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瀟湘”壹詞始於漢代。《山海·仲晶·山景》中說:“二女兒住在響水,常來往於江源。李園之風,付瀟湘之淵”。
到了中唐時期,“瀟湘”不僅指湖南水,還被詩人衍生為地域名稱。從宋代開始,人們就用“三湘”來指代湖南。
《水經註》記載,漢代廣西北部屬零陵縣管轄。石安縣就是現在的廣西興安,陽山現在叫陽朔山。陽朔山上有壹塊大石碑,湘水向東北流,澧水向西北流。這是兩條河流的分水嶺,也就是俗稱的“李翔”。
響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與發源於九嶷山的瀟水匯合,然後向北流動。這壹段叫“瀟湘”。
瀟湘二水流向衡陽,與蒸湘水匯合,作為湘水的下遊,稱為“蒸湘”,因而“李湘”、“瀟湘”、“蒸湘”合稱為“三湘”。
擴展數據:
“三湘”壹詞最早見於唐代宋的《夜宿湘江》:五嶺悲,三鄉憔悴。(袁建光:《湘江源流研究》,《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年5月第25卷第3期)其實早在六朝時期,“三湘”壹詞就出現在大量文人的詩詞中。
如晉宋之際的著名學者陶謙(365-427)在《長沙公祖祖師序》中說:“我愛余雲,但日久忘同。笑不長久,也就沒了。遠在三湘,湧動在九江。山河遠,行囊過。"
晉宋時期,顏延之(384-456)寫了壹首名為《石安郡首府與張香洲登巴陵塔》的詩:“江漢分王楚,巫平衡南服。三湘在洞庭,七澤在牧婧。"
北周(513—581)在《周將軍墓碑》中寫道:“湘三省自遠,為彭所侵。五溪低濕,或見風箏飛。”
《周文甲公劉俠將軍墓誌銘》雲:“五溪遠,馬思鄉;三湘卑濕,賈長沙不甘。”
南朝陳(507-583)著《告鎮揚王與僧邊書》曰:“三湘放重,七國連順”。
《陳文帝喪策》雲:“三湘九校茫然。”
“三湘”二字也出現在詔令中,如南朝宋孝武皇帝(430-464)說:“禮為四海而皆準,令人敬畏。方遊三湘飲,觀於九江。”南朝皇帝陳武帝(503-559),《商·夏樹·丘洲·笛福》說:“西有三湘,南有武陵。恒光劃界,既安又防邊。”
此外,這個詞也經常出現在官方歷史中,如南朝沈約(441—513)寫的《宋書》。
百度百科-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