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萬裏長城是哪壹年建造的?

萬裏長城是哪壹年建造的?

長城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壹中國,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追匈奴,將原來分段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繼續修建。此後不斷維護擴建,17世紀中葉前後修建了2000多年。

自秦始皇以來,幾乎所有統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長城。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余個朝代,都修建過不同規模的長城。從修建長城的統治民族來看,除了漢族以外,很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建了長城,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多。

清朝康熙年間,雖然大規模停止了長城的修建,但後來還是在壹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說,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兩千多年來,長城的修建壹直沒有停止過。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長城。如果把各個時代修建的長城加起來,就是10多萬裏,秦漢明長城的長度超過1萬裏。

擴展數據:

影響意義

1,邊帶開發

從秦漢到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隘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體系中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

長城不僅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和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而且為它們的交流和互補提供了場所和便利。它還在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互助的方向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長城不僅起到了隔離兩種經濟文化的作用,還肩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密聯系在壹起的重任。

秦漢時期,軍民近千萬。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開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拉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疆的序幕。由於漢代修築長城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很多人提出了關於移民的建議,並被漢政府采納實施。

移民們與守衛長城的士兵壹起開墾荒地耕種,不僅加速了邊區的經濟發展,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的痛苦,使中華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2.民族融合

在文化上,長城對中華民族多元壹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反,長城的修築和防禦以及長城地區的戰爭,促進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廣泛融合。?

甘露三年(51年前),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中國漢族與北方牧業民族的交匯,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開端。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陰山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漢與匈奴的和平交往並沒有被萬裏長城和軍事要塞完全阻隔。到了唐朝,唐太宗打敗突厥軍隊後,讓幾十萬人在邊境長城沿線居住,設立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

突厥人接受了漢民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壹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時期,這壹歷史規律體現在雁門關外“桑不種,麻不種”,以及後來的“人出之地,非桑馬”。明代長城沿線“馬市”的開放,顯示了漢蒙之間相互依存、逐漸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采取懷柔政策,進壹步促進了長城周邊的民族大融合。

3.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不是簡單的孤立的壹線城墻,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將長城沿線的關隘、軍事要塞、關城、軍事重鎮連成壹個嚴密的網絡,形成壹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軍鎮系統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信、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有常駐軍隊的點線面防禦工程

《長城》所體現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長城的誕生和發展與中國古代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對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煌和吳晗,包括明朝初期,都是在主動進攻並取得壓倒性軍事優勢時修建長城的。由此可見,修築長城不僅是壹種積極防禦,更是壹種積蓄力量,繼續奮進的戰略。

修築長城是對西北軍事形勢的積極舉措,是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防禦。需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功能並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不攻自破”;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可以集中力量偶爾突破壹兩個關隘,闖入內地,但只要整個長城都有強大的兵力駐守,入侵者就永遠有被封鎖和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特別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北支的交通要道。遊牧騎兵即使突破關內,也只能騷擾內地,其後勤無法通過關內運輸,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了中華帝國的根基。再嚴重的疥瘡也不能侵犯,這就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4.文化意義

自長城出現以來的兩千多年裏,南北文化交流從未間斷。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了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夫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對話與交流。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和詔令,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漢墓壁畫,可汗和瓦當,以及眾所周知的昭君墓,都見證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上,有許多名勝古跡,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和萬佛堂石窟、壁畫和雕塑。元代居庸關的雲臺,金代的盧溝橋,晉中、元大都的遺址和出土文物,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也記錄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輝煌。

長城對於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漢代,長城也為促進和保護中西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各國以來,以長城要塞為依托,開辟並維護了從漢都長安(今Xi安)到西域大秦(今地中海東部)全長兩萬余裏的交通幹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千百年來,中外友好使團在這條中外文化交融交流的古道上頻繁往來,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很多外國人都知道中國是從長城開始的,長城是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最佳切入點。

萬裏長城是壹座宏偉的建築,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從65438年到0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裏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證明了長城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得到了世界的認可。長城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歷代中國文人雅士和國際知名人士。許多中國文人創作了大量以長城為題材的詩歌、歌曲、美術、音樂等文學作品,其中尤以唐代邊塞詩最為典型。

比如李白的“且風,已來千裏,捶於玉門關城垛”,王昌齡的“秦時明月關於漢,長征路上人未還”,王維的“勸君壹杯酒,人出門無理由曬太陽”,岑參的“似春風來,夜來壹枝枯樹壹枝梨花”都被吟誦了千年。孟姜女《寒衣》的歌詞廣為傳唱。

在宋、元、明、清及近代,有許多著名的詩人、詞人路過或登上長城,感受長城的建造和作用以及長城兩側壯麗的河山,寫出了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名篇佳作,極大地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5.象征意義

萬裏長城從建成的那壹天起,就成了中華民族統壹的象征。兩千多年來,沒有人能夠在認知上分裂萬裏長城,所以不可能分裂中華民族。對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意誌、勇氣和力量的象征,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的意誌和力量。《義勇軍進行曲》長期唱響,在人們心中把長城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在歷史進程中自然形成的,是在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中被世界所認識和接受的。面對民族生死存亡,象征國防和民族團結的長城自然被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喚起了全民族的抗戰意識。1933長城抗日戰爭震驚中外,翻開了抗日戰爭史上的第壹個英雄篇章。“誓與長城同生共死”成了抗日軍人不變的誓言。

“起來吧,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全中國人民的心聲;《長城謠》也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激起了中國億萬人民的愛國熱情。《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國人民的國歌,人們聽到或唱到它時總能感受到壹種愛國激情,只是因為長城能喚起中國幾億人的愛國熱情。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中國向聯合國大會贈送的是萬裏長城大型掛毯,再次表明中國人民和政府已將標誌著幾千年燦爛文化的萬裏長城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這種象征意義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和接受。

在雙向的歷史演變中,長城的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淡化,文化精神的作用不斷增強。壹方面不斷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另壹方面也展示了人類的堅強意誌和磅礴精神。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人類文明和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類都將受益於這壹寶貴的文化遺產。

長度

由於歷史久遠,早期朝代的長城大多殘缺不全,明代修建的長城保存完好,所以人們壹般指明代長城,長城的長度也是明代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自東向西經過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省(自治區、直轄市)156個縣,全長88556。經過359.7公裏的海溝,天然天險2232.5公裏。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經過近5年的調查,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96.18公裏,包括長城、壕溝、單體建築、封閉式城堡及相關設施等,這是中國第壹次科學地、系統地長城調查鑒定不僅鑒定了2009年測量的明代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期的長城資源調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長城(中國古代第壹軍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