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香四溢,為歷代人們所稱道,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以來,藥用植物被收入《神農本草經》,散見於各種古籍的文章也不少。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已經形成。它是中國民族文化和民俗的壹部分,是中國民族文化整體的壹個細胞。通過它可以洞察中國民族文化的總體特征,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的起源,如果說牡丹是從《詩經》進入詩歌的話,大約是3000年前。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牡丹為藥用植物,牡丹已進入藥理。南北朝時,楊子驊在北齊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據史書記載,楊迪在洛陽修建西園,命天下入奇花異草,益州入20箱牡丹,種在西園。從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到了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是真國色,花開時京師動”廣為人知;李白的“雲欲衣花欲妝,春風吹檻露華之富”,是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除了大量的牡丹詩外,還出現了牡丹專著,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陸遊的《田鵬牡丹譜》、邱浚的《牡丹榮辱》、張邦基的《周琛牡丹》等。宋代有十幾個。隋有序牡丹,連有牡丹花譜,王有譜,薛鳳祥有亳州牡丹史,郝有廣群芳譜,蘇有牡丹譜,彭宇有曹州牡丹譜。歷代各種雜著、集子中散落著許多牡丹詩詞和故事,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和故事,雕刻、雕塑、繪畫、音樂、戲劇、服飾、日常生活、飲食中的牡丹文化現象。解放後,牡丹栽培有了很大發展,牡丹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出現了壹大批牡丹研究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構成非常廣泛,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提供的文化信息,能夠反映民族文化的基本圖景,符合宇宙的“全息規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壹部分。與其他文化相比,牡丹文化具有以下特點:強烈的生物學特性;(2)藥理特性強;(3)園藝特色強;(4)強烈的審美特征;(5)強烈的文學特征;(6)濃郁的鄉土氣息;(7)強烈的財富意識;(8)強烈的生活回味。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結合,從古今中外的牡丹發展史來看都是如此。牡丹在盛世發展,太平盛世喜歡牡丹,牡丹文化也是如此。歷史再次證明了“國運亨通,百花齊放”這壹深刻的哲理。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是最豐富最好的。有兩種傳統名種,壹種叫黃花姚黃,另壹種叫紫花魏紫,壹直流傳至今。“洛陽無牡丹”,牡丹被定為洛陽市市花,並確定每年的4月11-5月5日為“洛陽牡丹花節”。花展期間,中外遊客聚集賞花。此外,牡丹在中國被稱為花中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