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項目是今年6月65438+10月65438+8月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隧道南接黃島區的薛佳島,北接青島主城區的團島,下穿膠州灣。灣口最大水深40m,隧道總長約7800m,其中海底段3950m,陸地段3850m。設置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80 km/h,采用鉆爆法施工,工程總投資3654.38+0.8億元(不含城市連接線投資)。
國鑫公司作為隧道項目法人,圍繞今年建設壹流海底隧道的目標,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準備工作。多次邀請包括11院士、國外研究咨詢機構在內的壹流隧道專家,對隧道勘察、設計、施工、風險管理等問題進行討論和論證,廣泛吸收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挑選了國內優秀的勘察隊伍,用3個多月的時間詳細勘察了膠州灣的地質情況,準確摸清了隧道路線的地質情況。通過公開招標選擇優秀設計單位,精心設計隧道。委托國內權威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水土保持、地質災害、超前地質預報等壹系列專題研究,為項目提供了技術參數和依據。科學、認真、嚴謹的準備工作得到了專家的廣泛好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施工風險,為隧道工程的安全順利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膠州灣隧道建設周期約為三到四年。據了解,這是繼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之後,國內開工的第二條海底隧道。
□新聞相關
專家評估膠州灣隧道
膠州灣隧道籌建期間,公司邀請王、、、王思敬、許世哲、、張宗虎、呂耀如、馮淑玉、張楚漢、(俄外)、石玉新、崔邱劍等設計人員到青島參加研討會或論證會,廣泛征求對膠州灣隧道勘察、設計、施工和科研的意見。
專家認為,膠州灣隧道在設計和施工上技術可行,風險考慮全面,防範措施有效可行,工期短,造價低,因此隧道穿越灣口是最佳選擇。在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了大量的陸地和近海工程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基本摸清了擬建海底隧道場地及其附近地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地層結構特征,並對主要巖土層的工程性質和場地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和評價,為下壹步詳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專家認為,膠州灣隧道詳細地質勘察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是適當的,特別是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和各種勘察手段,已滿足相關要求。
膠州灣隧道地質條件
據介紹,膠州灣隧道所經過的路段屬於結構相對穩定的區域,巖石巖性較硬,受構造影響較小,巖體完整,整體條件較好。隧道場地陸域以花崗巖為主,也有斑巖、應時正長巖等巖脈,強風化帶厚度壹般小於3m。海域內主要為噴出火山巖和次火山巖,以及正長巖、輝綠巖、應時正長巖等巖脈,基巖全-弱風化帶厚度壹般小於15m,主要不良地質現象為破碎帶、節理裂隙密集帶、輝綠巖等不良地質體,抗風化能力低。
有關專家認為,膠州灣隧道詳細地質勘察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是適宜的,特別是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和各種勘察手段,已達到相關要求。
隧道可抗7級以上地震。
關於海底隧道的安全性,專家表示,海底隧道建成後,人們將在海平面以下70米(包括至少25米深的海底巖石層和最深40多米的海水)行走。在編制海底隧道可行性研究方案前,委托國內知名專家對隧道的安全性能進行了專項調查研究,認為海底隧道按照國家工程規範的安全標準建設,抗震等級在7級以上。
據了解,海底隧道采用V型邊坡,隧道最低標高為-70.5米,距海底表面(海平面至海底的距離)44.5米,隧道最小埋深為25米(隧道頂至海底的距離)。
膠州灣隧道大事記
2005年9月19日,青島市政府以字[2005]120號文件批準青島國鑫實業有限公司為青島膠州灣隧道項目法人,確定青島膠州灣隧道經營期限為25年。
2006年6月65438+10月65438+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發改投資[2006]95號文件批準了青島膠州灣隧道項目。
2006年4月25日,青島膠州灣隧道地質勘探工作在團島和薛佳島同時展開,7月27日完成了該海域地質勘探工作的野外作業。
2006年6月165438+10月17日,青島膠州灣隧道設計招標在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開標,中鐵隧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