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地震後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地震後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首先,我同意二樓的觀點,新手不要單獨行動,應該和有經驗的主管或咨詢師壹起,多了解這種特殊的咨詢方式。如果妳只是想了解這些知識,我在這裏給妳壹個參考:

精神病院和災難壓力

拉克爾·科恩

美國佛羅裏達州Surfside市Biscaya大道1385號,郵編33154

(翻譯:譚淑萍校對:周東風)

災害,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可能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並通過壹系列連鎖反應嚴重損害我們的生活,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災難通常難以預測、預防和控制。在災難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對身體上的創傷,精神上的失落和各種危機。因此,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來說,災難意味著挑戰,我們必須為災難中的人們提供援助,因為災區有許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無論他們是幸存者還是救援者。

為了更好地規劃、組織和實施災後危機幹預,在精神衛生機構和災害應急救援機構之間建立壹個完整、互動、靈活的聯動體系勢在必行。同時,在組織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為災民提供相應救助的同時,政府或其他公共機構必須參與救助活動,因為“災後幸存者的生活安排”等很多決策都是由其他部門做出的。

根據人是否直接或間接受到災害的影響,受災人群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以便區別對待[1]: (1)壹級受災者:在第壹現場親身經歷過災害事件的人;(二)次生受害者:指親屬在災害中傷亡的人;(3)三級受害者:指參與搶險救援的人員,主要包括醫生、護士、精神衛生人員、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牧師、急救人員、軍人、警察等;(4)四級受害者:指受災地區的其他人員,如公務員、記者等;(5)5級受害者:指通過媒體看到或聽到有關災難的報道的人(如看到或聽到2006年9月紐約恐怖襲擊中有人從雙子塔墜落的報道,5438+0)。

災後不同時間的反應會根據時間的推移分為不同的階段,以識別災後的壹系列反應,有利於更準確地了解災民的反應,更有效地提供幫助。通常,我們將災後反應分為幾個階段:恐慌/沖擊、短期反應和長期反應[2]。災後的反應包括失落和哀悼中的情緒、思維、行為等壹系列反應。雖然每個反應階段的持續時間並不固定,但總體來說是壹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相關文獻中已有記載。起初,災後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往往表現為懷疑、困惑、註意力不集中和否認等主要心理防禦手段。同時,在焦慮和恐懼之後,他們最終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悲傷。如果在這個階段發生繼發性應激事件,可能會促進受害者的恢復,但也可能會加重其反應,甚至出現各種病理癥狀。此外,災害影響的強度、災害的範圍、緊急救援的速度等因素也影響著災民對災害的反應。恐怖分子用商用飛機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後,許多人未能正視這壹災難現實,導致各種精神障礙的出現。當時媒體對這些反應進行了大量報道。

在震驚階段的災難過後,人們的處境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此時,災區人民會迅速自發動員起來,參與到救助受難同胞、搭建避難所、保障公共安全的行動中來。在這些自救活動中,人們會投身於掩埋遇難者、救死扶傷、扶病助殘,在等待外界救援的同時,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在第壹現場開始自救[3]。

最初幾天,當傷員得到救治,避難所搭建完畢,食物和飲用水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災難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始顯現。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註意,因為它們通常會持續到身體創傷痊愈。本文的以下內容將概述制定、組織和實施精神健康援助計劃以緩解易感人群精神障礙所需的重要活動。

心理幹預的範圍

向受災群眾提供精神救助的活動可以在受災地區的臨時避難所、群眾聚集場所、災民家中開展,主要目的是為災後急性期的災民提供情感和情緒上的支持。對災民提供精神援助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他們正確表達和理解災難帶來的壓力、睡眠障礙、思維困難和悲傷反應,以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穩定平和的狀態,保持良好的社會功能。我們應該告訴民眾,災難發生後的各種反應和行為變化都是正常的,而這些變化都是我們突然暴露在壹個快速變化的異常環境中造成的,這是可以理解的[4]。1988年,前蘇聯亞美尼亞發生大地震,25萬人遇難。當時,相關國際組織啟動了心理健康救援計劃。後來,Sanentz,A[5]還將這次救援行動與美國佛羅裏達州南部舊金山和哈尼凱安德魯地震中的救援行動進行了比較,描述了這兩次地震救援中的救援準備和資源配置。

近年來,救災的實踐經驗使專業人員調整和重建了災後心理幹預的模式。新的幹預模式主要以“個體情境配置”為核心,並以此作為災後心理治療的目標。現在這種災後心理幹預已經廣為人知。目前對災後心理應激幹預的定義是:壹種有效的心理健康幹預技術,幫助人們在災後保持良好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並在災害中保持清醒。災後心理幹預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a)恢復災民的個體功能;幫助受害者適應新的災後環境;以及3)幫助受害者配合官方的緊急減災程序[6]。在心理幹預的方法論上,由於各種專業人員使用的理論不同,為達到上述目標而采取的方法也可能不同。然而,災後殘酷的現實環境要求我們用壹套簡潔、靈活、有創意、實用的幹預方法來代替通常結構化、系統化的臨床方法。目前,專業人員正通過在災後幹預實踐中陸續應用和完善相應的臨床技能和方法,不斷完善心理幹預方法。在具體的心理幹預中,不同文化背景、傳統和信仰的兒童、成人和老年人,由於年齡、性別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災後反應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想成功地進行災後心理幹預,采取的措施也應該有所不同。

家庭心理援助

當家庭中有人在災難中遇難時,其他成員會成為災後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健康防控機構的幫助[7]。對他們來說,親人的離去、財產的損失、工作的失去、住所的消失、陌生的環境等等,都可能摧毀他們的意誌,使他們無法應付眼前的困難。

停屍房和公共埋葬地(遇難者遺體可能被集中焚燒,以防止傳染病傳播)可能是最需要心理衛生工作者進行心理幹預的地方。同時,在心理幹預中,加強與靈界、宗教界人士的合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壹些找不到遇難者的事故,比如空難或火災,遇難者遺體的搶救工作或火化工作無法進行,特別痛苦。這個時候,就更需要和這些人加強合作。

庇護所中的心理幹預

心理幹預程序的制定與避難所幸存者的具體情況密切相關。當幸存者在避難所呆上幾周以上,他們在災難中的挫敗感可能會轉化為暴力、憤怒、抑郁等情緒。因此,在庇護所開展心理幹預時,專業人員將不得不評估庇護所的環境,以判斷這種環境如何影響受害者解決問題和適應庇護所環境的能力,因為國家資源有限,庇護所往往很擁擠。同時,在幹預時,應該有壹套優化的衛生資源配置方法。其中,需要心理幹預的人群比例和能夠提供心理幫助的專業人員數量是指導心理衛生資源配置的重要參考。收容所危機幹預的目的包括幫助災民恢復健康,增強他們的自救能力,幫助解決壹些實際困難。在心理幹預的實際過程中,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首先要把自己融入到救援隊伍中,成為壹名真正被認可的救援人員。只有這樣,才能自然、隨意地接觸受害者,引導和尊重他們的思想和情感表達。與此同時,當災民互相談論災難中發生的事情時,專業人員應該記錄這些材料,以對他們所遭受的壓力做出初步的診斷和評估。隨後,專業人員會逐步運用情緒支持、共情等危機幹預技巧,以及對否定、扭曲等心理防禦方式的理解和接受,進行規範的災後心理幹預。在災難發生後的第壹時間,災民的認知系統會出現混亂,讓他們“過濾掉”那些痛苦的想法。此時此刻,他們在獲得物質解脫的同時,也需要精神上的幫助,引導他們獲取信息,制定計劃,走出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災民會搬出避難所,進入暫住地。此時,精神衛生工作者或其他救援隊將陪同他們進入臨時住所,繼續他們的援助活動。在這個階段,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出現,對於身心都受到折磨的受害者來說,這是很難的。

與處理傷者或燒傷死者的醫療急救人員進行合作、教育和咨詢,將有助於受害者早日康復。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災難後受害者是否留下了大量的身心健康問題。同時,需要對受害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分類,這將有助於危機幹預的順利進行,有助於判斷受害者是否需要長期、專業的心理咨詢。

對災民進行短期咨詢、教育和救助的內容,會在災後的幾周和幾個月內發生變化。急性期過後,馬上進入新的災後應對階段,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災民會面臨各種問題。通過培訓,從事災後心理衛生工作的人可以發現災民的新問題,包括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鑒於這些問題,近年來通過結合心理和藥物治療方法,發展了多種治療方法。許多受害者的創傷經歷不僅表現為壓力相關綜合征,還表現為抑郁、酒精和藥物依賴以及人格障礙。如果災難導致壹個幸福家庭的破裂——部分家庭成員遇難,那麽想辦法讓其他家庭成員盡快走出失去親人的悲痛就顯得極為重要。通常對大多數受害者的心理治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創傷記憶和在危險情況下的各種生理反應。這兩種情況都會在災後持續很長壹段時間。在心理治療中,專業人員通常采用認知療法、暴露療法和行為療法,其主要目的是讓受害者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身心休養,盡快擺脫災難帶來的創傷性記憶、幻想、恐懼和悲傷。災難的記憶經常在受害者的腦海中重現。慢慢地,他們逐漸失去了對焦慮和痛苦的感知,精神變得麻木。藥物治療主要針對各種生理障礙。抗抑郁藥可緩解焦慮癥狀,改善睡眠障礙,緩解驚恐反應,促進身體恢復。目前,正在進行大量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藥物實驗,以評估這些藥物對這些癥狀的療效。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也有選擇地開展災後團體心理治療、家庭心理治療和專門針對兒童的心理治療。

如果在這個階段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防止受害者在未來進壹步的功能衰退。其中壹項重要措施是針對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的學校教育計劃。這個計劃是基於這樣壹個事實,所有這些人都可以為了孩子的教育而聚集在壹起,使他們有機會成為壹個有機的核心群體,非常有效地接受預防精神障礙的教育[8]。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女性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也是急需幫助的重要群體。他們需要幫助盡快照顧家庭,有勇氣開始新的生活。

另壹個需要關註的群體是那些在災難中失去家園、無家可歸的人。在等待政府的重建計劃期間,他們逐漸變得沮喪。在這些人群中,能夠明確診斷的病理癥狀患者明顯增多,需要專業人士的關註。

在這壹階段,如果專業人員沒有接受過良好的關於災難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培訓,他們可能會忽視、誤診和誤治那些嚴重的急性應激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焦慮和抑郁綜合征以及其他可能在急性期逐漸惡化的癥狀。

對受災人民的長期援助計劃的時限比我們通常預期的要長。當救助機構意識到有相當比例的災民因各種原因陷入溫飽困境時,救助的內容應包括幫助他們尋找住所、解決就業、尋找衛生資源等。由於資源短缺,這種減免在壹些國家將難以實施。

救援人員“衰竭綜合癥”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是災後參與緊急救援的專業隊伍中的壹支重要力量[9]。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會最大程度的聽到和目睹各種最慘烈的場景。所以,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每天像警察、消防員、救護車司機壹樣的工作,也讓他們感受到各種痛苦的經歷。當這種經歷在成千上萬的受害者中重復時,對於實施救援的專業人員來說,將是壹種巨大的身心打擊。沒有人能夠對這種經歷的破壞性影響做好充分準備,或者對這種影響有天然的免疫力。另外,我們也要明白,為什麽很多救援人員在工作中是無私的,哪怕是極度疲勞也不願意離開工作崗位,哪怕是短暫的休息。這是參與911救援的消防員中很好的例子。當他們被命令停止工作時,他們表現出憤怒,因為他們在世貿中心的廢墟上與警察並肩戰鬥。對這些救援人員進行心理幹預的基本內容包括:任務報告,緊急情況識別,幫助他們從全局角度審視情況,補充工作人員的體力,增強技能[10]。具體的分步實施程序如下:

1.向員工介紹正式的、預定的和保密的任務報告。

2.讓救援隊員說出自己的感受。

3.溝通對方的反應和反應。

4.解釋和理解已經發生的各種反應。

5.通過認知和教育的手段,確定應對各種反應的方法。

6.必要時,讓救援人員停止工作,對其進行進壹步的心理幹預。

利用輔助專業人員在壹些地區開展工作,需要建立專業人員和輔助專業人員配合的救援隊伍。基於危機幹預的理論和技術,專業人員和輔助專業人員可以共同努力,成功地為受害者提供康復援助。根據當地的人力資源情況,專業人士已經做出了各種嘗試,利用其他人來幹預相關危機。當然,要成為壹名合格的輔助專業人員,妳應該具備壹定的素質,包括:

1.有壹定的咨詢服務經驗;

2.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對受害者的種族、社會和宗教特征保持敏感。

3.在整個幹預過程中,要不斷接受培訓,並與管理人員保持密切聯系。

近年來,在城市居民遭受災難後,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的私人誌願者活動逐漸增多。當然,私人參與災後精神衛生服務需要壹定的條件:

1.了解當地災後救助計劃和從事災後救助的各類機構(如紅十字會、政府機構、神職人員等。).

2.具備壹定的危機幹預技能、咨詢技能和任務技能。

災後援助的跨文化問題通常情況下,政府機構會介入災後援助,有時這種介入相當廣泛。在不同的社會,政府參與災害和事故的程度是明顯不同的。在美國,除非在災難中受到直接沖擊,當地的自救能力被大大削弱,否則救災首先會被認為是當地政府的責任。在其他國家,災害自救首先被認為是整個國家的責任。在這些地方,軍隊不僅扮演著主要的災後救援者的角色,通常還扮演著各種災後救援活動的控制者的角色。

宗教機構參與災後救援工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部分原因是他們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和制度化,另壹方面也在壹定程度上與其世俗化和和平時期的活動範圍有關。神職人員對於災後人們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大量人員傷亡的重大災難中,比如亞美尼亞地震和洪都拉斯山體滑坡[11]。

任務結束後,媒體報道的關於心理健康的信息為人們提供了壹個了解災後心理健康知識的機會。人們在災難中的故事往往會引起人們的關註,同時專業媒體也會適時邀請壹些精神科醫生就相關問題進行采訪。在災後社區危機中期,這些信息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通過宣傳教育,可以向公眾明確兩個方面的信息:壹方面,災難如何影響心理健康,以及災難發生後的壹系列應激反應;另壹方面,災後精神衛生機構會采取什麽措施,什麽樣的專業人員可以在災後幫助人們。信息的每個方面應該包括:a)方法;b)目錄;c)知識結構。此外,關於精神衛生機構的信息應該包括:咨詢服務、科普教育、如何更方便地獲得實際幫助。

(翻譯:譚淑萍校對:周東風)

參考資料:

1.泰勒AJW,弗雷澤股份公司。災後屍體處理和受害者識別的壓力。j人類壓力1981;8:4-12.

2.Cohen R.《個人對自然發展的反應》。boll Sanit panam 1985;98:171-9.

3.題名:Chavez O,Samaniego H,Sotomayor N .

primaria。在:利馬B,加維裏亞M(編輯)。社會經濟發展的後果。西蒙博利瓦國際衛生合作計劃,芝加哥,1989:241-9。

4.災難心理健康:美國的經驗及其他。在:傾斜J

(編輯)。人道主義危機。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9:97-123。

5.災難和大規模創傷。長支:Vista出版,

1985.

6.Cohen R .精神健康服務。工人和教師指南。

華盛頓:泛美衛生組織,2000年。

7.當災難降臨時:個人和社區如何應對

大災難。紐約:基礎圖書,1986。

8.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社區反應。In:沙菲M (ed)。校園暴力:評估、管理、預防。華盛頓:美國精神病學出版社,2001:129-61。

9.心理創傷和救濟工作者。In:學習J (ed)。人道主義危機。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9:143-75。

10.米切爾·JT。災難來襲時:關鍵壓力匯報。急救醫學雜誌

服務器1986;8:36-9.

11.Prewitt D .在壹次徹底的失敗中獲得精神健康。危地馬拉尼加拉瓜的米奇颶風。Cruz Roja尼加拉瓜大學,尼加拉瓜,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