版社。

二、努力落實,形成高潮(1958-1960)

周恩來總理的報告《當前漢字改革的任務》發表後,全國掀起了開展三項工作的高潮。1958年5月5日,劉少奇在中國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中央委員會工作報告時提出:“積極進行漢字改革。”這壹指示是中共中央對全國人民的號召,進壹步推動了正在掀起的文字改革。

(壹)實施“中國簡化字計劃”,繼續收集新的簡化字。

根據國務院決議,中國漢字改革委員會分四批實施簡化字,共517個簡化字。

1960 6月4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關於征集新簡化字的通知》。

(2)樹立典型普及樣板,召開觀摩會,基本完成方言調查。

在前兩年的基礎上,推廣普通話從學校走向社會,並於1958在全國達到高潮。3月20日,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向各省市下發了《1958年推廣普通話工作計劃綱要》。

在推廣普通話的高潮中,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和教育部於7月25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第壹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果觀摩會,1958。

(3)漢語拼音使用廣泛,註音識字相當有效。

經全國人大批準後,漢語拼音方案隨即在全國推行。新聞、出版、廣播、工商、交通、科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小學的拼音教學和語音掃盲中,已顯示出良好的效益和快速的發展。

1959 12.27,山西省教育廳在萬榮縣召開全省推廣語音掃盲現場會。

1960 4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推進拼音文字掃盲的指示》。

5月,1960,11,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總結了註音識字的優勢。

(4)吳深入實際考察,走遍半個中國。

從5月1958到5月1959,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主任吳走訪了13個省市,包括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上海、江蘇、山東、河南、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和陜西。

他考察後立即把所見所想寫了出來,發表在3月20日的《人民日報》上,1959。

三。調整、鞏固、穩步前進(1961―1962)

從1959到1961,中國國民經濟遭遇嚴重困難。從1961開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文字改革工作也隨之調整。

(1)修改漢字簡化方案,征求各方意見。

1962年9月6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八次全體會議,決定成立《簡化字方案》修訂小組,選舉丁西林委員擔任小組組長。修訂小組成立後,立即采取座談、函詢、走訪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

(2)搞好普通話教學,繼續考查不同讀音的單詞發音。

(3)改進漢語拼音教學方法,人民日報對難詞實行註音。

在1961至1962期間,漢語拼音方案的實施也因國家經濟困難而放緩。

1958年,全國開始教授漢語拼音時,普遍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教材,教授聲母、韻母、聲調和拼寫規則。後來發現兒童和不識字的學生很難掌握各種拼寫規則,於是開始了拼音教學法的改革。

四、總結成績,推進改革(1963-1965)

經過調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1963年,文字改革工作也開始恢復。

(1)郭沫若《日本漢字改革與漢字機械化》。

為繼續推進漢字改革,人民日報於5月3日1964刊登了郭沫若的文章《日本的漢字改革與漢字機械化》。

②吳·《漢語拼音方案在各個方面的應用》。

2月7日,1964,《人民日報》刊登了吳的文章《漢語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應用》。這篇文章總結了漢語拼音方案在過去六年中應用的各個方面,也促進了此後漢語拼音方案的實施。

(三)明確推廣重點,總結八年經驗。

1963 7月12日,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轉發1963年上海市推廣普通話工作大綱的聯合通知》。

1963 8月1日至6月13日,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召開部分省市推廣普通話工作會議。

1964 8月17日,第四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果觀摩會在Xi安召開,這是中斷四年後召開的壹次盛會,標誌著普及工作再次活躍起來。

(4)漢字簡化和排列取得新進展。

這壹時期,漢字的簡化和排列有了很大的進步,主要表現在:

1.完成了簡化字的編纂。

2.完成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編制。

3.地名生僻字更改工作的進展。

4.整理漢字搜索的進展。

第三節,寫作改革處於低潮

(1966-1976)

壹、工作在前五年(1966-1971年)完全停止

65438年6月至0966年6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席卷神州大地,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被迫停止工作,大部分委員和專家遭到迫害。語言文字的應用在社會上壹直處於混亂的局面。65438年6月2日至0966年6月2日,人民日報頭條取消漢語拼音,其他報刊不使用漢語拼音拼寫報紙名稱。7月,《性格改造》雜誌和上海漢語拼音小報停刊,8月,《光明日報》性格改造專欄停刊。

二、最近五年復工(1972-1976)。

1972年春,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郭沫若與從五七幹校回京探親的文改委副主任葉來時談話,決定從幹校抽調壹部分幹部回來恢復文改工作。

(壹)擬定《第二代簡化字方案(草案)》。

1975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第二個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提交國務院審議。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進行了調整和修改,並再次征求了有關部門和地區的意見。5月1977,擬定了修訂草案,正式上報國務院審批。

(2)恢復推廣普通話。

1972,各地開始恢復推廣普通話。

(三)漢語拼音基礎教學實驗,舉辦漢語拼音播音講座。

1974 3月15日至4月3日,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漢語拼音廣播講座。

(4)漢語拼音在我國羅馬字拼寫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漢語拼音方案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的羅馬字拼寫取得了顯著進步。

(5)宣傳工作已經恢復。

1973年3月,毛澤東與周恩來在《文改簡報》副刊第二期約定恢復光明日報《文改》專刊。

十年動亂後期,文字改革工作恢復,但仍不斷受到政治運動的沖擊,在左傾思潮的幹擾下步履蹣跚。

第四節文本改革的復興

(1977-1985)

壹、恢復文字改革工作(1977-1979)

粉碎“四人幫”後,文字改革工作進壹步恢復。

(1)試行第二套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1977年5月2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將《關於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請示報告送國務院審批。10 10月31日,國務院將此報告轉發各省、市、自治區、國務院各部委、解放軍總政治部。

1978 3月2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學校試行簡化字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編寫的所有中小學教材中試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第壹表中的簡化字。

(2)教育部重申推廣普通話的方針,召開第五次全國普通話觀摩會。

1978 8月26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學校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教學的通知》,重申要繼續貫徹“大力倡導,重點實施,逐步普及”的普及方針。

4月22日-28日,1979,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在杭州聯合召開全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匯報會。

1979 8月11-20日,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聯合召開第五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果觀摩會。

(3)開展漢字編碼研究。

漢字編碼是計算機處理漢字信息時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壹課題在我國被緊急提上研究日程,計算機界希望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參與這項研究。

1978年2月5日至18年2月4日,來自17省市65個單位的84名代表參加了全國漢字編碼學術交流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也派人參加了會議。

二、寫作改革的發展(1980-1985)

(1)充實和調整漢字改革領導機構。

1980 3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充實和加強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通知》。

充實和加強後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5月20日召開了第壹次全體會議,1980。

(2)胡喬木就文化改革問題作了重要講話。

1982 65438+10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胡喬木就語言文字改革問題發表重要講話。

(3)修訂《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編制統壹的漢字部首表。

(4)繼續努力推動。

1.召開全國學校普及工作會議。

2.推動普通話入憲,15單位發出人人講普通話倡議書。

3.召開商用系統普及座談會。

4.各地要加強普及。

5.加強學校普及工作的領導。

6.修訂《普通話異讀詞發音表》。

(五)進壹步推廣和完善《漢語拼音方案》。

1.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拼寫中文的國際標準。

2.紀念漢語拼音方案公布25周年。

3.制定漢語拼音正詞法規則。

4.學習漢語拼音的註音。

5.規定漢語拼音的讀寫方法。

(六)開展文字改革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成立了全國高等學校文字改革研究所。

1979年5月6日,高等學校文字改革教材編寫協作會議第二次會議在上海召開。

1979年9月,由曹、、顏、楊春林、等57人發起,由、、王力、葉來石等14人發起,提出了《關於成立高等學校品格改革研究會的建議》。

經過兩年的積極籌備,全國高等學校性格改造研究所於6月1981日至7月13日至20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成立大會。

(七)恢復和發展的宣傳工作。

隨著文字改革的重啟,各地宣傳工作力度加大。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主辦的小報《漢語拼音》於7月試用,1977,內部發行。6月正式出版,1978。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官方刊物《文字改革》在停刊16年後,於1981年7月恢復出版。

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1977創辦的《漢語拼音小報》,1981更名為《拼音報》,由中國語言出版社編輯出版。

(8)進行小學語文“語音識字,讀寫先行”的教學實驗。

全國高等學校文字改革研究所成立後,將“註音識字,讀寫先行”教學實驗列為重要研究課題,支持黑龍江省開展這項小學語文教改實驗。

1984年5月,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小學“語音識字、讀寫先行”實驗若幹問題的通知》。

6月65438日至6月0984日,教育部部長何東昌視察了上海市楊浦區第四中心小學,觀看了壹年級實驗班的報告課,聽取了校領導的匯報。

1984 7月21日至30日,教育部、中國語言改革委員會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舉辦“語音素養、讀寫先行”教研班,來自19省市的小學教師代表和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單位的同誌330余人,

65438-7月5日1984,黑龍江省在佳木斯市召開“語音識字,讀寫先行”實驗工作匯報會,回顧成果,總結交流經驗。

1984 10,倪海曙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民族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實驗班參觀後,寫下了壹篇非常感人的報告。這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第壹個實驗場。1983 65438+2月開始學習黑龍江省的經驗,開展實驗。首先,學好漢語拼音後,我大量閱讀拼音和朱茵書籍,通過造句、聽寫、仿寫、記敘文、命題作文和寫信、記日記、辦黑板報等方式練習寫作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實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尤其是在拼音學習和朱茵識字方面。

語言文字工作的新時代

第壹節新時期、新特點

隨著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的整個面貌逐漸更新,中國的語言生活自然會發生壹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壹、漢字研究與整理的新課題

1985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與有關方面合作,在漢字研究和統計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的壹年。今年年初完成了“姓氏和名字用字統計分析”課題,並通過鑒定。65438年2月9日還召開了《漢字屬性詞典》鑒定會,與會人員對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明顯變化,促使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職能機關的領導,以及從事漢字簡化工作的人員,開始更深入地思考中國未來整理研究工作的宏觀規劃,以及如何根據新的形勢調整過去漢字的出發點、原則和擬選題。

二、推廣普通話的新形勢

1984到1985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的進壹步落實,更多的經濟特區開放,商品流通渠道更加暢通,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因此,推廣普通話變得更加迫切。

現階段出現的壹系列新情況、新特點都向人們表明,推廣普通話工作恰逢良好環境,我們應不失時機地開展這項工作。

三、漢語拼音應用的新世界

1985 10 21至25日,國家教委、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召開小學“語音識字、讀寫先行”實驗教學座談會。

從1984發展到1985的現實使人們意識到,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功能開辟了壹個新的應用天地。漢語拼音方案只有日臻完善,更加適應現代科技的要求,才能更好地體現其存在的價值,永葆生機。

第二節新時期的裏程碑

壹、籌備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

1984年底,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召開文字改革座談會。經過充分討論,會議認為,在新形勢下,推廣普通話應放在文字改革工作的首位。會議還明確指出,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漢字將繼續在中國的語言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將與漢語拼音相輔相成,共同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1985年初,國務院同意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文字改革座談會的報告。

二、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

1985 12 16、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語委”)。

三是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成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