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我愛維也納,音樂之城

我愛維也納,音樂之城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德語:Wien)是壹座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樂之城”的美譽,又以其精美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築贏得了“建築博覽會”的美譽。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已經成為壹項國際音樂盛事。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維也納盆地,三面環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被著名的維也納森林環繞。面積414.65平方公裏,人口1.7萬(2008年),占全國人口五分之壹以上。從西歐到巴爾幹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口。維也納也是多瑙河流經的第壹個大城市,因此被稱為多瑙河女神。夏天還有露天音樂會。壹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會放古典音樂。更有意思的是,政府會議前後,還會放壹首歌。

維也納是壹個城市,也是壹個國家。這個州的面積只有全國領土的0.5%,但奧地利五分之壹的人口都集中在這裏。維也納是奧地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座城市。同時,維也納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事處。維也納曾是奧匈帝國的首都,其奢華風格至今猶存。它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維也納人重建了這座被毀壞的城市。今天,維也納所有的歷史建築都被翻新了。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已經成為東西方商業和經濟交流的中心。對遊客來說,維也納有各種各樣的面孔。音樂崇拜者會來萬裏聽音樂會,參觀音樂聖殿。對於許多遊客來說,沿著迷人的多瑙河漫步令人耳目壹新,難以忘懷。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維也納面積414.65平方公裏,是奧地利最小的聯邦州,也是唯壹不與其他國家毗鄰的聯邦州。由於其重要的地位,維也納是奧地利交通和建築面積最大的聯邦州,11.3%的面積為建設用地,11.1%為道路交通,2.2%為鐵路軌道。維也納也是綠化面積最大的聯邦州,綠化面積117.76平方公裏,覆蓋率28.4%。河流湖泊面積19.1平方公裏,占4.6%,僅次於布爾根蘭州。維也納也是奧地利種植葡萄的四個聯邦州之壹,葡萄園占面積的1.7%。森林覆蓋率16.6%,農用地占15.8%。維也納分為23個行政區。

維也納能成為中歐最重要、最大的城市之壹,應該歸功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維也納位於阿爾卑斯山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維也納是從多瑙河以南發展起來的,現在延伸到多瑙河兩岸,是東西多瑙河路線和南北琥珀路的交匯點。

自1989鐵幕落下後,奧地利與其北部和東部鄰國的交通和經濟關系有了顯著發展,奧地利與東歐的距離顯著。維也納距離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只有60公裏,是歐洲除梵蒂岡城和羅馬之外兩個首都之間最近的距離。

維也納的海拔從多瑙河上的洛鮑(151米)到維也納森林的最高峰(542米)不等。維也納的東面是三月平原,東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國家公園。維也納的西北、西面和西南面都被維也納森林環繞,壹直延伸到市區。多瑙河流經維也納市。除了多瑙河,還有很多小河從維也納森林流入城市,包括維也納河。西邊的山脈與南邊的冰川走廊相連,是維也納的葡萄種植區。

維也納的居民區主要集中在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西部,工業區集中在城市東部。維也納森林環繞市區,多瑙河從市區悄悄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這座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之相望,這裏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迷人,被譽為“多瑙河女神”。

[編輯此段]多瑙河女神

維也納被譽為“多瑙河女神”。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冬暖夏涼。維也納森林山(Vienna Forest Mountain)是東阿爾卑斯山的壹個分支,在西郊綿延,林木蒼翠。山的西邊是壹個華麗的住宅區,周圍是花園和葡萄園。多瑙河穿城而過,水美如畫。爬到城市西部的阿爾卑斯山麓,可以將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市的東部面對多瑙河盆地,俯瞰喀爾巴阡山閃亮的綠色山峰。北方廣闊的草原像壹幅巨大的綠色織錦,藍色的多瑙河蜿蜒穿過。房屋依山而建,建築厚重,層次分明。遠遠望去,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座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了壹層古老而肅穆的色彩。城市中的街道是寬度為50米的放射狀圓環,內城在環形大道內,林蔭大道兩旁樹木遮天蔽日。內城的鵝卵石街道縱橫交錯,高層建築很少,多為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的尖頂高聳入雲,其南塔高138米,俯瞰全城。張伯倫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建築、雕像和噴泉。多瑙河和多瑙河運河之間的島上有許多大公園。國家歌劇院,建於1869,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修建的57米寬、4公裏長的環形大道,周圍環繞著博物館、市政廳、議會、大學、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是歐洲最美的城市通道之壹。環形大道和另壹條平行的環形道路之間有壹個中間層,中間夾著商業區、住宅區、宮殿和教堂。二環外是外層,城西有優雅的公園、漂亮的別墅等宮殿建築。在這些眾多的宮殿中,位於城市西南部的舍恩布隆宮引人註目,它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遺跡。這座位於城市東南部的“美麗宮殿”是公元18世紀初由皇帝卡爾·歐根親王(prinz eugen)為抵禦土耳其入侵而建造的。東北郊區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道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印刷產量占全國壹半以上。

[編輯此段]城市人口

20世紀初,維也納曾是世界第六大城市。奧匈帝國時期(1867-1918)維也納人口增長迅速。它曾經有兩百萬人口,是僅次於倫敦、紐約和巴黎的世界第四大城市。當時,維也納聚集了許多來自帝國其他地區的移民。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回到祖國,導致這座城市人口減少,維也納損失了四分之壹的人口。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壹的人口有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姓氏。現在維也納的城市人口是654.38+70萬(2008)。

[編輯本段]氣候特征

維也納有中歐的氣候。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冬夏、晝夜溫差大,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小,雨量少。高山地區冬季漫長,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14-19攝氏度,最高氣溫壹般為32攝氏度。

維也納受來自西方的海洋性氣候和來自東方的大陸性氣候的雙重影響,屬於過渡性氣候。維也納降水量很少,幹旱期長,冬天比奧地利其他城市暖和。市中心平均氣溫10.4℃,郊區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壹年中大約有60天是夏季,70天是冰凍期。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

維也納是壹座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古城。維也納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凱爾特人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建立了維也納,稱之為“維都尼亞”。公元15年,成為羅馬帝國保衛北方日耳曼部落的前沿城市。羅馬人稱之為“文多博納”。公元1世紀羅馬人在此建造城堡,公元881年首次記載為“Vinia”,12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13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後為奧地利首都。到1137,成為奧地利公國第壹城。此後,維多利亞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自1278)。13年末,隨著哈布斯堡王室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15世紀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每次奧斯曼帝國在16世紀和17世紀入侵歐洲,都被阻擋在維也納。18世紀,瑪利亞·蒂勒西亞父子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給藝術帶來了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之城”的美譽。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繁榮,維也納成為當時歐洲重要的大都市,成為奧地利(從1806)和奧匈帝國(從1867)的首都。1873年,維也納舉辦世博會106天。二戰中,奧地利再次與納粹德國合並。戰後,奧地利和維也納與德國和柏林壹樣,被英、美、法、蘇劃分為四個控制區,直到1955年奧地利重新獲得獨立。冷戰期間,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它是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

史前時代,羅馬時代,中世紀

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維也納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在維也納盆地。維也納良好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新石器時代的農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鑄造石器所需的紅棕色和綠色的石頭也可以在維也納開采。青銅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在維也納留下了人類居住的痕跡。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在現在的維也納建立了壹個名為Vedunia的居住區。1世紀,羅馬帝國在多瑙河(現維也納市中心)附近駐軍,並建立了壹座城市保護潘諾尼亞省的邊境。羅馬人壹直呆到5世紀。5世紀初,維也納發生了毀滅性的大火,下壹次記錄出現在881年與馬紮爾人的戰鬥中。955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奧托壹世在萊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紮爾人,標誌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王朝時代

公元97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壹世為巴伐利亞東部邊境地區(馬克)的封臣。這個匈牙利邊境的封地後來演變成了奧地利。996年“奧地利”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史書中,奧斯塔裏奇的意思是“東馬克”。165438+維也納在0世紀壹直是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把維也納作為首都。壹年後的9月1156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壹世授予奧地利的亨利二世壹小塊特權,它隸屬於奧地利。1221年,維也納成為奧地利繼埃內斯之後第二個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途經維也納的商人不得不在城內出售貨物,這很快使維也納成為多瑙河到威尼斯道路上至關重要的貿易城市。

哈布斯堡時代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統治了數百年,維也納在此期間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德國哈布斯堡國王魯道夫壹世(1273 ~ 1291在位)經過多次征討,擊敗了巴奔堡王朝的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然而,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了很長時間才確立其統治地位。奧托·卡二世在1278戰役中被殺後,他在維也納的支持者依然強大,發動了多次反抗德國國王阿爾布雷希特壹世(1298至1308在位)的起義。阿爾布雷希特壹世的繼承人,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1313在位,1312-1313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定都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陰影。

之後魯道夫四世(奧地利公爵1358 ~ 1365)頒布實施了壹系列經濟政策,使維也納重新煥發生機。1365年,他建立了維也納大學,並下令在維也納修建斯蒂芬大教堂。他為維也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被譽為“維也納的建設者”,但此後他參加了哈布斯。

奧地利公爵阿爾布萊希特二世(奧地利公爵從1404到1439,德國國王從1438到1439)被選為德國國王後,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但在他任職期間發生了壹些事情。

虛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至1493德國國王,1452至1493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7至1493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斯的戰爭中戰敗。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合並為哈布斯堡後,維也納終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兩個維也納圍城和巴洛克現代。

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壹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城墻,奮力抵抗土耳其人的進攻。在疫情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離。土耳其人的圍攻暴露了維也納防守的弱點,於是從1548開始,維也納決定改造成由11堡壘和1戰壕組成的堡壘。這個決定後來被證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重建的堡壘保衛了維也納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出兵相助,才第二次解除了對維也納的圍攻,導致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在經歷了兩次土耳其圍攻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並在重建過程中繼續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貴族們紛紛在城墻內修建花園和宮殿,其中最著名的是歐根王子的貝爾威爾第宮。

在經歷了1679和1713兩次重大蟲害和傳染病造成的人口大衰退後,維也納人口繼續增加,1724年達到15萬,1790年超過20萬。在這個時代,第壹批工廠在維也納建立並奠基。維也納也是最早引入住宅標簽系統和全國郵政系統的城市之壹。在約瑟夫二世(1780-1790奧地利大公,1765-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83年進行了城市管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文官制度,把內城的墓地搬到了城外。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維也納很快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壹。海頓、薩列裏、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將維也納古典主義推向了頂峰。

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

在法國革命戰爭中,維也納曾兩次被拿破侖的軍隊占領。

第壹次發生在1805,165438+10月,13。法軍毫無抵抗地進入維也納,維也納市民甚至好奇地歡迎他們。弗朗茨二世於1804年戴上奧地利王冠,以響應拿破倫的王位要求,成為奧地利的第壹位皇帝,開始了奧地利帝國的歷史。拿破侖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壹位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拿破侖第二次占領維也納是在1809年,但這壹次他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在他占領維也納後不久,他嘗到了阿斯彭戰役的第壹次失敗。拿破侖最終戰敗後,於2004年9月1818日至2005年6月9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這是由奧地利外交官克萊門斯·梅特涅發起的歐洲列強外交會議,旨在調整拿破侖戰敗後歐洲的政治版圖。

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產生了影響。13年3月,德國三月革命爆發,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臺,隨後維也納十月起義於10年6月爆發,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

1873維也納世博會

維也納擴張始於1850,又壹次輝煌。1867奧匈帝國建立時,“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寫下了奧地利最著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這種榮耀在1873年的維也納第五屆世博會上達到頂峰,世博會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建築設計。奧匈帝國雖然走到了盡頭,但維也納在這壹時期再次攀上了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高峰。新藝術運動在城市建築中展開,繪畫突出了古斯塔夫·克裏姆特和埃貢·席勒的表現主義,而馬勒和勒哈爾、勛伯格、魏博恩和阿爾班·伯格是音樂中的“維也納第二音樂學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

第壹次世界大戰和奧地利第壹共和國

第壹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到維也納,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造成了衣食供應的危機。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六個世紀的統治的結束和奧匈帝國的解體。10月2日19165438+12,原德國奧地利成立,1919更名為奧地利。

奧地利幾乎壹半的人口居住在維也納所在的下奧地利州。其他6個聯邦州則擔心長期被下奧地利州主導。此外,社會民主黨的維也納和保守的下奧地利其他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對立。1921年,奧地利決定將維也納從下奧地利分離出來,維也納於1922年成為奧地利的壹個聯邦州。同時,在1919年,維也納實行了男女平等選舉。此後,社民黨在市參議院、州議會和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始終獲得絕對多數,因此維也納被稱為“紅色維也納”。

奧地利第壹共和國時期,維也納經歷了1918到1925的通貨膨脹,1929的世界經濟危機,高失業率。此外,保守的奧地利聯邦政府逐年減少奧地利的稅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臺,1938年希特勒作為德意誌帝國的首相,進軍並吞並奧地利,結束了奧匈帝國的歷史,建立了納粹獨裁政權。

納粹統治下的維也納

二戰期間建造的6座大型鋼筋混凝土防空炮臺中,有壹座至今還存在於維也納。

1908希特勒,19歲,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均未被錄取。他不得不在維也納靠打零工和賣臨摹畫為生,在那裏他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黨的影響。希特勒後來聲稱,“維也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壹生中最艱難的學校。在那裏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成了我以後壹切行動的堅實基礎。除了當時打下的基礎,以後很少需要學習什麽,或者改變什麽。這種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就是“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並不是基於人性的原則,而只是通過最野蠻的鬥爭...不奮鬥,就活不下去”。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在20世紀復活了在維也納埋藏了數百年的反猶太主義。德國進入奧地利後不久,雅利安種族的維也納人開始不由自主地威脅、折磨和掠奪猶太種族的維也納人,並將他們趕出家園。1938 165438+10月9日至10日淩晨被稱為“水晶之夜”,從此開始了納粹有組織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維也納,92座猶太教堂被摧毀,但只有壹座幸存。

納粹壹方面將現代藝術定義為“墮落的藝術”(德語:Entartete Kunst),另壹方面又在維也納大力宣揚“德國文化”,例如在1941,莫紮特去世時(1791)150。“奧地利”這個名字從歷史文獻中消失了,只有1819年在維也納成立的奧地利第壹儲蓄銀行當時還保留著這個名字。

1944,17年3月,盟軍第壹次進攻維也納,全城五分之壹被毀。1945年4月2日,維也納被宣布為納粹防禦區,婦孺被要求離開這座城市,這意味著戰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蘇聯軍隊距離維也納只有幾公裏了。維也納戰役持續了八天,四萬人陣亡。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沒有在空襲和戰爭中遭到破壞,卻在壹次劫掠中陷入了壹場大火。

盟軍占領和奧地利第二共和國

維也納在二戰結束後被蘇聯占領。不久後,蘇聯紅軍開始建設新的城市管理機構。先是* * *制作人擔任臨時市長,三天後換成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人民黨、奧地利生產黨代表在維也納市政廳宣布奧地利獨立。4月29日,占領當局將議會大樓移交給新的臨時政府,“奧地利民主共和國”得以重建。1945年秋,蘇聯允許其他三個盟軍進入維也納,美、英、法、蘇共同占領維也納。奧地利是完全獨立的,直到5月195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的簽署和盟軍的撤退。

像奧地利和西歐其他城市壹樣,維也納在二戰後借助馬歇爾計劃經歷了經濟復蘇和城市重建。

自從匈牙利十月事件以來。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發生,反對* * *生產黨當局的起義失敗後,大量匈牙利人逃往西方,維也納接納了許多匈牙利人。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維也納接納了很多捷克人和蘇聯人。

維也納正逐漸發展成為壹個國際城市。195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為繼1945之後第壹個進駐維也納的國際組織。自從1961,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蘇聯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舉行首腦會議以來,維也納壹直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和發展基金會的駐地。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和蘇聯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會晤。1980年,聯合國城維也納國際中心成為聯合國第三個駐地,維也納被定位為國際會議和國際沖突解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