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常見癥狀及分析
典型案例:1: 1,無名氏,高壹,學習成績優秀。因為面部燒傷難看,進入青春期後有嫉妒漂亮女生的心態,經常抑郁。我幾次想自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多余的,抱怨父母沒有照顧好她,覺得做人沒意思。還不如在學習成績好的同時給人留下好印象,改掉。
這種學生不知道人是不完美的,過於關註自己的弱點,容易心理失衡。人的心理狀態應該是相對平衡的,有壹定的穩定性。然而,這種平衡經常被爭吵、歧視、侮辱、壓制和其他突發事件破壞。這種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容易自卑、羞愧、怨恨、不滿甚至低落;嚴重的情況下,人會變得遲鈍(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懶惰(四肢無力,懶於讀書做事),憂慮(擔心別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甚至喪失理智,做出意想不到的出格行為)。
典型案例二:XXX,初二學生,原本是壹個帥氣討喜的娛樂圈骨幹,擅長跳舞。重量測量為100斤。她認為太胖會影響她優美的舞姿,於是開始節食。幾個月之內,我的體重降到了68斤,而且拒食,嘔吐,體重下降,身材走樣,無法堅持學習,不得不求助於心理咨詢。
這是壹種常見於年輕女性的心理障礙。據調查,這類人普遍從小就有挑食、偏食的壞習慣。進入青春期後,片面追求苗條的身姿、優美的體態,並有意識地控制飲食。久而久之,導致消化功能下降,壹見食物就惡心。
典型案例三:XXX,初二男生,因為父親是知青,被允許留在上海陪爺爺奶奶。這個學生在遇到陌生人或學校領導時很害羞。如果遇到女性,他會手足無措,臉紅心悸,說話結巴,引起同學嘲笑。內向,孤獨,不懂事的同班朋友,認真,煩躁,抑郁,經常失眠,呆滯。他多次要求休學,回到江西益陽的父母身邊。
這是典型的社會適應障礙。失眠、冷漠、註意力分散、精神壓抑、學習效率低下,是社會環境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的表現。此外,內向孤僻的性格更容易造成心理偏差甚至缺陷。壹個人能與環境保持和諧的關系,這就是適應。據了解,這名學生原本在江西,適應能力很強。學習成績犀利,但比較內向。在新的環境中,遇到新的人際關系,產生抑郁焦慮情緒,加上語言障礙,加上小時候模仿、緊急情況下口吃的壞習慣,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筆者曾經做過壹個中學生同伴交往的抽樣調查,發現孤獨的學生占被測學生的10%。其中,有的人在學校是“小啞巴”,在家裏卻是“小喇叭”。這就是“公共恐懼癥”。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情況也很多。總之,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確實存在很多心理和行為問題。
典型案例四:XXX,女,初三,父母期望高,心理壓力大,導致害怕考試。考試前和考試中感覺心慌、胸悶、頭暈,有時伴有腹瀉、痛經,記憶難以重現。看到腦子裏的空白,我抑制不住緊張。考試結果可想而知,不僅父母著急,我也很擔心。
青年學生的煩惱集中在學習問題上,情緒和心境也隨著學習成績的好壞而轉移。因此,我們心理健康保健的重點應該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和正確的學習態度。這類問題是筆者在咨詢服務中遇到最多的。有的同學學習通道有困難,就把“指導”寫成“引導”,寫字缺臺詞,發音差,說話像小孩子壹樣費勁。美國神經學家奧爾頓認為,這些學生智力正常,視覺和聽覺器官沒有問題,可能是大腦左右半球功能失調。這類學生必然會產生心理壓力,對考生產生畏懼心理,最終導致恐懼、厭學甚至逃學。
典型案例五:XXX,男,高三,外表文靜有禮,內心很痛苦。告訴他作業反復檢查十多次,怕漏錯,在家反復洗手反復關門,怕疏忽。寄壹封信,妳要把它撕開,再貼上,反復打開十多次,不停歇。這是強迫行為,不能排除無意義的想法。這類學生外表正常,但難以擺脫強迫行為,思想壓抑,情緒低落。資料顯示,此病多見於16-30歲,男性多於女性,三分之壹有強迫性人格缺陷:太怕臟,太小心翼翼,太不安,太疲憊。
因為人的心理是千變萬化的,就中學生的心理障礙而言,還是有很多表現的。以下是壹些常見的典型癥狀,供參考。
第二,從典型案例中得出的思考之壹
這些典型案例足以說明,相當壹部分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據有關方面估計,“上海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說明他們的性格、情緒、行為都不壹樣,導致社會適應不良。”因此,必須及早發現、診斷和糾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偏差,使他們適應學習和社會生活。現實生活中,中學生往往存在需求與可能的矛盾,引發心理沖突;需求和目標有矛盾,造成心理壓力;壓力和追隨之間有矛盾,造成心理對抗。由於這些矛盾的激化,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應該幫助別人幫助自己,教會中學生自我調節,從而減少沖突,減輕壓力,轉移對抗,達到新的心理平衡。
第二個想法
在實踐中,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兩種:
1,有輕微心理障礙。如有的同學情緒波動,有時熱情奔放,有時郁郁寡歡;有的同學脾氣暴躁,愛冒險;有的學生孤獨抑郁,有的學生依賴從眾,情感脆弱。有的同學自卑擔心,想多了;有的同學嫉賢妒能,難以自控;有的是因為過度緊張和焦慮造成的,有的是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異性交往、情感誤解等等造成的。
2.有輕度精神疾病。如神經衰弱、社交恐懼癥、神經性焦慮、強迫癥、抑郁癥、神經性厭食癥,或因人際關系危機、情緒危機、學習危機而產生的自殺念頭。當然,還有壹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精神幼稚癥(低能)、情緒精神病甚至人格異常、性倒錯。這些人已經無法從事正常的學習和活動,需要住院治療或長期治療。但是,我們的心理咨詢應該把重點放在第壹種心理障礙上,因為它大量存在,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它不僅對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而且還潛伏著進壹步惡化的危險。因此,有必要給予認真的咨詢和糾正。
思考三
身體無病,頭腦無病,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國內外公認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在這裏,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是人的智力發展和腦功能健康的重要標誌,是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和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所謂“社會適應”,是指具有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能夠應對縱橫交錯的人類群體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具有處理和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現在很多中學生人際關系緊張,應對能力差。經常出現抑郁、膽怯、猜疑、擔心、孤獨、易怒或情緒低落等心理障礙。這些性格和情緒問題往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使心理活動偏離正常狀態。遺憾的是,學校領導和老師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往往把中學生的心理障礙當成思想素質問題,甚至錯誤地給予行政處分,這是完全錯誤的。
第四點思考:關於預防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建議;
1.加強心理教育:這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形式,其最終目的是保護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講座的內容不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更是糾正學生心理困惑的認知結構。為了有針對性地講課,需要通過討論了解學生對心理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和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測試,分析受試者的心理障礙和偏差,然後講知識和保健,也和學生講心理問題,結合實際進行心理健康和自我修養教育。
2.加強心理疏導:這是幫助被訪談者克服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使其適應社會生活,處理好人際關系,順利完成社會角色轉換。心理咨詢要取得好的效果,關鍵在於咨詢師的信任、理解和同理心(即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在咨詢的過程中,咨詢師要情緒化,遵循傾聽(讓受訪者發泄)、保密(對壹些有深度的內容絕對保密)和疏導(對其提出的特殊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的原則。相互信任是成功協商的基礎。咨詢過程是雙方情感和心理溝通的過程。這樣才能消除精神壓力,達到心理改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