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21中小房企該如何生存?

2021中小房企該如何生存?

2021中小房企該如何生存?

2021中小房企該如何生存?到2021,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但“生存”突然不再是壹句口號,而是很多房企的真實寫照。相對於擁有融資渠道和拿地優勢的頭部房企,中小房企的生存能力在當前形勢下更為脆弱。

中小房企該如何生存2021 1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再創新高,達到9.29萬億元,同比增長40%。然而,繁榮的表象背後是自知之明的現實,2021對於很多中小房企來說是非常艱難的。

人民法院公告欄顯示,今年以來,已提交破產文件的房地產企業總數已達203家,且多為地方小型房企。在已披露a股半年業績預告的近50家上市房企中,近半數中小房企預告虧損。

韓毅智庫認為,今年銷售放緩、收入放緩、利潤減少已成為中小房企普遍現象,甚至部分房企為生存擔憂。“房地產行業的洗牌是大型房企越來越好,中小型房企越來越差的過程。後者今年受到的沖擊更大。”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蔣寒告訴第壹財經。

從口號到現實的“活”

2018年,全國新房銷售額逼近15萬億元,再次打破歷史紀錄。但萬科作為龍頭房企,在當年的秋季例會上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郁亮解釋說,萬科是壹個有危機感的公司,這是壹個內部口號。

202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再創新高,但“要活”卻突然不再是壹句口號,而是眾多房地產企業的真實寫照。就連經常與萬科並列為“三巨頭”的恒大,最近也陷入了資金鏈承壓的傳聞。

相對於擁有融資渠道和拿地優勢的頭部房企,中小房企的生存能力在當前形勢下更為脆弱。

據第壹財經統計,根據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公告,截至7月20日,今年提交破產文件的房地產企業總數已達203家,其中大部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僅有少數破產企業從事房地產經紀和房地產信息咨詢業務。

目前,有可能進行破產重整的知名房企是原“重慶三強”協信集團旗下的協信源創。

協信曾將業務分為工業地產和住宅地產,協信源創是壹家專註於住宅開發的公司。7月初,該公司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受理結果尚待法院公布。

去年4月,由於協信源創出現流動性困難,新加坡城市發展計劃(CDL)出資43.9億元,成為該公司最大單壹股東。然而,今年以來,面對協信源創的債務危機,CDL已經不再出手相助。在得知協信源創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後,CDL表示已對協信源創投資的財務風險敞口采取限制措施。大股東的及時止損,使得協信源創的紓困形勢不容樂觀。截至今年6月底,協信源創及其子公司逾期債務本息達到6543.8+009億元。

壹些本身已經出現債務危機的房企日子也不好過,上半年業績預測為虧損,更是雪上加霜。

截至目前,a股120家上市房企中,已有近50家披露了今年半年報的業績預告,其中約45%的房企預告虧損,再創新高。今年有8家企業首次出現半年度預虧,5家上市房企出現預減。目前已披露預虧業績的21家上市公司,壹般都是中小房企。

去年債務違約的泰禾是目前預計虧損最高的房企。泰禾表示,經財務部門初步核算,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5438+5億~-8.5億元。

泰禾2017年銷售額突破千億。去年流動性危機後,其業績由盈轉虧。去年其凈利潤虧損約50億元,而營收只有36億元。截至目前,逾期貸款已達445億元。

同樣負債累累、債券違約的新華聯,預計今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5億至-7億元,同比進壹步虧損。南國地產表示,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將達到-4.3億至-3.5億元,同比虧損繼續擴大。

看起來,已經戴著明星帽子的*ST中地和*ST伊尹距離“摘星”只有壹步之遙——兩家公司都預告上半年凈虧損。其中,*ST伊尹預測2021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億元至-3.0億元。熊,前“寧波首富”,從事房地產開發20多年。他執掌的伊尹曾是浙江知名中型房企,現已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近期,由於重組債權人多次嚴重違約,半年業績巨虧,業內認為伊尹有破產清算和退市的風險。

行業洗牌下的出路在哪裏?

“中小房企壓力確實比較大。這種壓力和大房企不壹樣。大型房企涉足大排檔,害怕金融風險和社會問題。目前中小房企面臨的主要是拿地、經營和融資的壓力。”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集中供地後,資金充裕的國企、央企、大型房企拿地情況與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房企形成鮮明對比。韓毅智庫認為,目前中小房企面臨“不拿地難以生存,拿高價地又怕影響轉型”的困境。本月20日,浙江本土小房企杜松將兩個月前在杭州第壹輪集中供地中以654.38+0.783億元競得的土地退還給政府,並損失5000萬元保證金,主要是擔心後續開發虧損。

土地儲備被視為房企擴張發展的生命線。“借力土地,沖千億,求上市”曾經是很多小房企擴張的標準模式。2017至今,至少有20多家房企從全國各地奔赴上海,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新總部、拿地。其中不乏成功人士。有的房企短短三年就實現了6543.8+000多億元的銷售額。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過時了。

韓毅智庫認為,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調控政策持續收緊,各城市不斷出現補丁政策,阻斷投資需求以保持市場平穩運行。同時,遵循2020年三條紅線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監管陣營,2021整體行業融資維持在較低水平,房企普遍面臨融資壓力。在此背景下,大中型房地產企業憑借資源優勢、資金優勢、運營實力等綜合能力,市場份額不斷攀升,而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項目也較為薄弱。

面對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小房企的出路何在?嚴躍進認為,研究後疫情時代新的市場機會,是中小房企謀求生存的重要邏輯。韓毅智庫認為,壹方面,中小房企需要根據各自優勢,積極與合作夥伴整合資源;另壹方面,要註重運營效率,加強戰略,避免盲目跟風進行業務多元化。

2021 2中小房企該如何生存近日,各大房企半年度業績預告陸續披露。Choice數據顯示,在已披露的41房企業績預告中,有18家房企已提前虧損,部分企業甚至虧損上億元。

年初以來,a股地產板塊走勢低迷,地產指數年內下跌16.5438+0%。港股上市房企也整體表現不佳,龍頭企業如融創中國、碧桂園年內跌幅超20%。

近壹半預虧增速放緩。

受政府調控政策影響,上半年房地產企業銷售不佳,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行業增速大幅放緩,部分房地產企業業績下滑。泰禾集團、新華聯、南國置業、嘉凱城、美好地產、*ST伊尹等公司凈利潤預虧金額超過3億元。

預計損失最大的是陷入債務重組危機的泰禾集團。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泰禾集團預計虧損8.5億-11.5億元。值得壹提的是,本報告期虧損金額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近年來,泰禾集團的債務壓力不容忽視。據悉,為積極穩妥化解公司債務風險,泰禾集團已成立專門工作小組進行債務重組。但7月30日,泰禾集團再現債券違約,主要是受整體房地產環境下行影響,現有項目去化率下降,銷售預期出現波動。

作為老牌房企,新華聯同樣表現不佳,虧損面持續擴大。新華聯上半年凈利潤虧損7-7.5億元。新華聯回應稱,部分地產項目因疫情反復、市場環境等原因未能達到預期;部分已售項目未按計劃交付,無法結轉收入和利潤。

不過,也有房企實現了正增長。綠地控股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4.74%;奧園美谷已扭虧為盈,預計凈利潤4800-5800萬元。

從目前披露業績預告的上市房企來看,業績預虧和預減的房企中,以中小房企為主。隨著行業集中度的逐漸提高,房企競爭加劇。今年上半年,我國房地產調控次數頻繁,房企融資環境趨緊,中小房企資金端面臨挑戰,生存壓力加劇。

收緊信貸,增加現金流壓力

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今年以來,中央調控政策不斷升級。“三條紅線”從融資端約束房企投資擴張,房貸集中管理政策從銀行端控制資金流入房地產,集中供地從供給端改變房企拿地節奏。房企、銀行、地端三大主體共同努力,多措並舉,進壹步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

上半年房地產融資監管審核不斷加強,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繼出臺政策嚴查商業貸款、消費貸款違規入市。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金融監管持續加強,銀行信貸環境收緊成為2021的壹大特點。預計在房貸新規“三條紅線”的壓力下,房貸額度將被嚴格控制,信貸環境將繼續收緊。

隨著信貸環境的收緊,房貸利率開始企穩回升。自2021年2月以來,全國首套房和二套房貸款平均利率呈現明顯的止跌回升態勢。2021 5月,全國首套房利率為5.33%,環比上升0.02個百分點,同比上升0.01個百分點。

隨著房貸利率的回升,消費者購房壓力加大,房地產銷售下降,進而減緩了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5438-6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02898億元,同比增長23.5%,增速收窄6.4個百分點,為年內國內貸款增速首次轉負。

諸葛找房研究中心專家表示,隨著國內房企融資監管的加強,國內貸款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雖然7月RRR全面下調,但由於“三條紅線”疊加的房貸高度集中,對行業資金端的幫助有限,部分房企面臨還款壓力。後續房企還是需要追求銷售回款來加強現金流。

“不僅壹般融資渠道被嚴格監管,房地產所有非正規資金入口從表內到表外都被堵死,整個行業進入深水區。”據業內人士分析。

穩定的房企會主動減負。

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延續了去年底的熱度,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升溫過快的現象。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的調控力度不斷升級。然而,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房住不炒”仍是主旋律。

諸葛表示,從地方層面來看,調控加碼的城市逐漸向熱點三四線城市和大都市擴展,熱度高的城市不排除多次加碼的可能。同時,二手房調控的措施會越來越多,推出二手房交易參考價格機制的城市會繼續擴大。此外,還將優化調整熱點城市第二輪集中供地規則,強化房地產與地產的聯動機制,繼續發揮穩定地價和房價的作用。

此外,房地產金融監管仍是重點。“三條紅線”和“房地產貸款集中管理”持續發力。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持續偏緊,對金融監管的重視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房地產去杠桿刻不容緩。更多房企也將面臨主動“減負”,追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