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壹種生命活動,是壹種感受,壹種體驗。經歷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尤其是對於知識面窄、情感體驗少的大三學生。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加強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壹,在閱讀教學中感受生命的恩典。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壹次。熱愛生活意味著愛妳自己、妳所愛的人和妳的朋友。只有用感恩的心面對生活,妳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珍愛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是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感恩的表現。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挖掘以人為本、生活化的文本,突出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比如教學課文《醜小鴨》中,醜小鴨面對艱難曲折的生存環境和未來,依然壹心壹意追求美好的理想。它出生後,被人看不起,被兄弟姐妹咬過,被公雞啄過,被養鴨的小姑娘恨過。除了母鴨,大家都欺負它。這只可憐的小鴨不得不離家出走,但他還是擺脫不了鳥兒嬉笑、獵狗追逐的厄運。盡管經歷如此慘淡,但它依然沒有忘記對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結果,原來是壹只美麗的天鵝。這個時候我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麽醜小鴨能成功。終於,我體會到了文章的真諦,人生的真諦:因為他堅持,所以他成功了。不管遇到什麽困難,只要不放棄,都會有壹個滿意的結果,人生充滿希望。
在講授《淺水中的小魚》課文時,我緊扣“關愛”二字,感受語言中蘊含的保護、尊重、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貴,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抓住關鍵的壹句話“那妳為什麽還撿?”誰在乎呢。“引導學生去感受。
老師:是的,誰在乎呢?
生1:在別人眼裏,可能覺得只是壹條小魚。死了就死了,但是小男孩的想法和他們不壹樣,所以我很感動。
生2:小魚很在乎自己,因為他們還是想回到媽媽和大海的懷抱。她還不想死。
生3:小魚的親戚關心。小魚太可愛了。如果它死了,他們的親人會很難過。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樣,他們還活著。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保護它們。
老師:如果妳是淺池中的壹條小魚,也就是掙紮的小魚,妳在乎什麽?
生1:我在乎能不能保命,因為我想繼續和父母在海裏玩。
生2:我在乎盡快回到大海,哪怕早壹分鐘,早壹秒鐘。
生3:我在乎小男孩很重要的幫助,因為我真的沒有力氣壹個人回到大海。
老師指示讀“這條小魚在乎!”
老師:碧海在呼喚他們,可愛的親人在期待他們。海水起起落落,海灘上的這些小魚很在意。請大聲對人說:“這條小魚在乎!”"
老師:壹條又壹條小魚關心。讓我們和這個可愛的小男孩壹起,用真誠和善良把這些小魚送回大海的懷抱,開始它們生命的另壹段旅程。(閱讀:“他走得很慢...然後把它們扔進了海裏。”)
面對如此富有人文精神的優秀文本,我不想通過壹堂課、壹篇文章,讓這種人文精神滲透甚至紮根在學生心中。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年齡階段,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特點,嘗試被文中小男孩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所感動。感動是壹種養分,壹種維系心情、滋養靈魂的養分。讓孩子們通過語言和文字去“關心”,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感情,去體驗小男孩通過朗讀為我們構建的震撼和感動——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讓學生明白,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社會、自然最好的回報,是感恩的表現。
第二,在閱讀教學中感受大自然的恩惠。
大自然的懷抱是包容的。無論我們如何對待她,她給了我們很多:太陽給了我們光明和溫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托起了黎明,春天融化了冰雪,大地哺育了生靈...所以,我們要用壹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天空、大地、陽光,甚至壹棵小樹、壹朵無名的花,用壹顆真誠的心去感謝生活中的他們。學會欣賞和珍惜自然,我們將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課文是圍繞“環保”這個話題展開的。比如《清澈的湖》的教學,在課堂上,我重點是“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增強環保意識。”這個目標,讓學生畫壹幅畫,讀壹讀,體會風景的美;找著讀著,體會小傑的行為之美;點評小男孩和小傑的行為,感受大自然的恩惠,增強環保意識。在課堂之外,帶領學生去郊遊,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讓學生欣賞風景照片並簡單介紹,也讓他們寫壹個保護花草樹木的公益廣告,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他們對自然感恩。
再如課文《我不是最弱的》、《淺水裏的小魚》、《爸爸和小鳥》、《如果妳在野外迷路了》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恩惠。
第三,在閱讀教學中感受家長的善意。
有壹種愛,是伴隨我們壹生的暖流。這種愛是父母的深愛,這種情是兒子的深愛。是我們的父母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靈魂,我們的生命。對父母心存感激,是人類最簡單、最自然的情感。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父母的恩情,同時將這種情感延伸到身邊的人,從而理解作品中人性(關懷、親情、友情)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親情”的價值和家人、親人、朋友的關愛,從而懷著壹顆感恩的心活在這個世界上。比如教完三個兒子,我問學生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爺爺說只看到壹個兒子?”同學們通過討論知道,雖然三個兒子都給父母帶來了快樂,但第三個兒子的所作所為是最實際、最真實的,因為這個時候,母親需要有人幫她分擔手中沈重的水桶。只有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學完課文後,我布置了以下作業:
(1)開展給父母說幾句話、寫幾句話的活動,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2)布置有愛的作業,比如講個故事,送個祝福,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第二天父母很開心的感謝我,誇孩子懂事了,長大了。謝謝您的教導,希望以後能經常開展這種情感教育。
感恩意識不單純是對父母養育的回報,更是壹種責任、自立、自尊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第四,在閱讀教學中感受祖國的感恩。
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僅是壹片疆土,更是壹種文化和她的千萬兒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光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遼闊疆域和豐富資源,還要在壹年級第二冊背誦祖國有多遼闊。是壹首短小的兒歌,描繪了祖國南北方向同壹個季節不同的風景,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是多麽遼闊。我要求學生用拼音拼寫,激發學生邊讀邊想象,讀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此外,我還讓學生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從祖國的優秀兒女,尤其是在危難時刻為祖國犧牲的英雄們身上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善良。比如課文《王二小》,我大聲朗讀課文,欣賞圖片,唱《唱兩個小男孩放牛郎走》這首歌,讓孩子們仿佛看到了他矮小高大的身影,聽到了他樂觀大方的笑聲。我意識到王二小的壹生是短暫的,但他平凡的事跡總是被人們謳歌,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讓孩子們認真閱讀和欣賞,讓王二小的英雄壯舉壹次次震撼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英雄的祖國心和民族大義,感受到什麽是祖國的優秀兒女,感受到對祖國的感恩。
孩子的心靈是壹片陌生的土地。妳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收獲行為的收獲。播下行為的種子,妳會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妳會得到道德的收獲;播下美德的種子,妳會收獲命運的收獲。
總之,感恩是壹種方式,感恩是壹種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長期的滲透,這是壹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只有學會感恩,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愛。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讓我們不斷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我們堅信,通過感恩教育的紮實開展,這些學會感恩、常懷感恩之心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會邁出更堅實的壹步,他們的人生也會更加堅實。