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妳讀不了書,還想成功”
這本書不是純理論的書。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它有壹個生動而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可以讓老師們在業余時間輕松閱讀。另壹方面,它是壹本實用的指南書,我們可以在閱讀時按照書中的說明進行操作。壹個月的時間足夠妳養成初步的閱讀習慣,嘗到閱讀的甜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愛讀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們的老師愛讀書。認真讀完這本書,妳壹年讀不完365本書,妳就是壹個愛讀書的老師。
這本書也可以推薦給“對閱讀不感興趣的人”,可以幫助妳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推薦給“沒時間學習的人”。它告訴妳,我們沒有時間學習,只是還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也可以推薦給“不知道看什麽書的人”。它幫助妳計劃先讀什麽,後讀什麽,並明確妳將從閱讀每種書中獲得什麽。
2.閱讀兒童——學生心理學手冊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種莊稼,要知道莊稼的習性;教育孩子也需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特點和規律。本書的作者奧貝特既是心理學家,也是教師。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困惑的基礎上,他推薦了三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理論:依賴、無意識和沖動。因為出生後身心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看大人和環境;嬰兒期的各種感受和經歷,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無意識”,影響壹生;沖動是孩子的“內在引擎”,它鼓勵孩子不斷探索和實踐,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各種需求。
基於上述三個心理學理論,奧伯特從兒童在入學初期經常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角度,詳細分析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周圍環境如何影響學生的心理以及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基本心理問題。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很多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困惑都可以從中得到解答。
3.文章選讀
畢竟人的閑暇時間有限,讀書要走規律。最理想的狀態是花更少的時間閱讀壹流的文章,吸收好的文章,獲得最大的收益。北京大學葉朗教授的文章選讀就是這樣壹本好書。
壹本好的文集,體現的是編輯的眼光、胸懷和境界。《文章選讀》選文76篇,選文和評論兼收並蓄。楊振寧先生讀了這篇文章選讀後,寫信給葉朗先生說:“我認為妳的選擇原則非常好。”楊先生的“優秀”評價,是對先生選書的最大褒獎。
老師讀書的厚度決定了他站在講臺上的高度。我壹直認為,教師不僅要讀教育類的作品,還要多讀打基礎的文學作品。《葉朗文章選讀》是壹部理想的好文集,適合中小學教師認真閱讀。
4.“全心全意為孩子”
這本書描述了作者晚年與壹個班31個學生相處五年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故事。分為“快樂學校”和“童年”兩個部分,41篇短文。作者全身心的愛著自己的孩子,書中詩意的語言讓人感覺像春風;詩意的教育生活讓人著迷;詩意的心靈,讓人感受到教育的神聖、喜悅和寧靜。
作者對教育本質的壹系列探索和追問,形成了鮮明的觀點:“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不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而是真實的、不可復制的、耀眼的生活。”作者以極大的熱情,發出了“給孩子壹個快樂的童年”的號召,至今仍是那麽鼓舞人心。
用愛去傾聽每壹個孩子的內心,用愛去啟迪孩子發現美,學會愛,這才是教育的智慧。
5.“聽程紅兵老師講課和課堂評價”
這本書可謂解決當前課堂問題的“及時雨”。作者圍繞如何打磨運營好課堂,如何激發課堂師生智慧,分析課堂模式,研究課堂標準,探討課堂的* * *與個性。他通過引用大量具體的聽課評課案例,為我們呈現了壹個好的課堂、壹個智慧的課堂應該是什麽樣子,壹個負責任的老師、壹個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應該是什麽樣子。
程紅兵作為校長,能把課堂理解得如此透徹,是因為他身處“高位”,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當成語文老師,心裏永遠裝著學生,裝著課堂,對課堂始終保持著壹種敬畏和熱情。
6.大學新語言
這本書讀起來不像壹本輕松的書。它的很多內容都有作者在多年研究中積累的數據和分析支持,有些論述並不適合所有學派。但他又對快速變化的當代中國大學存在的問題深感憂慮,體現了人文學者的憂患意識,慢慢將讀者帶入壹種安靜思考的狀態,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
在這本書裏,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的焦慮和批判,也看到了作為壹個人文學者的希望和信心:“教育的效果是非常緩慢而迫切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是如此。另外,因為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所以即使深陷泥沼,眼前壹片霧霾,對未來還是有些信心的。”
7.兒童閱讀的世界
作為國內第壹本系統闡述兒童閱讀的書籍,《兒童閱讀的世界》全面回答了與閱讀相關的三個核心問題:
(1).什麽是讀書?
(2)兒童如何學習閱讀?影響孩子學習閱讀的因素有哪些?孩子學習閱讀的基本規則是什麽?
(3)如何更有效地教閱讀?應該如何評價孩子的閱讀能力?
如果說閱讀教育的現狀是壹種沒有方向、沒有固定方法、沒有評價體系的“霧霾天”,那麽這套“兒童閱讀世界”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希望它能沖破層層“霧霾”,讓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更加科學高效,真正幫助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突破瓶頸和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8.教育的使命——壹位美國名師的課堂反思
這本書的作者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了壹個叫艾米麗的孩子的問題。他猜測孩子心裏想的是:“老師要我做點什麽。我不知道該做什麽,也不知道為什麽要做。但我最好做點什麽,這樣他們就不會來煩我了。”
在作者看來,學生要想熱愛學習,培養學習能力,“唯壹的改變”就是“讓學校和課堂按照每個學生的方式去開發潛能,追求興趣”,讓“每個孩子都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參與的項目”。壹個老師的教學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關註和意識比他的教學水平更重要。
9.教育方法論
佐藤學的“教育方法論”是建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是指導課堂教學實踐的學問。在實踐中,我認為最能體現佐藤學教育方法論的教學行為是“聽”和“做”。
佐藤學的“聽”不是單方面的被動聽,而是通過“聽”來促進思維的開放,產生新的想法,然後分享出來,激發學生形成越來越多的新奇想法,整個學習的主體就是通過“聽”這個行為形成的。
佐藤學的《教育方法論》是壹本認真診斷學校各種“病癥”並探索解決方案的書。我們可以用它的研究成果來解決我們自己的教學問題,也可以借鑒這本書的研究方法來反思我們的教學過程。
10,世界簡史
幾乎每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忘不了它的開頭和結尾。貢布裏希的“妙手”在這兩個地方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只用壹張燒紙,讓孩子們從零開始體驗這個世界,“像回家壹樣”。《回家》太有意思,太有意義了。是探索久遠的過去,還是回歸現實?貢布裏希讓我們體驗到,我們問的不是“某個故事”,而是壹個具體的故事,是壹個“我們”的故事。這個“我們”也帶出貢布裏希對歷史上所有人命運的信仰和悲憫,“我們有理由希望更美好的未來”。
貢布裏希用愛和溫柔,用《世界簡史》驅散了大歷史的冰冷,帶給人們的是世界的純真,歷史的柔軟。
11,特權:聖保羅中學精英教育的幕後。
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聖保羅如何培養出壹個冷靜但不張揚的精英階層。即使校園裏名人雲集,學生也會努力打造自己的優秀,血統、家庭背景、財富甚至智力等屬性都會被隱藏。學生珍惜的是卡羅爾·德韋克所說的成長思維,不管妳有沒有錢,愛拼就贏。
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會經濟地位對教育成就的影響,教育決定未來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是壹個大大咧咧的英雄和知識分子英雄輩出的時代。過去嚴格的等級制度受到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沖擊。聖保羅中學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保持冷靜和開放,這是新精英教育給我們的最大啟發。
12,我們三代人
唐用彤和唐都是現當代學術界的巨擘,桃李滿天下。這種現象在學術界並不多見。傳說的形成有其偶然的原因,但背後也有壹定的必然性。
筆者閱讀了唐先生今年年初出版的《三代》,了解到了很多具體學術研究之外的細節。這本書在內容上由相關的“隨筆”組成,看似不系統,實則有中心,三代人之間的代際影響貫穿其中。
13,《我只想站直了——黃玉峰的教育演講》
最近三個月,我反復閱讀了黃玉峰的書《我只想站直——黃玉峰的教育演講》,我被黃玉峰對教育的熱愛和他獨立直言的勇氣所感動。
在書的扉頁上,作者寫下了“虛懷若谷七十年,挺直腰桿永不倒下”的字樣,這是黃玉峰的真實寫照。他說他最自豪的有兩件事。第壹,他這輩子可以當老師。第二,我這輩子沒被評為先進過。這恰恰是黃老師的可愛之處,他熱愛教育,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敢於批判現狀,堅持自我,永遠“站得那麽直”,這也是他令人敬佩的壹點。
黃先生在《人是怎樣消失的》壹文中,對中國的教育進行了反思,找出了束縛教育的五條繩索:功利主義、絕對主義、訓練主義、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就這樣,獨立人格消失了,獨立思想消失了,自由精神消失了,‘人’也消失了。”在那之後,黃先生並沒有停止批評。他知道“光是批評是沒有用的”。
14,如何觀察壹棵樹:探索普通樹的非凡秘密
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探索普通樹木的非凡秘密”所示,手裏的書就像拿著壹個裝著秘密的小書盒:打開硬封面,藏在盒子裏的裸書落入妳的掌心。覆蓋著青綠色帆布的書脊誘惑著妳的指尖去摩擦。扉頁上從頭到腳掛著壹長串蟬壹樣的翅果,吸引妳去扇動。等到妳掀開扉頁上碩大的果綠色葉子的時候,妳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壹個書蟲,鉆進了書裏,吃下了那些感人肺腑的文字。
這是壹本關於樹木的魔法書。書頁上下鋪滿了五顏六色的枝、葉、花,這是攝影師和裝幀設計師的匠心,真正神秘的魔術師是妳我身邊的大自然。
15,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
讀完《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這本書,想到的不僅僅是書中的具體理念,還有王先生的人格魅力、學術精神和境界。
在這本書中,顧明遠先生系統總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歷史經驗,分析了壹些重大教育問題的復雜背景,並作出了明確的回應。王先生沒有回避問題,以其學貫中西、深入思考的洞察力,不僅提出了自己的“怎麽看”,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怎麽做”。比如,書中對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給出了針對性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