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之說最早出現在李周、官純、大宗博:“以血報國,五祭五嶽。”現在公認的《李周》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儒、道、釋、陰、陽融合而成。因此,我們認為五嶽思想是商代以來的四方神與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相結合而形成的壹種山神崇拜。
封建時代五嶽被皇帝封侯。《史記·列傳》載:“天高,我設泰山禪禮以祀之,近於神明。”為了“報天之功”,帝王們往往視雄偉險峻的山峰為吉祥之地,在峰頂設壇,舉行閉經儀式。
禪宗的理論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齊、魯。第壹個舉行大規模禪修儀式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到了唐代,合禪活動更加頻繁。經過封建帝王的多次吹捧,吳越的地位更高了。
中國有許多名山,廬山、黃山和峨眉很有名。這五座山被尊為“嶽”不無道理。以東、西、中山為例。它們都坐落在黃河岸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華夏先民最早定居的地方。五嶽雖然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都高出平原或盆地,所以特別陡峭。《詩經》中有“泰山石破天驚,魯邦仰慕”“高松嶽薇,威震蒼穹”等詩句,可見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由於當時壹些條件的限制,無法對世界名山進行全面考察,當然也無法做到“優中選優”。
五嶽劈地摩天,傲冠群雄。千百年來,歷代帝王在此祭祀,僧道在此修行誦經,善男信女在此焚香許願,名士雅客也喜歡在此作詩作畫,為吳越留下了許多文物,更加聞名遐邇。難怪人們登上五嶽後,會感嘆“五嶽歸來不看山。”
古代封建帝王視五嶽為神的象征。
“嶽”原是春秋以前掌管大山的官銜,堯時代掌管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稱為“嶽”。後來,掌管方悅的官員與官員駐紮的山的名稱統壹起來,出現了代表四面八方的山的“四山”。
根據道教模型《洞天》“黃帝畫野州,封五嶽。”黃帝是五千年前的,疆域不出黃河流域。沒有正史查黃帝是否封越,但毫無疑問,唐虞時期有四個越國。
當時京都雖然有很多變化,但不在晉陜豫三省範圍內,它封的四座山都在黃河流域。
“五行”說產生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相當流行。由於陰陽家鄒衍等人的大力推動,“五德始於終”的理論越來越深入人心。“五嶽”說應運而生,所以《詩話》曾說:“唐虞有四山,至周初有五嶽。”
中國嶽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史書有東西南北四座山,沒有五嶽。只有東嶽的代宗,才是經書中四月山的名字。“李周大宗伯大樂思”始於五嶽,而非眾山。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了五帝至秦的演變過程:“因夏商周都城在黃河洛水之間,嵩山為中嶽,其余四山各隨其向,四都在山東。秦稱帝定都鹹陽時,吳越、四都在東方。從五帝到秦朝,名山大川不是諸侯就是帝王,所向披靡。秦朝並入天下後才明確河南省廬山以東有五大名山,分別是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香山。大川二,即吉水、淮河。”
綜上所述,在漢代以前,五嶽之制因情況而異。建都馮、高,華山為中嶽:、王棟遷洛邑後,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只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恒山自古不變。直到漢武帝時,五嶽制度才正式確立,天柱山命名為南嶽。據《漢書·郊祀誌》記載,漢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上諭,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隋文帝統壹南北朝後,開帝九年(公元589年),湖南湘江上的衡山定為南嶽,霍山作為名山被廢。漢唐宋時,北嶽衡山在楊珊曲陽受祀。至金、元、明、清,建都北京,曲陽山在京師之南,與北嶽之名不符。恒山主峰天峰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北京正北方。所以在明代渾源被稱為北嶽,但因路途遙遠,祭祀仍在曲陽。直到清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北嶽才在朝臣的建議下被招至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