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介紹書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勒羅伊、伊莎貝爾和艾略特,我復習了許多段落。以下是最後的感受。我寫完之後去豆瓣找了別人的讀書筆記,可能不太壹樣。
樂蕾:
關於賴磊這個角色,他壹直處於混亂的中間地帶,活在現實中,追求自己的信仰。圍繞他的爭論壹直有壹個點,就是他是不是壹個負責任的人。我覺得這個問題壹直很微妙。
從現實存在的角度來看,他是被動的,不求上進,不考慮生活的實際需要,壹直采取按部就班的態度,幻想著現實,實際卻活在當下,顯得有點可笑。
但他其實是很讓人羨慕的,他的整顆心都被自己的思想束縛著,而且只被自己的思想束縛著。每次說到他的精神領域,我自然會看到壹個邪教般的信徒,眼睛壹動不動,臉上帶著微笑,壹臉虔誠地迎著光。我不知道為什麽。他的信仰其實是沒有定論的,但他壹直在用各種方式尋找自己應該想要什麽樣的光。我有點迷茫,但唯壹的迷茫被強烈的熱情掩蓋了。從作者多次描述的眼神中,妳會發現妳看不透他,也因為看不透他,他眼中的信仰之光給了我壹種到了恐懼程度的力量。有種現實將被虛無吞噬的恐慌感。
這股力量很危險,但我會壹直被他超然的空虛所征服。他獨立、大膽、有激情,能自覺屏蔽現實危機,肆無忌憚地尋找自己內心的聲音。他能孜孜追求人生哲學,敢於嘗試生活的多面性,能吃苦,比如挖煤,當水手;遇到挫折時,他會在現實生活中換個角度去探尋自己的理想;在娶伊莎貝爾的問題上,短期來看,他的放手是不負責任的;但從長遠來看,他選擇了松綁,而這種深愛之後的灑脫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他有時候給我的感覺有點像《駱駝祥子》前期的祥子,唯壹的區別就是他們眼中的火焰有沒有熄滅。他們最後矛盾的結局恰到好處,又回到了糾纏了千古的信仰與現實之爭。最後的區別只是誰征服了誰。
伊莎貝爾:
是個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這裏的現實不是貶義詞,甚至,我很喜歡她。喜歡她直白的追求態度;離別的從容;告別後的慷慨。而且從性格上來說,她是開朗的,她是可愛的,她是善良的,旗幟鮮明的,有教養的,非常坦然的面對生活的喜怒哀樂,在家務上也很有條理。她沒有被討厭的真正原因。唯壹可能被少數人詬病的壹點,大概就是她在和賴蕾分手後毅然選擇了灰色。但是這個,我不得不說:其實這是加深我好感的壹個點!
她,伊莎貝爾,是壹個精致的現實主義者。明白利弊,權衡當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勇敢的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很難想象這樣的追逐方式,是功利的,但又不是完全功利的。她的最終目的地是格雷,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我沒做過什麽不自然的事,所以我覺得沒什麽問題。
艾略特:
傳統的保守派,我覺得他的所作所為無非是逃避現實,但我不認為他帶有貶義。隨著時代潮流的改變,他逐漸被新的社交圈所拋棄,他拒絕融入,於是他固執地通過頻繁地參加社交活動來麻痹自己,對生活的壹切追求只不過是想和社交活動共度此生的欲望。我確實對他臨終社交的行為感到有點心疼。看似荒誕,悲劇其實不可避免。勒羅伊、伊莎貝爾以及他們周圍人的成長模式,永遠是壹種間接的警告,告訴艾略特,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要再固執了。
但其實就艾略特而言,畢竟我們不是生在那個時代。他所受教育的價值,他所認為的榮耀,他所追求的方向是什麽?我們無法判斷。如果他選擇接受同化,我們不知道他會失去什麽。如果他接受現實,他將像壹只失去線的風箏。這就像是代溝。我們總是以批判的口吻嘲笑老壹輩眼中的世界,不屑於否認他們的固執。但也許這就是他們誓死捍衛的尊嚴。我們可以不同意,但至少我們要尊重它。每個人都需要壹點空間來實現自己認為的價值。如果他沒有傷害自然,如果我們無法糾正,如果他還能快樂,那麽我們就不應該用所謂的先進理念去要求壹個過去的人。它也是壹個守護者。保護過去和未來本身無法預測正確的百分比。如果做到了,就足夠了。
我覺得賴蕾和伊莎貝爾都是新思想的引領者,只是社會兩個極端的代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但她們都敢於以平和的心態追求自己的內心,把自己想要的生活過到極致。艾略特至少是吃飽了,每個人的精神狀態都不壹樣。對艾略特來說,逃避自我保護並不是在現實鬥爭的大洪流中的壹種自我救贖。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哲理,很開明。作者向妳展示了生活的所有極端,向妳解釋了真相。至於妳覺得應該選擇什麽,什麽更適合作為妳自己的選擇,就留給妳自己了。
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內心有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