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帝時,任葉縣知縣,故稱為神祗。參見《後漢書》中的王翹。詩中稱之為王縣令。《長恨歌》
在漢都長安設立的六品官職,管轄長安和京畿附近的郡縣。博尾橋遊歷江湖,以長安郡令為印章和字號。陶淵明(約365-427),壹個潛伏而又光明的人物,謚號五六先生、境界先生。旬陽柴桑(今九江縣)出生。東晉壹位著名詩人創作了田園詩。
陶淵明29歲出道,在江州任祭酒大典。後來在鎮軍、建威參軍。藝兮元年(405),41歲被任命為彭澤縣令。這年冬天,上級派杜佑去縣政府視察。陶的侍從叫他帶著皇冠出來,要小心。他鄙視杜佑,說:“我為了每月吃五鬥米,怎麽能對壹個沒有知識的村童卑躬屈膝呢?”於是,他帶著皇冠和印章離開了,並賦以“還書言序”,以示野心。做了80多天的縣令,退休到柴桑老家,永遠脫離官場。
充滿
杜佑,官名,漢代各郡重臣。他代理知府,督縣鄉,宣法特瓦,兼獄卒,捕殺,唐朝以後廢除。明嘉靖年間,湖北黃岡人,名叫程,是彭澤縣人。他性格剛強,清廉自守,同治版縣誌說“獄無不義,庭無私。”繼承淩濤遺誌,為後人所稱道的好縣令。有壹次,禦史去彭澤,程後來也去了。禦史大為不滿,諷刺地對程說:“妳是這樣的官員嗎?”程受不了這種侮辱,告訴他的工作人員:“之所以有權有勢,是因為他可以把人從他們的官職。現在我撤了自己的官,帝國歷史的權威就不會在我頭上顯示了。”立刻寫壹首詩,掛在縣衙上,離開府衙。石雲:上帝了解我壹生,但我為自己三年來的無能感到羞愧。今天是輿論,可以回歸老魚竿了!神醫派人追上他說:“再去壹次,值不值得壹文錢?”沒有回來。
充滿
公務員平衡的評估與選擇。在詩中,它指的是質疑程的禦史大夫。狄,唐代著名的大臣,山西太原人。
狄原為唐朝大臣,經明經推薦(推薦、選拔)(取唐代六科士,以義取之)。他被任命為並州都督府的軍事官員,調到程大利,並被任命為寧州的顧問和秘書處。轉文昌幽城,豫州刺史(今河南汝南)貶為撫州刺史,為洛州司馬。第二年九月(691),出任財政部侍郎,與鳳閣鸞臺同為宰相。當時他被壹個殘暴的官員囚禁,差點死掉。使者之子上告武則天後,免於壹死,貶為彭澤縣令。
長壽元年(692年)秋,貶彭澤為縣令。在嚴重幹旱期間,農民們沒有收獲任何莊稼。他為民請命,要求減免彭澤的壹切賦稅。武侯認為他關心人民的疾苦,給他特別嘉獎。並命江州免除彭澤等九郡年稅。迪·徐人傑同時組織生產自救,使大批民眾免於餓死。
年底,他對全縣300名犯人,包括死囚,逐壹進行審問,分析輿情。所有人都被送回老家過年,並被安排入獄。只有兩個死囚遲到了。壹個被大風擋住,船無法通行;壹個是對待母親去世的喪事,需要壹點時間。狄公在朝廷和人民的仁慈下,免於死刑。犯人們事先約定,回監獄那天,每人扛壹把土,堆在監獄邊上,就這樣形成了壹座小山,後來被稱為“垂直的犯人墩”。
狄擔任彭澤縣令四年。他革新吏治,勤政愛民,深受當地百姓歡迎。由於有了狄徐人傑,彭澤人民自發在“縱獄墩”旁修建了狄公聖祠,命名為“狄良國公祠”,以紀念狄公聖德。
田童萬歲元年(696),任傑被任命為濰州刺史。不久,他被提升為幽州總督。沈工元年(697)十月,官拜侍郎欒泰,與鳳閣欒共事,加尹博士陸,並接受其言,復丞相之職。
為了拯救無辜,敢於違抗君主的意誌,始終保持親民不畏強權的本色,他壹直淩駕於廟堂之上,憂國憂民,後來被稱為唐朝的中流砥柱。武則天在位期間,擔任全國最高司法職務,審判積案、疑案,糾正冤假錯案。在我國歷史上,他是壹個誠實勤奮的官員。他是武則天最器重的宰相,也是唐朝興盛的重要功臣。
在迪徐人傑擔任宰相期間,武則天對他的信任是大臣們無法企及的。她經常稱呼迪·徐人傑為沒有名字的“國家老人”。帝徐人傑喜歡親自與朝廷爭辯,武則天“每次都順從”。由於年事已高,帝曾多次告退,但武則天不準他入內,經常阻止他朝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員:“既然不是軍事大事,就不要擾民。”
很長壹段時間,迪·徐人傑死於元年(700年)九月,他在服喪。於是天空為他哀哭,說:“庭上空無壹人”,三天就廢了。給文昌合適的照片,表揚文輝。常見中宗歸右,追贈任傑;宗瑞被任命為梁國公。
“狄公廟”29年(1940)被日軍破壞。“垂直監獄碼頭”在文革期間也被鏟進了地裏。“縱獄墩”和“狄公廟”位於黃陵鄉東南,遺跡尚可辨認。秦希源(fú)出生於山西曲沃。興安令中選進士,彭於清乾隆十六年(1731)調任。當時,彭澤縣縣長接連換了幾次。因為新老交替忙,縣裏很多大案要案都堆積了起來。秦玲認真檢討,嚴肅處理,熬到半夜。連公雞都叫了,就是教孩子,書聲響亮。每天自己處理四五個積壓案件是合理的,也是合適的。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所有的積案都清理完畢。革除流弊,懲治漢奸(guǐ),杜絕官員腐敗失職。同治版縣誌稱贊他“清正廉明最重要”。
平時去鄉下出差,從不擾民。自帶米筒鹹菜。先生們邀請,堅決拒絕。既然為窮人服務,就有壹些窮人患了疲勞癥,上任才半年就死在彭澤的辦公室裏。死後無錢可留,縣士民樂助銀,家人可助靈柩回國。棺材那天,成千上萬的人穿著白衣服被送到河邊。可見本縣人民對這樣的父母是深深熱愛和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