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越往裏走,培養新型農民越重要。
在農村,每當晚風吹起香米,黃昏時動人的天空總是令人陶醉。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新農村的美景如畫。如果能因地制宜開發這壹資源,既留住了現代人的鄉愁,又成為農民增收的富礦,為農村發展註入新動力。
在城鄉二元結構客觀存在、人口向城市遷移的背景下,今天的農村面臨著復雜的變化。壹些地方由於人口加速凈流出,逐漸演變成空心村,成為被遺忘的“香格裏拉”;還有壹些地方為了壹時的經濟利益,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吃“兒童餐”。如何在保護環境和實現發展之間找到平衡?
立足於現實條件和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無疑是壹條值得探索的道路。但是,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新的問題也出現了。“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壹年新,兩年舊,三年亂”等尷尬局面時有出現;搞鄉村旅遊,農民的綜合素質也成了短板。新農村建設越往裏走,培養新型農民越重要。
回顧歷史,自從實行分田到戶政策以來,農民長期努力,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基礎,也在壹定程度上促成了小農意識。農業稅取消後,國家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農民負擔大大減輕。與此同時,壹些人“等著什麽”的想法也在滋長。另壹方面,“上面千條線,下面壹根針”,過去壹些政策執行過程中,少數村幹部工作簡單粗暴,引發了農民的不信任,影響了新發展戰略的落地。土地園林建設、“壹大四小”綠化工程等壹刀切的實施,在壹些村莊留下了“歷史遺留問題”。這些情況很容易使壹些村民對新政策、新觀念產生誤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認為這反映的只是“政府政績觀”,而不是“村組發展觀”。
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勢,首先要有解開心結的勇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要有堅守青山的決心,結合各種項目培養新型農民。以季芳村為例,借助鄉村旅遊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實施“中心村建設”和“農村清潔衛生工程”,進壹步創新村級工作運行機制,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開辟青、婦、民兵等群團組織建設“第二戰線”;圍繞農村青年增收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信息咨詢和出國考察,註重指導和幫助農村青年的實效性。同時,多管齊下,以入股、加盟等方式分享土地紅利,培育新型農民100多人,從而帶動廣大村民通過產業致富,參與村莊治理。這樣既改善了幹群關系,又有助於實現綠色發展的內在轉變。短短兩年時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已經成為全省知名的“花果山”,也讓我再次認識到,只有抓住“人”,才能抓住關鍵。
大鵬的動作不是壹根羽毛;馬的速度不夠。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重視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工程,動員全體村民投身農村改革創新洪流。中國村的未來壹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