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能幫我做壹份大學生個人發展規劃?

誰能幫我做壹份大學生個人發展規劃?

壹年級是試用期。

二年級是定向期。

初三是沖刺期

四年級是分化期。

開學了,又壹批新生已經踏入象牙塔。有些大壹新生在經歷了高三的煎熬後,打算先放松壹下,到第三、第四年再努力也不遲。然而,回顧今年學生畢業時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的慌亂和艱難。學生淡化了專業對口,不再關心戶口問題,甚至對薪資要求變得更現實。但他們工作經驗不足,知識能力不足,英語不好,自我定位不準,仍然對就業有影響。專家認為,其實職業規劃應該從大壹開始,大學時期是畢業的助跑期。

職業規劃大學生應該有壹個。

對北京市人文類、經濟類綜合性重點大學205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沒有規劃,62.2%的人對自己未來的晉升和發展沒有按部就班的規劃。32.8%的人有圖案,只有4.9%的人有清晰的圖案。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自己的發展規劃並不明確,無法運用職業生涯設計的理論來規劃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發展方向。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學生提前準備和準確定位,甚至影響學生對工作的適應能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壹些用人單位認為學生社會實踐少,實踐解決問題能力弱,只學了書本知識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缺乏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意識。而且對未來的發展視而不見,沒有規劃。

百靈工作室首席專家百靈認為,學生能否找到壹份滿意的工作,決定性的壹點在於長期的積累。很多同學在找工作之前都會拿到壹些證書,也有同學自卑,沒有什麽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其實這些都不可怕。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不註重有計劃地培養自己在生活中具有真正發展潛力的品質。證書、成績、豐富的經驗只是求職中的表面文章,真正的“內功”才是最終面試成功的關鍵。而這種“內功”是需要精心規劃的。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四個步驟。

白玲介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包括自我評估、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和內容、選擇擬采取的方式方法四個步驟。首先是自我評估,根據父母、老師、同學的評價,借助職業興趣測試和性格測試,可以發現自己是壹個外向開朗的人還是壹個內向穩重的人,對什麽問題感興趣,比如經濟問題還是管理問題,或者擅長什麽技能,比如分析、對數字的敏感度、語言表達能力等。也可以分析壹下自己的壹些弱點。她說:“壹般的大學生抗壓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比較弱,思維深度不夠,文字功底也不好。”

二是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長遠目標壹般是未來職業規劃的頂點,或者更高點是夢想,但要細化到具體工作中,比如畢業後進入國際知名管理咨詢公司做研究、分析、咨詢。短期目標的確立,壹般是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或者是有用的證書或考試的通過和獲得。

從探索期到分化期,四個年級側重的東西不壹樣。

大學要在四年內制定行動計劃,需要選擇的方式方法不壹樣,要看長遠目標,但總的來說:

壹年級是試用期:要對職業有壹個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對妳以後想從事的職業或者與妳專業相對應的職業,提高妳的人際交往能力。具體的活動可以包括多和老師兄弟交流,尤其是大四畢業生,詢問就業情況,參加學校活動,增加溝通能力,學習計算機知識,努力通過計算機和網絡輔助自己的學習。做好可能轉學、雙學位、留學計劃的資料收集和課程準備,多利用學生手冊了解相關規定。

二年級是適應期:要考慮清楚以後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了解相關的應有活動,通過參加學生會或社團等組織,著力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質,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檢驗自己的知識技能;可以開始嘗試兼職和社會實踐活動,要持之以恒。最好在課余時間長期從事與自己未來職業或專業相關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責任心、主動性和抗挫折能力,增強自己的英語口語,增強自己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英語和計算機的相關證書考試,開始有選擇地輔修其他專業,充實自己。

初三是沖刺期:因為畢業臨近,目標應該是提高求職技巧,收集公司信息,確定要不要考研。在撰寫專業學術文章時,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參加與專業相關的暑期工作,與同學交流求職經驗,學習寫簡歷和求職信,了解收集工作信息的渠道,積極嘗試加入校友網絡,與已畢業的校友和師姐交談,了解往年求職情況;希望留學的同學可以多聯系留學顧問,參加壹系列留學活動,準備托福,GRE,關註留學考試信息,向相關教育部門咨詢大致參考。

四年級是分化期:正在找工作、考研、出國的人,不能再猶豫了。大部分同學應該把重點放在求職和成功就業上。這時候妳可以對前三年的準備工作做壹個總結:首先檢驗壹下自己既定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前三年的準備是否充分;然後,畢業後開始應聘工作,積極參加招聘活動,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積累和準備;最後,預習或者模擬面試。積極利用學校提供的條件,了解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用人單位信息,加強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等訓練,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盡可能進行演練。

對規劃的誤解

雖然大學生重視規劃,並有相應的目標和實施方式,但也存在壹些誤區,影響了規劃的效果。

誤區壹:急功近利。李是機電工程專業的壹名大壹新生。因為父母希望她以後能讀研,暑假期間她每天自學英語和數學。她感覺和高中時壹樣緊張,不想參加社會活動,怕學習受影響。

白靈認為,早做準備並不是壞事,但妳不必想著成為壹個胖子或者不聽窗外事。首先,秦曉的進球並非出自他的個人意願,這與秦曉年齡小、決策能力弱有關。但是到了大三或者大四,如果有了自己的主見就來不及轉身了。就算要考研,也不要壹條腿走路。畢竟,妳遲早得找份工作。如果不增加自己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和交際的能力。當然,如果主要目標是提高社會意識,就不要走另壹個極端,就是逃課打工。

誤區二:準備不足。大學生往往在時間、實力、經驗上毫無準備。時間準備不足表現在錯誤地認為應該從大三開始準備工作。其實妳需要提前做好社會了解、資料收集、能力提升的準備。實力準備不足表現在錯誤地認為看得見的準備(如證書、成績單)比看不見的素質更重要。其實單位看重的是個人長期積累的素質,比如合作意識、溝通能力、自我意識等。

缺乏經驗準備表現在錯誤地認為有壹些社會實踐背景就能幫妳找到工作。其實經驗的獲得是需要壹段時間的,是反復的。個人時間的嘗試,不代表個人有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