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關於 & gt

關於 & gt

巴金與天堂鳥

“天堂鳥”是大自然的壹大奇觀,但在它被發現成為壹個景點之前,它在農村壹直保持著沈默。自明朝(公元1618年)起,被當地百姓稱為“羅星圖”,被民間稱為“雀墩”。如果不是巴金先生那篇不到900字的散文《鳥的天堂》,恐怕這個“小景點”還被關在閨房裏。

巴老為什麽會在千裏之外的上海,與當時還不為人知的“雀墩”結緣?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鮮為人知的西江鄉村師範學校和新會大澤梨園鄉的陳洪友老師。

1930、大澤鄉陳洪友先生、天馬鄉陳玉久(《鳥樂園》中提到的“陳”,天馬五本堂小學校長)、天祿鄉葉(文中提到的“葉”)以及廖北河、劉等青年在上海勞動大學讀書時,深受陶行知辦學思想的影響,並在實踐中對鄉村教育進行了研究和嘗試。1932年春,這批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上海勞動大學畢業生,以陳鴻友為首,在當時的新會黃澍鄉(今江門市郊區黃莊管理區)創辦了西江鄉村師範學校,他們分別擔任學校教學組組長。巴金後來這樣描述這所學校:“像壹個和睦的家庭,我們壹起學習,壹起勞動,壹起作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環境,用年輕的歌聲增添歡樂的氣氛”。(摘自陳思和《人格的發展——巴金傳》)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範學校校長陳洪友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途經上海時與巴金壹同返回新會。當時,巴金還不到30歲,已經是壹位著名的作家。他南下廣東,“到了其他我的足跡沒有到過的地方”(巴金語),看到了壹群投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與陳洪友壹起到西江鄉村師範學校,先在學校住了三天,然後又到新會縣郊區的天路、天馬、茶坑等村參觀了三天。之後從當時的孫寧鐵路坐火車,在臺山住了壹晚。6月7日,他回到西江師範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晚離校返回廣州,入住新會65438+。

巴金與天堂鳥的結緣可以說是天作之合。他在新會參觀天祿、天馬、茶坑三鄉時,由於陳洪友校長校務繁忙,便叫天祿人留下葉、天馬人到,並騙百姓梁朝玲陪同巴金參觀三鄉。

此時,正是南方水鄉的初夏。壹天傍晚,在天馬鄉五本堂小學(現天馬村委會祠堂“五本堂”附近)吃完晚飯後,陳郁邀請巴金到“雀墩”周圍劃船。正如巴金所說,那天晚上他沒有看到任何鳥,這讓他有點失望。

第二天早上,去了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塔”),請梁朝玲壹起去參觀梁啟超故居。這時我路過“鳥碼頭”,看到漫天飛舞的鳥兒讓他驚喜不已,他激動得停下來看鳥兒在大榕樹上落進落出,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就是懷著這種心情寫下了這篇優美的散文《鳥的天堂》,描寫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短文最早發表在《文學季刊》(第壹卷第2號,8月1933,1)。由於當時時局動蕩,著名作家筆下的這個世外桃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和向往。

如今《天堂鳥》已經展翅飛向世界各地,而他的成名則有賴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將巴金散文編入五年級(後改為六年級)的教材。

根據筆者對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司教材處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兩次走訪,本文於1978正式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於1988編入第十壹冊。根據教育部門得到的數字,計算出每年至少有27個省市自治區的5000萬小學生讀過這篇文章,這樣從1978。

半個世紀後,1982和1984年,當時的新會縣政府委托陳鴻友兩次赴上海,邀請巴金先生為《天堂鳥》題詞。我們今天看到的字跡、簽名、署名都是巴金老人寫於198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