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水平考試(演示)
朱光明,廣東省教育廳教育教學實驗室
廣東省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課題組
電話:020-83339007
郵箱:xinxijishugd@126.com
廣東省中小學基本情況
廣東省有***21個城市,戶籍人口8000多萬。
珠三角6個城市特別發達(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
粵北、粵東、粵西相對較差
廣東省中小學生17萬人,其中:
小學生約10.5萬人。
初中生大概有500萬。
普通高中學生約1.5萬人。
2萬多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
2007年廣東高考方案
3+X+文科綜合還是理科綜合
文科綜合:政治歷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學生物占30%。
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占70%,政治、歷史、地理占30%。
x是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
壹,研究背景
廣東作為教育部批準的第壹批實驗省份,從2004年秋季開始從高壹新生開始進行高中新課程實驗。課程評價和高考招生改革已成為高中新課程實驗的關鍵,而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改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省成立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課題組,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二、信息技術考試的政策依據
早在1981,我省就開設了普通高中計算機選修課,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教育部首批設立的五所試點學校之壹。
1994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廣東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普及計算機教育要辦出特色。
1995年,我廳召開了廣東省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關於加強廣東省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的意見》(粵教研[1996]2號)和《廣東省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大綱》(粵教研[1995]6號),明確提出了在中小學普及計算機教育的思路。強調將計算機作為中小學必修課,建立廣東省中小學計算機等級考試制度。65438-0997,省教育廳教研室發布了《廣東省中小學計算機等級考試方案》(征求意見稿),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註和支持。
2000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教基[2000]35號)。文件要求“中學應當將信息技術課程納入畢業考試內容,考試實行分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這樣做。”
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6 54 38+0]2654 38+0號),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2001,省委省政府將信息技術教育列入八大教育行動計劃。建議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省教育廳下發了《關於轉發教育部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粵教基[2001]6號),規定我省普通高壹學生在2006 54 38+0新秋季學年全部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高二學生在2003年全部開課。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是紙筆測驗和計算機考試。
2005年,省政府出臺《廣東省教育現代化綱要實施意見(2004-2010)》(粵府[2005]67號),明確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2007年,全省中小學基本開設信息技術課程。2010年,全省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
2005年,教育部《關於進壹步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05]6號)要求,“各實驗省(區)要加強領導,加大對本省基礎教育考試改革的統籌協調力度,認真研究制定本省(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方案。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方案的研究和制定,應當遵循有利於高等學校科學、公正選拔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原則。
第三,必要性
對新課程改革的研究表明,制約廣東省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瓶頸是信息技術無考。信息技術課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壹,但由於沒有納入高考,也沒有其他評價措施,在學校壹直被忽視。信息技術課程成了可有可無的課程。信息素養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方案的人才培養目標之壹。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課程壹樣,都有國家課程標準。廣東信息技術教師傾註了極大的熱情,積極開展新課改實驗,每年都開展高質量的課堂交流,受到了專家和學生的廣泛好評。
廣東省高考改革方案(草案1)出臺後,超過20%的高三、高二年級立即停止開設新課標要求的信息技術必修選修模塊課程,甚至連至少4學分的教學目標都沒有完成。因此,小學和初中的開學率迅速下降。導致信息技術教師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隊伍不穩定,校長不重視。國家投資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成立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課題組,對山東、天津、海南、江蘇、浙江、上海、四川、雲南、湖南、香港等省市(地區)的信息技術考試、等級考試和中考的內容、形式和軟件系統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考試的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得到了普遍的重視,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課題組是壹致的。
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高科技尤其是信息產業是我省的強項。在我省開展信息技術考試,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建設教育強省。
第四,可行性
目前,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陽江市開展了壹些信息技術考試實驗,各地普遍關註。廣東省從1995開始加大中小學電腦配置力度,全省每年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用於電腦和網絡設備。目前已完成普通高中、初中、市區中心小學的配置。廣東省計算機數量79.8萬臺,校園網2098個。988所高級中學中,640所實現了聯網,占64.1%,全省21個地級市與省教育局實現了光纖連接,全省142個縣(區)中108個實現了光纖連接,占縣(區)總數的76%。包括高考和中考。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多次召開高校計算機系專家、信息技術研究者和壹線信息技術教師會議,大家壹致同意將信息技術納入考試內容。
2005年底,廣東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征求意見的通知》(粵教研[2005]11號),各地級市立即組織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普通高中征求意見並反饋結果。全省20個地級市同意,只有1個城市表示有困難並提出修改建議。
深圳、珠海、佛山收到草案後,立即下發到各區、各校征求意見。深圳把考試計劃放在深圳教育局網站上。他們認為“他們都同意試行統壹考試:這將有助於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水平,提高學科地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江門市和茂名市認為“普通高中實施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很有必要,要抓緊試行。能夠全面推動我省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進壹步穩定師資隊伍,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從而為廣東省教育強省建設做出貢獻。”
梅州市、河源市組織相關部門、學校和教師進行座談,認為:“完全贊同在全省範圍內實施信息技術等級考試,主要體現了積極因素:條件成熟,容易實現,公平性高;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學生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穩定教師隊伍,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地位和積極性;引起社會、政府和學校的重視,投入壹次設備購置和兩次維護,逐步完善和維護信息技術教學設備,同時防止學校開課不足和停課。"
第五,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的選擇性
將信息技術納入中考主要有三種思路,各有利弊:
方案壹:作為綜合高考的內容測試。
信息技術無論是高考方案中的小綜合(理科基礎和文科基礎)還是大綜合,都包含在綜合考試(筆試)中,且該科目占綜合科目總分的3%-5%。+0-3年內只考必修模塊,3年後考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各占50%),其中選修模塊的命題覆蓋所有模塊,但考生只需選擇相關模塊即可。
目前考試內容雖然采取筆試形式,但首先只進行必修模塊考試,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人文、科學、綜合、方法,其次,甚至操作性、研究性、探究性、開放性等相關內容也可以通過開放式試題(筆試)進行考核,就像現在的理化生實驗考試壹樣。
該方案的優點是:可操作性強,容易實現,對學校現有教學體系影響小,不增加學生負擔,不增加額外費用。同時也為完善考試內容提供了較長的時間。弊端可能導致部分學校偏重必修模塊,難以保證選修模塊的設置,淡化操作練習,高考成績占比不高,導致部分學生放棄學業。
方案二:作為高考X科目的內容測試。
把信息技術作為X科目考試,是信息技術考試的理想狀態。涉及通信、電子、網絡、信息科學、自動控制、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參加信息技術考試。考試內容為壹個必修模塊和兩個選修模塊。2007年只考筆試,分數可以是30%、50%、70%。100%在逐年遞增。2010增加筆試和機考,實現無紙化考試。按照現有的技術,所有的筆試和機考(OFFICE內容)都可以自動閱卷、評分、排名等。在計算機網絡上。
這壹考試方案有利於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它給了考生更多的選擇,涉及的考生更少,可操作性更強。缺點是認識和準備不夠,學生認知差異大,信息技術考試理論和實踐不成熟,對教師、網絡設備和教育環境要求高,難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提倡考物理的高校)。
選項3:等級考試
該方案的優點是促進學校信息技術綜合課程的開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檢驗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提高每個學生的信息素養。缺點是涉及到收費,實現和驗證比較復雜。
在目前的情況下,選擇等級考試顯然對學校和學生都有利,容易實施,效益明顯。
第六,關於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三個面向”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依據,堅持高中新課程有利於高中新課程的實施,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化發展,有利於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培養目標的落實, 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全面選拔高校人才,體現我省信息技術教學的特色。
第六,關於指導思想
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的指導思想是以黨和國家的教學為基礎的。
教育方針政策是結合廣東省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實際提出的。根據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實際,新課改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壹般為70-140學時,計算機學時不得低於總學時的70%。”廣東省按照每周2小時安排教學,教學內容為高中三個年級全部安排。新課改後,教學內容有所改進。為體現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連續性和特色性,廣東省教育廳制定了《關於印發的通知》(粵教研〔2005〕7號),規定“建議每個學生除修完4個必修學分外,修1選修模塊,必修和選修課各修6個學分。”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在原有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上堅持政策。
七、關於考試的對象和設置等級的方式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起始年級為2004年入學的普通高中學生。因為考試沒有就業功能,所以不對社會青年開放。
年級的設置是指在全國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中,按照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的內容,進行模塊設置的模式。這種分類有利於考試前期政策的執行和操作。條件成熟時,每個模塊會根據內容的深度和難度依次打分,實現真正的“等級考試”。
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以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我省信息技術設備、教師、課時、班級等情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分為五個等級。壹年級考試範圍為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加任意選修模塊;二級考試範圍在壹級的基礎上,增加另壹個不重復測試和壹級的選修模塊;以此類推,三級、四級、五級的考試範圍分別是在前壹級的基礎上,再增加壹個與前壹級不重復的選修模塊。
八、關於考試的組織實施
(1)廣東省考試中心負責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水平考試提供統壹的試卷和考試系統,地級市教育局考試機構負責組織考試。學校負責將考試成績記入學生檔案。
(二)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水平考試由省制定,規定各水平考試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具體目標,公布試卷結構和類型。
考試方法和試卷結構
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是基於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原則的水平考試。采用的考試形式要有利於考察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要與學生的工作評價和實際操作技能相結合。
考試方法
考試無紙化、網絡化。所有考生的報名信息均由計算機保存和管理,並通過網絡傳輸。考試題庫在計算機上建立和管理,由省組織命題;通過計算機網絡將試卷分發給考試機;考生答題過程全部在電腦上進行,即在電腦上顯示試卷內容,考生使用鍵盤鼠標答題;考試結果通過計算機網絡傳輸和公布。
考試時間暫定為70分鐘,考試成績為100。
(二)試卷結構和不同題型的比重
試卷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部分。這些問題是:
壹、選擇題(60分)
* * *設置40道選擇題,每道分題1.5分,* * 60分。這種題型的每壹個子題都包括壹個題幹和A、B、C、D四個備選答案,其中只有壹個答案是正確的。
二、是非題(10分)
有10個是非題,每個子題1分,每個子題* * * 10分。根據子問題的描述,判斷是真是假。
三、簡答題(10分)
簡答題2道,每題5分,***10分。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對給定的問題給出簡短的回答。
四、操作問題(包括作品名稱)(20分)
操作題1,工作題1,分別為10分和***20分。操作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操作。
作品試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符合壹定要求的作品。它要求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是電子作品、網站、主題展示、小黑板報、電子出版物等。作品的考查可以更好地考察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
總分分布為客觀題(60%)和主觀題(40%):每個模塊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壹些調整。
(3)考試日期。全省隨時提供新的題庫,組織考試的市、縣(區)每年至少組織考試兩次,逐步過渡到壹個學年,提供多次考試機會,滿足學生考試需求。考試以模塊為單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6個模塊每次都開,但考生必須先報考“信息技術基礎”模塊,其他模塊報考不分先後。計算機考試采取隨機問題。
(4)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分為基礎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全部在計算機上完成。基礎理論考試總分60分,操作考試40分,模塊合格,否則不合格。不及格的學生可以再次參加該單元的考試。
(5)通過壹定等級考試,向考生頒發相應等級證書。
九、考試成績的應用
(1)考試成績可作為學校學分認定的依據。
(2)考試成績以通過等級考試的成績、考試的模塊和對學生的評語記入學生檔案,是《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的項目之壹。
(3)普通高中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測試成績是評價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水平的主要依據。
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涉及設備、網絡、師資、經費、題庫等條件。要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均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密切合作。考試水平在課程標準下限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年審後調整實施細則,相信等級考試能達到預期目的。
附件壹: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方案(征求意見稿)
附件二: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方案(送審稿)
附件三: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大綱(略)
附件四: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實施細則(略)
附件五:廣東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操作流程(略)
附件六:廣東省高中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環境要求(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